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互娱做互联网保险 来谈谈互联网金融的套路

2016-07-13 12:30
作者:
来源:金评媒

日前,英雄互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雄互娱”)发布最新对外投资公告,公司拟与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盘江集团”)以及其它10家发起人共同出资设立参股公司众合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具体细节。其中英雄互娱以货币出资的方式投资人民币1.4亿元,认购众合在线1.4亿股股份,占出资总额的14%

这样的消息一经公布,让热闹的互联网金融江湖,又增加了网游公司这样的玩家。套用时下的流行语,真的是不分彼此,都可以一言不合做互金。但正如前几年风头正火的O2O,成为每个公司涉足的标准套路,如今做互联网金融,会不会又是另一种套路?

英雄互娱进军互联网保险的两个关键因素

与目前已经获得互联网保险牌照的众安保险、易安财险、安心保险和泰康在线财险四家公司相比,根据英雄互娱发布的公告,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的众合在线,在经营范围上基本保持一致,但多了一个农业险,这或许与第一大股东盘江集团有关。公开资料显示,盘江集团的主营业务则是煤炭及关联产业、建材产业、环保新兴产业、服务型制造业、现代物流与贸易、金融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特色农业。

但对以移动游戏和电子竞技领域为主营业务的英雄互娱来说,此番涉足互联网保险,深8君认为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将互联网保险的场景化模式,引入到更垂直的网游领域,做大服务生态。

根据CNNIC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91亿,占整体网民的56.9%。随着游戏娱乐等交易迅猛发展,也引发更多玩家对虚拟财产安全保障的关注,让互联网保险需求在快速增长。

早在2013年4月,人保财险就与网游交易平台5173合作,共同推广网游虚拟财产损失保险,提供如果游戏玩家的账号、装备、道具、游戏币因被盗或黑客攻击等意外事故造成损失,保险公司将负责赔偿的服务。

对于游戏玩家对安全保障的需求,与其交给别人,倒不如拿来自己做。英雄互娱也表示,投资互联网保险相关产业,对于提高公司游戏玩家账户安全,提升公司服务质量,优化公司产业布局将产生积极影响。数据显示,2015年7月英雄互娱的用户数为1.2亿,年底希望能到2亿用户规模,未来公司承载目标3到5亿用户。

可以说,英雄互娱做互联网保险,不仅能够弥补自身在保障玩家安全利益方面的短板,提升用户的黏度,并且随着用户数以及游戏种类的增多,也将形成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而这样的场景化保险模式,也可以在电商、社交、理财等其它垂直领域形成复制。

其二,拿到保险牌照,提升股价和市值空间。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称,互联网保险异军突起,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234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互联网保险业务以及市场的发展潜力,也早已成为非保险上市公司竞相布局的一个热点领域。尤其是目前稀缺的保险牌照,从股本价值上还是有一定升值空间。

2014年8月,银之杰就曾发布公告,计划以1.5亿自有资金,发起设立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此后银之杰股价一路抬升,从当时8月11日收盘价的每股16.81元,一路上行,截至次日收盘,每股83.80元,股价涨了5倍。

对英雄互娱而言,去年借壳在新三板挂牌后,其市值目前已超过200亿元,并且希望成为新三板的龙头企业,正考虑通过更多并购巩固公司业务。而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跨界性以及大数据应用的风口,这些趋势也将增加英雄互娱未来的市值空间。

进入互联网金融的三步走套路

网游行业进入互联网金融,其实并不是个案,从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除了金融机构向互联网自然靠拢外,更多的非金融机构开始涉足。通过一番梳理,深8君发现了如下三步走进入互联网金融的套路:

第一、从套路的标的看,门槛低监管缺失,追逐热点成为常态。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的众多商业模式中,只有在第三方支付方面存在着一些法律法规,而对于其他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互联网理财等,现有的法律及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导致互联网企业利用创新技术进入传统金融行业的门槛极低。

零壹财经日前发布的《2016年P2P借贷行业半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在监测到4567家P2P借贷平台中,问题平台共有2461家,占平台总数的比例高达53.89%,而这些问题平台中,网站关闭和失联跑路占57.6%。

当前,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P2P借贷的热潮已经开始褪去,但也让更多的机构和资金瞄准了互联网理财、众筹、消费金融、大数据征信以及互联网保险等更多领域和标的。

第二、从套路实现的形式看,参股、并购等曲线进入成为主流。在此前一波互联网金融创业潮之后,先行者在各自领域站住了脚跟,后来者如果从牌照、资源、用户以及运营成本看,另立山头显得不现实,所以抢收是性价比最高的,也能分散风险。

近期我就发现这样一家公司,比如A股上市的汉鼎宇佑,这家以智慧城市起家在2012年登陆创业板后,近两年不断传出布局互联网金融,目前已经发起设立保险公司、公募基金,成立汉鼎宇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力图把保险牌照、公募基金牌照、支付牌照、个人征信牌照、融资租赁牌照等一网打尽,闪白条、微贷网、招财猫、雄猫软件等一众大小公司都收入其囊中。但无论是其官方表述还是外界评论,都还难以看到汉鼎宇佑这些布局的商业逻辑,比如收购资金从哪来?这些领域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如果只是一味拿着资金去买买买,且不说这些收购公司未来发展如何,如果出现风险,最后只能壮士断腕。

第三、从套路未来的设想上,场景应用、大数据和技术创新等成为标准话术。和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经验尤其是风险管理等优势相比,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具有创造力、想象力,能够用大数据和后发优势,扩大金融的服务面,但这些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成型的。比如BAT做互联网金融,是因为在各自领域多年的发展,不仅在产业生态以及技术的成熟,更重要的是积累大量具有忠诚度的客户群体。如果后来者没有足够场景、技术、用户等竞争壁垒,那么这些套话就真的就成了空话了。

套路时常有,就怕未发现。有例为证的是,在去年O2O最火的时候,就有企业改名叫欧凸欧,而P2P的火爆,同时就出现上市公司改名叫匹凸匹,如今因为监管,“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避讳的词,大家现在都说创新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这种对名称的追逐,会不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另一种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