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监管评级体系“靴子”落地,人身险公司“新故事”该如何讲?

2024-04-11 10:39
作者:保观
来源:保观

近日,人身险公司五级分类监管体系靴子正式落地。


为加强人身保险公司机构监管和分类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质效,推动人身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3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具体来看,根据《评级办法》,人身保险公司综合风险水平等级划分为1-5级和S级,数值越大反映人身保险公司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尤其是到第四级、第五级以及S级,监管措施已经相当严格了,除提高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等措施外,还会依法采取责令增加资本、限制增设分支机构、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限制向股东分红等措施。


可见,这意味着险企的监管评级将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等维度的表现直接绑定,综合风险水平等级数值越大的险企,未来的路或越走越窄。


近日我们在直播中连线了资深保险精算讲师王玉慧,王老师在直播中和我们共同探讨了人身险公司监管评级迎新规有何新变化,以及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等问题,同时对于市场备受关注的“保险打破刚兑”对消费端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上,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看法,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来自该场直播。


1

分级管理新政下发,

究竟有何新特色及行业影响?


事实上,从整个市场层面来看,人身险公司监管评级新规的落地,与当下整个人身险行业发展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众所周知,如今人身险市场环境风险比较高,尤其是在国家层面高强度监管下,在中长期内,这种严监管趋势依然会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此次评级办法确实是对人身险保险公司的差异化发展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借此通过评级措施全然展示出来。比如,此次评级还额外重点提及了普惠绿色金融方面,对保司而言就是一个加分项。


那么,与过去监管思路和监管办法相比,此次评级办法有哪些重要变化?又有哪些条款是需要我们重点来关注的?王老师认为该评级办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色。


第一,全面性。该评级办法将此前监管向所有保司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全部整合起来了,这其中就包括公司治理、偿二代、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内控关联交易、销售行为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诸多方面。而这其中对整个行业和监管而言最为关心的两点莫过于是资产管理和资金运用两个大方向,如何做好资金的运用和资产负债的管理,是预防保司利差损风险的关键所在。


第二,精细化。拆解此次评级办法,内容多达100余条,涉及到的指标更是有105个之多,而且配套下发的还有一个Excel表,要求各家保司在4月份需将2023年全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所有和105个指标相关的数据完整填报上交。而这些多维度数据其实是经过细化的基础指标和调整指标汇算而成,从而通过以上提及的六大维度方面,将这105 指标拆得非常精细。


第三,及时性,也可用高频或者比较严格的监控来形容则更加合理。此次评级办法有两个重要动作,一是动态监测,不低于每个月一次的监测频率,已经远超之前所有的政策办法,最终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在高风险下实行高强度监管,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监控、早处理。二是风险预警,当保司月度指标出现异常的变动,就会触发风险预警,必须要进行解释,及时发现早治疗和早干预,降低风险发生频率。


除此之外,此次评级办法还具有将非现场和现场相结合的特点,非现场主要是监管部门对保司日常的一些监管报表,进行动态监测,而现场监管是会有对应的监管人员对口,对保司进行一些现场的突击检查。


第四,合理性。此次评级办法虽然表面上看是涉及到六个维度105个指标,但它是将过往各类监管文件各个指标进行了缩减、挑选和提炼,对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其他方面等六个评估维度的得分进行更为合理的综合评估测算。


对于此次文件的出台和实施,金融监管总局有负责人曾表示,这将有利于落实“高风险高强度监管”的监管导向,合理配置机构监管资源,真正落实分类监管要求,引导人身保险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而市场关切的焦点则在于,评级办法的出台,对人身险公司和业务发展会产生何种影响?


王老师介绍到,对于人身险公司而言,该政策的出台对于行业强者来说确实会起到“马太效应”,由于本身底子就很强,在各方面管控措施上掌握得很好,可以更优良持续发展下去。但对于那些发展的不理想的保司而言,在该政策强监督下就会处处受限,可能导致接下来其展业过程会受到极大影响。


2

分级管理新时代下,

人身险公司需化解哪些风险?


正如前文提到的,此次评级打分评判标准是非常全面的,涉及到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其他方面等六个评估维度。


而这六个维度对保司稳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情况来看,哪些风险指标给保司造成的压力比较大?又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缓解呢?


