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车险分期,真风口,还是伪需求?

2017-06-21 10:11
作者:保观
来源:

伴随着P2P热的逐步冷却,消费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蓝海。旅行、3C、教育……消费金融已经渗透到人们日程生活的各个场景,而最近根据小观的观察,这股风已经吹到了保险领域。

 

从最初的直销、电销,到现在的网销,分期成为车险销售的又一衍生形态。较早吃螃蟹的应该是京东,2015年12月,京东金融首次推出车险分期业务,通过京东白条,用户可以分期支付保费,免去一次性缴纳保费的负担。

 

而近期,又相继出现了保分期、洋保长、喇叭分期等专注于做车险分期的公司。越来越多的玩家切入,也引起了小观的注意。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当前车险分期的主要玩法:小A平台(相当于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将车险购买的流程嵌入到自己的应用中,小A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传导性,将车主和保险公司有效链接起来,车主通过平台一次性借款分期还款的方式来投保。

 

以上是车险分期的主要模式,而市面上的不同玩家的玩法也各有差异:

 

1、toB的分期工具。这类玩家针对B端场景方提供分期工具,包括资金和风控两块,代表玩家保分期;


2、信用卡分期。这类玩家包括银行和分期平台。前者诸如广发、兴业等银行,后者如爱分趣,他们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车险分期业务,主打免息分期;


3、购车分期平台。诸如喇叭分期,推出分期购车的同时提供分期购车险的服务,后两者其实也可以归属为小A平台。

 

从模式上看,似乎实现了多方共赢:

 

对车主而言,一是可以为资金减压;二是通过保险公司比价可以多种选择;三是可以依托4S店定点维修的强势地位,寻找更好的理赔服务等。

  

对于保险公司也可以实现业务增量。不仅如此,传统的保险公司扩展业务不免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来支撑,车险分期的模式却可以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利用平台为保险公司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分销渠道。

  

而对于平台来说,却可以通过自有资产渠道来实现流量变现,同时实现线上业务增量等。

 

以上,从模式上看,车险分期的故事似乎讲圆了,但是小观认为仍存在以下问题:

 

1、这个市场有多大?

 

如果单纯从车险的角度来看,我国车险市场规模在7000亿左右,是财产险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预测,2020年车险市场规模在1.2万亿。显然,这样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入局的玩家估计也是对这块市场蠢蠢欲动。

 

不过这里有几个问题,有车一族,一般属于中产阶级,对于这个群体,是否存在分期的需求?如果存在这个需求,占比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调研,目前小观无法找到具体的数据。

 

2、利润空间有多大?

 

车险分期的一个必要前提当然是先得把车险卖出去,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哪里来这么多的车险流量?如果依靠场景,那么代表着利润将被瓜分。此外,虽然车险分期的风险成本虽然较低,但开发成本却不一定。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属于资本运作,用户流量大小与运营成本是否成正比决定平台是否盈利。对于车险分期这款新产品来说,虽存千亿级的市场空间,但“整合线下资源”所付出的成本也往往是天价。

 

3、能跳脱价格战吗?

  

众所周知,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互联网思维的核心逻辑就是“蒙眼狂奔、圈住尽可能多的用户。 

 

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平台都无法跳出“价格战”的竞争模式,无论是资金端还是资产端。而连接保险公司与借款人的先发优势就在于价格优惠,特别是在“资产荒”的时间节点上,利用优惠补贴吸引借款人转移注意力为手段,撬动借款人逃离保险公司直销渠道,从而实现资产增速。平台明白,用户体量越大,与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就越强,佣金获取能力也就越丰厚。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付出更多更大的福利为代价,当平台卷入这场“深不见底”的价格战中时,其结局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平台自身实力之间的比拼,没有输赢的战争,硝烟又岂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