面对8000亿美元健康险市场,哪家保险公司出击速度最快力度最强?

2018-12-13 11:46
作者:保险文化
来源:保险文化

2018年11月保险文化创新论坛上,华夏保险董事长李飞就指出,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当前最紧要的是抓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大“势”。

在保险领域内,承载健康中国建设任务的主力险种无疑是健康险。健康险在近年取得突破性发展,保险公司以及互联网渠道推出的产品与渠道创新等,都旨在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中国健康险市场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形势向好,各大险企也动作频频。

一、缺口:8050亿美元

12月4日,瑞士再保险发布最新的研究报告《亚洲健康保障缺口》。报告显示,2017年亚洲健康保障缺口持续扩大至1.8万亿美元,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7.4%。该缺口的大部分(约1.4万亿美元)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

此次调研还显示,按市场划分,中国内地市场的健康保障缺口估值最高(8050亿美元),其次是印度(3690亿美元)和日本(2180亿美元)。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较低的总收入水平是导致中国内地和印度的巨大缺口的主要原因。在日本、韩国和其他成熟市场,缺口主要由于其人口规模和医疗费用较高所致。

“快速增长的商业健康险,还是难以实现大面积覆盖健康保障缺口。但从健康险近几年的发展看,未来或许迎来市场规模的翻倍。”瑞士再保险中国人寿与健康险业务部负责人张永强表示。

二、现状:加速发展,暗生怪象

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5.16万亿元,其中政府支出1.55万亿元,占比30.07%;社会支出2.12万亿元,占比41.10%;个人支出1.49万亿元,占比仍高达28.83%。因此,仅仅依靠政府、依靠基本医保,无法完全解决近14亿人的健康问题。这正是健康中国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

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寿险行业中健康险业务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9月,行业健康险原保费收入4337亿元,占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的19%,较2017年全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今年7月份发布的报告认为,预计到2020年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另据《2018年中国健康险产品测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备案的人身保险产品共计5792款,其中健康保险占比52.2%,人寿保险占比18.1%,意外伤害保险占比15.6%,年金保险占比为14.1%。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健康险的快速增长与龙头险企的大力推动有关。从占据行业原保费半壁江山的四大上市险企来看,下半年以来上市寿险公司也强化健康险销售,并通过“终身寿险+健康险”、“年金险+健康险”等产品策略加大产品布局,推动健康险新单销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断推出的健康险产品过程中,也引发了些怪象,其中问题突出点在重疾险。

有报道指出,重疾险作为健康险领域最重要一类产品,几乎囊括了商业健康险50%以上的规模。然而,报告通过分析发现,随着产品责任越来越复杂,重疾险整体性价比却呈现走低的趋势。一是保费增长大于保险责任增长,二是重疾险保险责任内容繁杂不确定,在噱头炒作营销的嫌疑。

三、机遇:新中介与政策支持

《亚洲健康保障缺口》报告称,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慢性病患病率和对健康相关活动的参与度是影响健康保障缺口的三大关键因素。比如,中国消费者往往倾向于高估自身健康状况。过半数(51%)中国受访者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良好,但超过30%的受访者从不锻炼或每月锻炼不超过一次。经常吸烟的受访者中也有55%认为自己健康。而根据此次调研结果,认为自己完全健康的中国受访者对购买保险产品显示出更大的兴趣。

报告也指出中国弥合保障缺口面临的机遇,比如对数字化发展更开放。中国是数字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017年全国已拥有超过7.7亿互联网用户,有约27%的受访者表示拥有可穿戴设备或曾使用健康和健身应用程序。

调研显示87%的受访者愿意与保险公司分享其健身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加以收集分析,保险行业可加强多方合作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同时促进大众自身的健康评估及管理。

这其实也是微保与支付宝保险销售平台得以迅速冲击传统销售渠道的原因。据最近两个互联网平台透露,相互保最终参与人次达2000万,而微保月活用户数量也在2000万人级别。两个平台可谓实力相当。

互联网健康险市场的利好还有政策方面的支持。据最新银保监会下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草稿)》,保险公司可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和普通型终身寿险、除长期护理保险和报销型医疗保险外的健康险、养老年金保险、税延养老保险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健康险、养老年金保险、税延养老保险均为新增加险种。

除了开放互联网这个新中介渠道外,健康险还有税优政策的支持,也即税优健康险。但受限于部门协作的现状,所有涉税保险产品目前都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四、策略:以附促主+产业合作+渠道创新等

