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华旸:保险PE有点累

2016-02-28 14:32
作者:
来源: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浦泓毅

  精明干练的合源资本总经理华旸,说起话来温润平和,但句句直击要害,凸显出超强的专业性和洞察力。

  在合源资本公司现代化的办公室里,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华旸。

  上海证券报:为什么当初光大永明资产会成为组建保险系的第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试点?

  华旸:2014年新“国十条”颁布,明确保险资金可以进入私募领域。当时,光大永明资产是一个十分市场化的公司。光大永明资管公司受托业务绝大部分来自市场,而非母公司。

  光大永明资产第三方业务规模较大,在市场上显得比较活跃,业务范围不仅涉及中小保险公司,还包括中小农商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所以,光大永明资产最终很荣幸中选,成为保险行业试水第一家私募基金公司。我也放弃了资产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全身心投身到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

  上海证券报:当时监管层有什么要求?

  华旸:大概有四点。首先,团队要有激励机制。因为PE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不一样,主要是靠团队来管理,没有良好的激励,不能形成坚固凝聚力;第二,要有好的项目,有务实的业务方向,会产生良好的投资回报;第三,要有很好的风控,不能出事;第四,要有很好的人员队伍。

  上海证券报:合源资本为什么定位服务中小保险公司?

  华旸:根据监管层当时提的上述四点要求开始准备相关筹备工作,在经过反复考量,明确合源资本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为中小保险公司服务。

  这实际上有个大背景,100多家保险公司里,有股权投资资格且能够投股权的数量并不多,剩下的大多数保险公司没有股权投资资格或者有心无力。如何帮助这些公司找寻合适的股权投资标的物配置资产,就成为我们的任务和目标。

  上海证券报:私募股权投资和保险投资都是长期投资,按理应该是资产负债匹配合适,为什么您说很难匹配?

  华旸:一切都在变化中。

  正常情况下,保险资产的久期很长,但最近这几年,由于市场竞争的等原因,很多保险公司销售是以短期产品为主,比如三年期,最长可能也就五年期。产品结构上,万能、分红产品占比较高,这些产品不仅久期很短,还需要每年分红。

  保险产品的久期变了,但私募投资的久期没变,一般都是8+2年,有的甚至是10+2年。两者久期不匹配,如果还是直接将传统私募产品拿过来,就不能适合保险资金了,根本卖不出去。

  其次,私募基金的传统考核办法也不能满足保险资产管理人员的考核要求。我们的股东对我们的每年考核是与保险行业的平均收益率进行比较。比如,今年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水平是7%,我们的及格线就是7%。

  但私募基金投资不是每年都有现金流和分红,尤其投资的前几年。被投资的企业处于成长期,短缺的就是现金,不太可能分红。投资的后期也不会有现金分红,一般私募基金成功的退出路径是所投资的企业实现上市。所以,按照常规路径进行投资,我们肯定不及格。

  第三个原因,保险机构本身也是一个投资机构,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资金完全交给其他的PE公司来管理。所以,传统的私募基金方式,在保险行业中是走不通的。

  上海证券报:和一般私募公司相比,合源资本的运作方式有什么不同?

  华旸:合源资本分工大致是这样:投资人员负责找项目,我负责去保险公司路演推介产品、募集资金。

  一般PE公司,不直接做募集资金的工作,大多是直接把募集资金外包给银行,代价是放弃前二、三年的管理费。募集资金其实是挺难的活。

  我们采取专项基金的模式。先找投资项目,然后我去跟保险公司宣讲这个项目,实现募集资金。

  这个过程挺累人的。过去我是光大永明资产总经理,是甲方,现在变身乙方。我熟悉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熟悉他们的运作方式和投资习惯。不是我特别想做销售推介工作,是因为我更熟悉。

  实际上,在过去的一年,我们除了做投资,还做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购买私募基金产品的流程会非常长,很少是管理层说了算,基本上都是在董事会层面决策的。这样一个复杂的投资如果在15分钟内讲不明白,基本上就“歇菜”了。因为保险公司董事会和高管一般都没有更多时间来听你啰嗦。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