一是。在资金运用指标上。众所周知,资金运用在保司各指标占比一直都较高,目前占比约为22%,影响该指标因素涵盖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投资收益等等。而在当前整个市场挑战加剧的环境下,客观公允而言,保司也没有非常好的“良药”来及时控制该方面的风险。


毫无疑问,过往两年中,中国股市震荡波动已经给众多保司们好好“上了一课”,如果其在风险管理,尤其是资金运用这块做的很到位的话,实际情况可能不会太糟糕,会大为改善。


比如,为应对该风险挑战,保司的各个部门,对于风险管理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举措,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对整个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还有流动性风险,以及最后操作风险,一定要非常认真地重视起来,进行严格管理。


而此次评级办法实际上也给行业提供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将保司所涉及到相关部门的前中后台全部打通,不再是把风险关键点单独割裂的来看待,而是在整个实际运作中将其串联起来,把风险体系落实得更好。接下来,保司还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起合规性审查制度或是风险管理系统,这也绝非仅仅浮于表面,而是需要保司能够将这些制度和技术真正落到实处,并持续操作运营下去。


二是,在资产负债管理端,各大保司不得不面临着利率波动下行风险,而且这种滑坡趋势仍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此背景下,保司配置的固定收益类资产、股市权益类资产想要拥有很高收益,难度是非常高的。此外,保司已经销售的保单成本已经被锁定,而近两三年,像增额终生寿这种传统型的储蓄类产品销售情况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准上,虽然监管层面已经将该产品利率进行调降,但是与银行存款相比仍还是较高,而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也可以预见到的是今年的传统型保险产品利率如果再持续被压降下调,可能还是会存在比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分红险和万能险产品利率的压降,也能从侧面凸显出传统型产品竞争力还很强。


因此,从以上维度来看,无论是保司的高管们,还是所有的从业人员,都会比较谨慎看待这件事情,如何做好资产和负债端的互联互动,也就成为众多险企必须研究的课题,当然,有些保司的确正着手在做改变了。比如,把销售部门涉及到的后台精算和财务投资部门聚集在一起直接共同研讨,在负债端更好的销售情况下,资产该如何得到有效配置,将资产负债所有相关点进行合理管控。


除此之外,站在长远角度来分析,利用差异化竞争能力来抵抗风险,也是一个破局之道,但真正想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诚然,我们欣慰的看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险企,在差异化产品定期寿险上表现得非常优秀,也有一些中小企业,走出了自己的创新发展道路,从某种程度上真正地把保险保障给做扎实了,而不是单纯性地去做更加趋同于银行存款这种储蓄类型的业务。


3

“保险打破刚兑”引热议,究竟如何理解?


近日,一则新闻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内容竟是“保险行业或将打破刚性兑付”。


据悉,该消息的源头是最新一期《财新周刊》发布的封面文章——“处置问题险企”。这篇文章罗列了保险行业最近几年的风险事件,包括被处置的保险公司,以及正在排队等待接管的保险公司。文内同时提到,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中已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


购买保险的本质在于从不确定中寻求一份确定的保障。然而,若刚性兑付的原则被打破,保险的核心价值是否还能得以维持,这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王老师认为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之中,保险业确实是很难独善其身,“打破刚性兑付”可能是一个大的趋势。


其一,现行“保险刚兑”是有法律基础支撑的,其法律依据来源于《保险法》,其中一条规定,当保险公司出现了破产的情况,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最大程度上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去年监管部门对《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的时候,就已经在“打破刚性兑付”上出现了一定的端倪,当中非常模糊或是隐晦地提及到“对于资金型的业务,保险保障基金的赔偿会另行约定”,这对于今年《保险法》的修订,更具有参考和执行意义。


其二,保险产品的刚性兑付原则是否会被打破,还是取决于保险公司当下的资产端和负债端面临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从这个维度来看,打破刚兑的趋势不可避免,但不一定会以最糟糕的形式出现,这是因为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是在计提偿付能力办法中认真执行,所以我们也应当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当然,目前许多保险消费者也开始感到担忧。他们关心的是,如果未来有保险公司因破产无法履行债务,那么他们的保险合同是否会受到影响?这是否意味着刚性兑付的打破,进而可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显然会影响消费者需求和信心。


以国内市场来看,我们都切身经历过房地产从一度辉煌而突然转向进入下行周期,也历经过股市的大起大落,但任何事情不可能是永远单边向上的,也会有一定时期要往下走,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再度向上,周而复始。


由此,打破刚兑本身是大势所趋,也不一定是件坏事。一方面有些保司勇于承担,就有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市场。而另一方面,我们客户在接受到一定的教育后,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得到了成长,虽然说可能自己本身并不愿意来承担相应损失,但这确实是我们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深度调整期的行走之路。


毕竟,中国的保险普及率目前非常低,这意味着巨大的潜在市场。2021年,中国人均持有保单约1.17张,是美国的1/4;人均保费为400美元,是美国的1/1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普及率低加人口老龄化“红利”,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环。长期来看,一系列监管动作出手下,会让保险公司卸掉历史的包袱,轻装上阵,回归本源,反而是利好,我们理应对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