《亚洲健康保障缺口》报告报告建议,保险公司、政府和医疗供应商需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以便通过分担市场发展成本来有效地使风险最小化,包括分销和促销成本,以及提高消费者认知的成本。可以通过“公商合作”(PPP)的形式对现行医疗保障体系提供补充,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在基本保障范围以外提供更全面和灵活的补充医疗保险,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潜能,协助有关部门促进社会保险体系的良性循环。

瑞士再保险中国人寿与健康险业务部负责人张永强表示:“弥合健康保障缺口需要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协作。保险公司作为医疗卫生产业价值链的关键参与者,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具有科技含量且符合中国市场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和普通消费者提供弥补缺口的工具。”

新华人寿——以附促主策略

近几年,新华人寿推出的健康险产品呈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保障型业务的首年保费达到87亿元,增长14%,保障型业务占首年保费的比重提升到62%。

在12月6日新华保险媒体开放日上,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表示,在行业回归保障的大趋势下,2018年健康险实现了高速增长,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明年健康险仍然会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9年新华保险在销售策略中,推出‘以附促主’的产品策略,这是因为当前寿险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但通过附加险的配置就可以实现客户的差异化。”

之后,新华保险宣布“附加特定心脑血管疾病保险”(以下简称“附加心脑血管保险”)将于12月12日正式上市销售。这是目前该公司首款针对特定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专项保障的保险产品。

中国太保——大数据转型

太保表示,公司未来健康险业务方面将有三大布局。一是启动健康险大数据转型项目,建立集团健康险大数据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场景,提升健康险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二是提升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围绕“保险产品+健康管理”进一步提升供给能力,提升客户渗透率,增进客户粘度;三是发挥协同优势,深入推动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互补与协同,打造在健康险业务领域的融合发展模式。

太保数据显示,购买长期重疾险的客户占比持续提升,新保长险客户中购买重疾险的比例由2015年的48.8%快速攀升至2018年前9月的82.8%。2018年重疾险客户中,0-9岁、30-39岁、40-49岁年龄层占比都很高,分别为21.3%、23.3%和22.2%。同时,重疾险客均保额持续提升,30万以上保额客户快速增长,重疾险新保客均保额由2014年的7.8万元快速升至2017年的17.3万元。

长期健康险的快速发展亦推动太保寿险业务结构优化、价值率提升和剩余边际提升。太保寿险剩余边际余额由2015年的1321.75亿元攀升至2018年的2634.70亿元。除了商保业务,太保还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在办医保合作项目161个,覆盖22个省(区、市)459个区县,参保人群超过9100万人。

平安健康——互联网+保险

近年来,平安健康持续探索“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新模式,旨在通过智能、便捷的APP线上平台,触及更多互联网用户。

平安健康依托APP平台,为年轻白领和中产家庭提供涵盖“健康管理+就医服务+保险保障”的一站式、全流程健康解决方案。平台相继上线首款健康管理型产品“平安i动保”及市面首款涵盖“癌症+意外”双重保障的创新型产品“i康保•老年医疗”等,更通过RUN计划实行健康管理实践。

平安健康app还将平安健康险与南非Discovery联合研发的I-RUA智能核保模型成功搭载至百万医疗险、重疾险、抗癌险等多款重点产品,目前已累计处理订单量195万,每年可扩大10%承保量,为大量无法通过健康告知的临界次标体人群提供合适的投保机会。

实际上,平安集团旗下还有许多涉足健康管理和保险销售的APP平台,其中都不乏健康险的推介营销。

人保健康——构建家庭服务模式

人保健康表示,将积极构建以客户健康为中心,以家庭和企业为单位的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共有家庭4.3亿户左右,占世界家庭户总数的1/5左右,平均家庭户规模约为3.2人。人保健康对接基本医保,构建了覆盖“医疗+疾病+护理+失能+意外”的保障链条,补偿基本医保之外的费用支出。针对个人客户,提供了重大疾病、长期护理等多样化产品,以及高端医疗、海外医疗等个性化产品;针对家庭客户,提供了可灵活组合、家庭成员共用保额、保费适宜的家庭健康保障计划;针对企业客户,以“补充医疗+重疾+意外+失能”的组合方式,提供了完善的员工福利保障计划。

同时,人保健康抢抓政策机遇,不断扩大税优健康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税优健康险产品,融入更多契合客户需求的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保障水平有层次、费率水平有梯度、健管服务有特色的税优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中国人寿——推出升级产品

