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投保“买买买”,保费飙涨近28倍,热潮下的港险还能火多久?

2024-04-18 09:42
作者:保观
来源:保观

作为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的首年,2023年香港保险市场尤其是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数据备受关注。3月8日,香港保监局公布了2023年香港保险业的临时统计数据。其中,香港毛保费总额为5497亿港元,其中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高达589.72亿港元,较2022年同比飙升2754.4%,约占个人业务总额的32.6%。


惊人的数据描绘出了一幅内地客户火热赴港投保的全景图,而从个别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更能凸显港险的火爆程度。近期,有保险中介公司表示,其香港团队销售的其中一款储蓄型寿险产品,投保人缴纳的保费总额就高达100万美元,而这其中既有来自内地客户的贡献,也包括香港本地投保人的保费。


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热情缘何如此之高?多位香港本地及内地保险从业者分析认为,一方面,去年以来,疫情影响消除,此前被压抑的赴港购险需求得以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投资环境、产品特点有所不同,部分香港保险的收益弹性、保障范围更具吸引力。


为了更加深入地探寻港险火爆的背后成因,近日我们邀请到润丰家族办公室的联席董事宋威先生做客直播间,与我们共同就赴港投保热的宏观经济背景、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需求,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的优劣势对比,内地保险中介拓展香港业务的现状和前景,以及港险热还会持续多久等话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分析。


1

内地访客贡献保费同比飙涨近28倍,

为何如此受青睐? 


据宋总介绍,以数据来看,内地居民近年来赴港投保的顶峰发生在2016年,当年创造了高达727亿港元的辉煌成绩,而后突如其来的三年疫情犹如“黑天鹅”一般,笼罩在香港上空,让火爆的港险市场戛然而止,以至于2022全年,仅录得约20亿港元的内地访客投保总额,仅为2016年的2.75%。


2022年末,疫情的阴霾终于消散,伴随内地与香港重新通关,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又再一次被点燃,并集中在2023年爆发,使成交数字骤然飙升至历史次高水平,创造了同比近28倍的增长!宋总表示,2022年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新造保单仅为6000张左右,而到了2023年则猛增至20万张,一下子创造了逾33倍的增长。


在预测港险市场2024年表现时宋总指出,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意愿,与当前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降息,造成民众消费欲望下降,更趋向选择储蓄等低风险的理财方式;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最近普遍下调预定利率,加之美元目前正处于加息周期的顶峰,这也无形中给多以美元计价的香港保险带来了利好因素。目前中港两地通关顺畅,预料2024年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将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由于此前积压的需求已在去年集中释放,料今年将不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近些年来,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持续显现,在提到香港保险为何吸引越来越多内地人购买时,宋总也为我们列举了两个突出例子:


第一,投保人可以通过香港保险自由选择以不同货币计价的保单,规避单一货币汇率风险,并能够借助香港自由经济体的优势,进行多元资产配置和参与全球投资;


第二,近年来国内中高净值人群的海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透过港险则可以自由地进行不同货币的转换和提取,为子女在国外生活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

 

2

港险持续火爆,

赴港投保有哪些新趋势、新特征?

 

除了新增内地访客保单保费规模创历史次高,另一个市场所关注的焦点则是体现在赴港投保销售渠道的选择与保司对比上,因为这对于内地投保人详细了解产品细节、比较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和条款,最终做出适配于自身需求的投保决策至关重要。


据宋总介绍,在销售渠道方面,香港保险市场与内地差别不大,主要涉及到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以及覆盖广泛的银保渠道。


而关于香港保司之间的差异,则最主要体现在保单数量、投资策略、产品功能和数据表现等方面。往往那些在港经营历史悠久、品牌口碑良好的大型国际保司,比进入较晚的保司更具优势,具体则体现在年化新造保单的数量和保费规模上,两者往往会存在数倍的差距。


香港现时拥有161家获准经营的保险公司,其中全球十大保险公司有九家在港开设业务,这座全球最大保险中心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那么,与内地保险市场相比,香港保险在服务模式与效率、科技应用及监管政策层面又会有哪些特点呢?


