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保险要从等量管理进化到“减量管理”

2016-01-11 14:36
作者:
来源:和讯保险

      2016年1月9日,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SEEC)与和讯网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财经风云榜分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保险业冲浪互联网。峰会力邀保险界的各级主管官员、著名学者和行业领袖,品味互联网+保险的思想盛宴,和讯网保险频道全程播报。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出席峰会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出席峰会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新时期,新理论与新实践主题演讲,他指出,进入新时期,保险面临新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内涵和外延问题,守住内涵的底线,固然可以巩固城池,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开疆拓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许多东西靠守是守不住的,因为,不创新,则被创新!

  王和指出,面向未来,中国保险业需要从基础层面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与思考,推动保险理论的进化,以担当指导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责任。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传统保险的基本理论和经营逻辑是基于等量管理,即通过保险制度,集合广大投保人的保险基金,在扣除了运营管理费用之后,在进行二次分配。未来的保险需要从等量管理进化到减量管理,即通过对于风险的集合,以及专门和专业的管理,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以下是王和主题演讲实录:

  王和: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又一次受到和讯邀请,参加这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年一度的思想盛会。当下的中国真的非常需要静下心来做一些思考,今天我想把我过去一年就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些思考非常提纲挈领的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回望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可以说是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今天,我们无疑是站在了历史的门槛上,需要瞻前顾后。面向新的发展时期,需要认真和客观地总结,更需要深刻和系统的反思。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常态的命题,既是一种时代的抉择,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说,无疑是划时代的,因为,理论指导实践,离开了理论的实践,一定是盲目的实践。同时,无论是新常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时代的命题,更是进步的智慧,也将成为进化的足记,因此,不仅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更需要智慧的实践。

  面向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社会的转型与进步,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都将成为保险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更成为保险进化的驱动力。

  进入新时期,保险面临新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内涵和外延问题,守住内涵的底线,固然可以巩固城池,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开疆拓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许多东西靠“守是守不住的,因为,不创新,则被创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从理论进化、模式创新和技术迭代的视角,思考保险和行业的再存在问题,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因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王阳明讲:知行合一。

  一)理论进化

  面向未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面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险经济学的任务,需要从基础层面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与思考,推动保险理论的进化,以担当指导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责任。

  首先,是保险的定位问题,即是作为一种行业的存在,还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属性和功能?无论是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的视角看,还是从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看,均需要高度关注保险社会相关理论研究。保险社会是指随着保险意识的普及,保险以经济契约关系重组人与人原本较为孤立和松散的相互关系,带来社会联结本质的根本性转变。当保险从一种经济现象演变为一种社会范畴,当社会契约成为一种类似保险合同的关系,保险处于现代社会的核心,社会就迈进现代社会。也许在中国构建保险社会尚需时日,但可以肯定的是保险业需要站在社会管理的视角去观察并实践保险的未来以及发展问题。

  其次,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传统保险的基本理论和经营逻辑是基于等量管理,即通过保险制度,集合广大投保人的保险基金,在扣除了运营管理费用之后,在进行二次分配。未来的保险需要从等量管理进化到减量管理,即通过对于风险的集合,以及专门和专业的管理,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第三,传统金融和保险经营均建立在差价逻辑,最典型的寿险的三差模式,其内在逻辑是信息不对称,并成为经营理论的基础。未来这种模式和逻辑将面临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的本质是基于效率和可能,因此,保险需要思考基于风险减量管理的溢价模式,并构建相应的理论。

  第四,现代保险制度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特征,但在传统经营模式下,这种正外部性作用的发挥程度不足,更多的是被动、盲目和无意识的。未来在服务社会的大背景下,需要按照构建保险社会的总体要求,通过主动、科学和自觉地设计,引导保险行业更好地参与并服务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现更多和更公益的溢出。与此同时,需要从国家治理和行政管理理论层面明确对保险正外部性的利用的明确与定位。

