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BAT后是TMD,新旧流量巨头为啥钟爱保险?

2018-12-25 14:44
作者:今日保
来源:今日保

新一代的流量巨头们正在布局保险。

日前,今日头条拿下一纸保险专业中介牌照——全资控股北京华夏保险经纪的消息着实热闹了一阵保险圈。原因,新技术革命下保险公司们的焦虑使然。

从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传统三巨头,到如今的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新一代流量巨头先后卡位保险,尤其是阿里和腾讯更在保险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全面布局。

期间京东、苏宁、小米、新浪、携程、宜信、唯品会等各具特色的流量大平台也纷纷盯上了保险,或拿到了保险公司牌照,或拿到保险中介牌照。

相对金融三驾马车中的银行、证券,流量巨头们因何如此钟爱保险?

逻辑一:大平台最爱的流量变现金融领域

流量,互联网时代最值钱的财富之一。互联网巨头们的发迹之路,正是流量变现之路。如今,他们兵围保险城下。

观早一步进入保险领域的阿里、腾讯两大巨头,保险已成为其金融板块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第三方数据平台发布的2018年“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Top100榜”中,微保在保险服务类中排在首位,月度活跃用户人数2000万。

估值超15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2017年税前利润破百亿,达131.9亿元,同比增长354%。相对于其在银行、证券领域的布局,蚂蚁金服在保险领域布局可谓迅猛。除数百人的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外,尚参股、控股了数家产寿险公司。

互联网巨头们的持续关注下,辅以超10亿人次的微信、8.7亿用户的支付宝等大流量平台,可知新旧互联网巨头对保险领域寄予之大。

尤其是在场景化、碎片化的保险产品销售中已小试牛刀,证实以2 C为主的互联网销售拥有成本低、效率高、获客快等明显优势,有助于流量变现。

联想BAT的保险布局已现围城之势,如今以TMD(T,即今日头条;M,即美团;D,即滴滴)为代表的新流量主们,也在赶这波围剿潮。

透过日活跃用户2.4亿人次的今日头条、交易用户3.8亿的美团、注册用户1.2亿的滴滴先后拿下保险代理/经纪牌照之举动,皆在诉说着这一点。

逻辑二:高手续费的诱惑

这与流量变现一脉相承,不是个秘密。

相对于简单粗暴的短期理财型产品不足1%的手续费,风靡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意健险、责任险手续费之高乃行业共识。

尤记得当初参加一内部讨论会议,当场有保险公司人士问某OTA网站,“听说你们航意险手续费达到98%”,对方急忙辩解,“经相关部门指导,已经降到95%以下”。

以至现场有人调侃,买机票不赚钱,卖保险才赚钱。

哄堂大笑。

事后琢磨,何以可以收取如此高的手续费?有与之合作者答曰,都是保险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所致,且OTA们抓住这一点实行月度竞价模式。即谁出的手续费高,就卖谁的。

再如近两年甚是火爆的百万医疗险,手续费也达到25%以上,甚至40%。背后的原因,还是保险公司间的激烈竞争。

《今日保》不完全统计,当前百万医疗型保险产品约有70款产品,寿险、财险、健康险公司皆有。百万医疗迈向更低的保费、更低的免赔额、更实惠的续保条件、更全面的保障过程中,还有更高的手续费。

如今在任何略知名些的平台上,如果销售保险几乎都可以看到百万医疗类产品。事实上,百万医疗险的发展,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高企的手续费也应该是各大流量巨头聚集保险领域的一大原因。

逻辑三:中小险企渠道制约下的突围选择

“产品要呈现在市场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保险依旧处于销售为王的时代。

相对产品同质化的无奈,渠道困境方才是对保险经营主体的致命一击。

马太效应下的保险市场,寿险、财险,皆表现出“强者通吃”的局面,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小险企的渠道困境。

如以车险为主的财险市场,相当部分的中小险企存在亏损情况,甚至一度有着“车险产业链除了保险公司不赚钱,剩下全赚钱“的尴尬笑谈。

这一情况直至监管统一手续费及“电销车险“的出现方才有所好转。走过上一波盈利周期,伴随2015年车险费改大势所趋及电销落寞后,中小财险公司越发困苦、马太效应日渐强化。

2018年前三季度,“老三家”承保利润是行业利润的11倍多。

加之“新车手续费上限25%一30%,旧车手续费20%-28%,允许中小公司比大公司高出5个百分点的手续费”的“报行合一”新规,中小险企如何与大型险企PK竞争。老牌公司的机构布局、渠道实力、资金实力、品牌知名度等软硬实力均非后来者可比。

中小财险公司承保盈利难、亏损、价格无序竞争的循环再起。

寿险方面亦如此。银保落寞的回归调整中,寿险一度出现“重回代理人渠道“的声音。事实上,除“老六家”及个别险企拥有多年个险底蕴外,大部分中小公司已经失去了重拾个险的机会。

经过2015年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的政策红利后,“老六家”的个险根基已呈现出难以撼动的行业地位。

2018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保险等“老六家”保费同比增长8%,相对寿险业-2.3%的增长率,增速领先10个百分点。

利润方面:

寿险“老六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合计达1087亿元,几乎占到寿险公司净利润的90%。

保费、净利润的高度集中化,正是中国保险行业马太效应强化的表征。

对中小险企而言,无队伍、无机构的情况下,难与拥有强大传统渠道的老牌险企竞争,必须找到新的渠道突破之路。

大流量平台的适时出现,无疑给了身处渠道困境中的险企一抹希望,且这一群体囊括了中国保险市场上大部分市场经营主体。

逻辑四:最后的2C流量与最合拍的普惠金融

走向产业互联网的进程中,围绕“吃喝住行玩”布局的新一代互联网企业收割了中国最后的2C流量。或者说,流量红利的时代过去了。

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之一,保险不同于银行、证券等领域以服务机构为主的业务特征,中国保险行业更多是零售金融,客户以个人为主。

反观大流量平台发展之基石,他们手中恰好掌握了国内最大规模的高粘度2C客户群。无论是BAT等老牌互联网巨头,还是以美团、滴滴、今日头条、小米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企业,均坐拥数以亿计的个人客户群。

一边是保险市场经营主体深陷渠道困境的凄苦,一边是手握巨大高粘度个人客户群体的流量主,加之中产阶级健康保障消费升级的背景,这是否代表着一拍即合的未来?

如果再加上已经说了很多年的“中国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前景”:

2017年,中国保险的深度是4.42%,密度为2646元,仍较发达国家有着6-11倍的发展空间。

差距就是市场,这或许也是流量主们卡位保险的逻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