其一,香港保险市场为了保护客户隐私有一些明确的相关规定。宋总指出,就目前而言,内地保司可以将电子保单的信息提前录入好,将链接发给客户进行线上确认并完成投保步骤,十分便利快捷。但在香港市场,保险公司则会要求客户亲身到保司的独立签单室,现场与客户就保单信息与细节进行逐一沟通和确认。值得说明的是,这些看似传统和繁琐的流程实则是香港保险业奉行的专业精神和对投保人的负责。


其二,碍于两地法律不同,内地投保人必须亲身赴港完成投保,而涉及投保的必要流程则可能会影响客户体验。比如,内地客户赴港投保,首先是需要完成香港银行开户,并预先存入足够的金额用以缴付保费,并需在划款期前留意账户余额是否足以续保。此外,客户还需单独安排时间亲身到香港完成签单,遇到签单旺季可能还需提前预约排队,而这对比起在内地投保则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


其三,得益于近些年科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一些优秀自媒体平台,如小红书、知乎等已逐渐成为保险行业重要的推广渠道之一。在国内,客户可以很便利地获取包括香港保险内容在内的各类保险资讯和知识,为投保决策提供信息参考,而香港在这一方面则远不及内地完善。对保险从业人员而言,通过各类自媒体平台传递保险资讯,也可以面向更广的范围来展现自身的专业度,以获取更多潜在客户资源。


其四,香港保险市场更成熟,监管也相当严格和透明。宋总直言,香港保监局自2016年实行的登记制度值得内地借鉴。所谓保险登记制度,是香港保监局要求所有在港经营业务的保司必须每年披露分红实现率的一项管理制度,以便让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到保司的真实分红水平,并以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加强对保司的督促和监管。宋总补充道,香港是全球最廉洁的城市之一,香港廉政公署在杜绝商业犯罪方面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对保险返佣这一行为,在香港则被视为严重的经济犯罪,而这也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督促保险从业者时刻恪守专业底线。


3

内地保险玩家挺进香港市场,

竞争力究竟如何?

 

事实上,随着内地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居民财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而港险因其良好的口碑和丰富多元的产品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内中高净值人士的青睐。


在此机遇下,近些年不少内地保险中介公司开始谋求抢滩香港市场,一面紧锣密鼓地申请香港保险中介资质,一面顺应社媒发展趋势拓展推广渠道,同时还重点向优质客户推介港险产品,力求打通两地服务壁垒,进一步来扩大业务边界。那么,他们的发展前景如何?就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又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呢?为此,宋总也为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


首先,内地居民人口基数庞大,随着赴港投保体量持续高涨,香港保险公司的竞争已显现出白热化的态势。适逢内地保险市场目前正处于调整期,市场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多元化需求,则驱使更多内地客户转向香港,而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内地很多中小型中介公司的生存空间,此时被迫转战香港,则会陷入竞争更为激烈的红海市场,面临的挑战更大更复杂。


宋总还补充道,一般而言,香港大型保险公司对中介公司都设有业绩考核,如果无法达标,不仅会下调佣金比率,严重的则会被剥夺经营权,而面对香港巨额的租金成本、人力成本和税费成本,很多中小型中介公司则更加难以生存。


其次,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内地背景的港险中介由于缺乏对产品的学习和案例的积累,往往只能充当简单的销售角色,而面对中高净值客户更深入更个性化的咨询时,则无能力提供专业意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宋总建议,内地保险中介公司在涉足港险业务前,应该着力于提高自身对港险的深度认知才是关键。因为保险是一个周期性产品,只有经过长时间沉淀打磨,才会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


最后,宋总指出,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保险市场,整体都在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背后显现的是客户日益演进的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作为聚焦为内地客户提供港险服务的中介机构,更加需要拓展服务配套的范围,积极开拓链接两地金融服务资源,推出更多的定制化服务内容,才能够切实地解决客户的实际需求。


4

港险还能“火”多久?


针对这样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宋总结合自身多年的环球资产配置管理经验,给出了自己的预测。有别与2023年需求浪潮集中释放造成的井喷式增长,接下来港险市场将呈现一个稳中有增的向好态势。目前,内地中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从未如此迫切,而由于缺乏对海外资产配置的认知和途径,港险作为家门口的优质配置标的,必然会迎来更多的关注和订单。值得注意的是,赴港投保的客户往往并非单一需求,保险中介需要付出更多时间,通过专业服务去挖掘和引导。面对欣欣向荣的港险市场,保险中介唯有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才能获取客户信任,让生意细水长流,业内只要形成这样的共识,相信港险这把火会持续烧下去。


最后,宋总还提醒道,港险纵然有很多内地保险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投保人更应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进行思考,切勿盲目追逐潮流或错信无良中介,仔细对产品细则进行对比,在做出投保决策前多注意汇率和法规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也要多多留意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实力,以及理赔流程和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