  第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保险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业态,特别是基于各类场景的业务形态出现,如退货运费保险、航班延误保险等,无论是定价、承保和理赔,还是单证、信息和风险管理等,均有别于传统业态,更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监管理论,同时,传统的监管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保险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保险监管理论与实践均面临与时俱进的挑战。

  第六,在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侧重保障,还是强化理财,是经营风险,还是管理财富,一直是模糊、争议和困扰,甚至是误导行业的问题。这不仅拷问了传统保险理论,同时,也拷问了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就保险业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做选择题,而应当做思考题,做论述题。如果,当人们面对意外风险时,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那么,保险的意义何在?如果,当人们步入老年的时候,得不到足够的财富来保障有品质和有尊严的生活,那么,保险的价值何在?也许,问题的本质是:为谁存在?!也许,解决的关键是:理解成人达己的哲理。

  二)模式创新

  首先,未来保险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实现从关注保险产品到关注客户体验、客户收益和社会福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将完善客户体验作为创新的着眼点和核心诉求。从实现的路径看,未来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

  其次,保险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从一种更加制度的平台走向更加技术的平台,即从更多地依赖法律法规的经营和管理,逐步过渡到更多地以技术为手段,去发现并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全面提高实现集合与风险管理的效率。这种变化不仅挑战了管理能力,更是挑战了传统经营理念,需要基于技术的治理模式。

  第三,传统保险的创新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内向型思维,在传统经营范畴,如产品、理赔和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活动,这种创新往往是局部的、局限的和不彻底的。未来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外向型,是跨界和融合的创新,并顺着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以客户消费价值链,另一个是以保险经营价值链。这种创新可能改变保险的传统存在方式和形态。

  第四,保险的模式创新,从形态上将沿着产品的点时代,到价值链和供应链的链时代,再到场景的景时代,最后过渡到生态圈的圈时代。这种演进过程,改变的不仅是保险经营模式,而是存在的形态与方式,是行业的理念和境界。同时,挑战行业的开放心态、学习能力和融合智慧。

  第五,传统金融和保险经营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池,包括客户池、资金池和风险池,这种传统模式的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效率压力,更面临经济自主和民主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基于社会平台化的点对点对冲,将挑战传统金融中介的存在逻辑,而再保险或许将首当其冲。

  三)技术迭代

  保险技术主要表现为实现集合的技术和开展预测的技术,为此,技术的迭代也是顺着这两个维度展开。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对时空的认识和利用,特别是维基技术、平台化和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了集合的进化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实现可能。未来,将从一种被动和粗放的集合,走向一种更加自主、自愿和自觉的集合,最终进入互联网+保险的相互保险2.0时代。

  《易经》说: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大数据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预测科学的基础,实现从预测到预知的飞跃。这无疑将改变保险精算的基础,继而挑战传统保险的经营逻辑。如果前定价技术难以为继,那么,为什么不能回归到本源,采用后定价、混合定价,甚至是自定价技术。

  传统保险的专业更多的是基于个体和小集体,是一种基于存量的静态存在,随着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更加深入的智能化,以群体智慧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成为专业的新体现形式,并将改变传统保险的专业定义与利用,并在保险核保、理赔、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和反欺诈等领域产生迭代性影响。

  传统保险的精算,乃至经营的基础主要是依赖行业内部的历史数据,而未来,行业需要更多地关注外部的全量、实时和多维数据,这不仅将改变精算,改变营销和服务,更将改变保险的商业模式。

  面向未来,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心态需要相应的思想质地和文化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示国人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但绝不能数典忘祖,更不能忘本!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进化的本质是传承,传承的灵魂是文化。就保险而言,保险文化核心是互助,是人性关怀,是成人达己;保险经营文化是正本清源,是讲信修睦,而绝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该工于心计;保险创新文化是不忘初心,福祉社会,而绝不是舍本逐末,更不应哗众取宠。

  当下的中国保险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望出发,需要把握根本,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还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