长期以来,中国人寿秉承“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企业文化理念,勇担社会责任,不断开拓创新,持续推进保险产品的改造升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保险产品。

最近,中国人寿推出的国寿福(臻享版)保险产品组合,涵盖身故、重大疾病、特定疾病、保费豁免等多项责任,病种范围囊括100种重大疾病和30种特定疾病,且特定疾病给付增加至三次,保障力度再次提升。

实际上,国寿福产品已经逐渐形成围绕健康保障的重疾险产品线。

招商信诺——专注高端医疗险

当前,高端医疗险已是招商信诺的一大优势。招商信诺CEO赖军表示,“一方面因为我们开始做得比较早;另一方面得益于股东的经验优势,因为信诺是一家健康险公司。”

赖军透露,目前市场上多数健康险产品是事后理赔模式,不参与过程管理;而招商信诺不同的是,希望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对于医疗机构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对于医疗机构,有保险公司做后盾,在付款上没有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缺乏相关医疗知识和医疗资源,出险之后急需解决问题。“我们称高端医疗险是有管理的、直付型的医疗险。”

从招商信诺的模式看,其最大的收入不是来自赔付和差额,而是来自管理,即保费取决于最后的赔付,企业(投保人)的成本取决于医疗费用,保险公司的价值在于保障员工健康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泰康在线——探索口腔健康市场

近日,泰康在线联合泰康拜博口腔出品了一款针对口腔疾病预防的保险产品“泰心享·E齿康”,标志着泰康保险集团探索“健康险+医疗”模式迈出第一步。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表示,将虚拟保险产品与实体医养相结合,让客户通过购买泰康的健康保险,在泰康的医疗健康体系里得到服务和治疗,同时为客户降低成本,是泰康的重要创新。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口腔市场是一个“沉默”市场。口腔健康市场的“沉默”与保险缺位存在一定关系,口腔科医疗费用绝大部分并未被涵盖在基本医保范围内。

据悉,未来泰康将从以下三类逐步完善齿科保险产品。一是预防类齿科保险,如儿童、成人的长期口腔保健保险产品;二是综合治疗类保险,覆盖口腔疾病治疗的个人保险及团体保险;三是面向高端客户的齿科保险,包括种植牙、正畸等专项内容。

开门红——健康险核保放宽

目前正值开门红血战期间,华夏人寿、长城人寿、复星保德信、天安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已经陆续出台了2019开门红核保优惠方案,助力开门红。

12月7日,长城人寿官微发布了一则利好消息,表示将不再额外加费超重、轻度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非萎缩性胃炎等16种常见情况。

华夏人寿也在11月下旬推出了核保优惠政策,表示:轻度超重、轻微血压高、轻度血脂高、乙肝小三阳(无肝功能异常)等9种常见健康异常情况不再额外健康加费,以及五类六类职业的客户都不再额外职业加费。

其他保险公司的核保优惠政策也大体类似,核保项目主要集中在超重、心血管疾病、肺、甲状腺、胃、肝、胆、肾、女性疾病、儿童疾病等方面。

而保险公司在开门红期间力推重疾险、寿险等健康险,并纷纷主动降低核保标准,这意味着,只要投保人如实告知,很多以往会除外或者加费的情况,都能以标准体承保。

多个已经购买了保险的用户,他们一致表示,核保优惠政策对于真正有保险需求,而身体又有些小疾病的人来说,就像是天上掉馅饼。不少用户还指出,要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能实行这样的核保优惠政策就更好了。

五、提醒:规避同质化陷阱、创新陷阱

有报告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产品雷同度较高等问题。其中典型案例包括有各类网红险,如“百万医疗险”,以及比拼重疾轻症数量的重疾险。

在百万医疗险创新过程中,就出现过的“混淆概念”、夸大产品功能、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等问题。

重疾险方面,虽然产品数量繁多,内容五花八门,看似极具特色,但实际上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在面对这些产品时,感受到的不是一目了然的便捷,而是更多困惑与不解。而这也导致了诸多的理赔纠纷。

随着互联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平台和传统险企的合作愈加深入,健康险产品的创新迭代也会提速。一方面,创新产品可能对风控与运营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创新产品也将对传统产品格局造成巨大冲击。

创新与噱头、创新与合规的边界,在强监管的背景下,需要每个保险公司去探索厘清。在回归保障的前提下,针对细分市场,为不同群体提供保障,实现差异化发展,既有利于保险公司立足和突破市场,也有利于丰富健康险产品体系、做大健康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