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众生相丨谁是学霸,谁是学渣

2018-06-07 11:03
作者:今日保险
来源:今日保

时间验真知,岁月显成败。

69年的中国历史,亦是真正的中国保险开始。中国人保的成立,改变了新中国之前外资险企在中国一支独大的局面。自此,中国的保险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先有国资主导,后有民营发力,再有外资参与的中国保险市场不断扩容。从10家到20家,再到30家……至目前,近200家的险企数量,求同存异中,各家经营参差不齐。

俗话说寿险“七平八盈”,财险“三平五盈”。然而,超五超八的财寿险公司亏损依旧存在。当然,也有成立时间在盈利时间标准线之下的险企,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气势,跑赢盈利时间线。

细数近200家险企,有成立时间二三十余年的老牌险企,自然也有成立时间不足5年的新兵。偌大的保险市场下,分类罗列,有人欢喜有人愁。

寿险篇

第一梯队 

15岁以上险企盈利者多数,亏损者依旧

《今日保险》统计了77家寿险公司(不含上市险企),其中有19家险企的成立年限在15年及以上,外资或合资险企居多,且多以盈利为主。

1.jpg

据2017年各险企年报统计,18家险企中有14家公司实现盈利,4家险企净利润出现亏损。其中,天安人寿是这一梯队中亏损最严重的,2017年净亏损8.81亿元,虽然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依旧没有改变亏损的现状。

这家已经走过18个年头的老牌险企,作为曾经的万能险大户,遭遇过高管频繁变动、业务长期亏损的阴影。2010-2014年,净亏额为1347万元、1.78亿元、3.8亿元、7.1亿元、2.6亿元,2015年虽扭亏为盈,但2017年,净利润又一度下降至8.81亿元。

新的强监管压力下,业务发展及转型都面临挑战。据2018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天安人寿一季度已亏损6.85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12.59%,已逼近监管红线。

除天安人寿外,另一家亏损严重的老牌险企为富德生命人寿。

2015年,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的爆发年,富德生命人寿也不例外。在2015年净利润达52.13亿的爆发式增长后,2016年迎来断崖式下降,净利润下降至-50.61亿元。2017年依旧亏损7.79亿元,退保金也增至786.67亿元,压力彰显。

此外,中荷人寿、长生人寿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同样有着15年司龄的两家险企,一个合资,一个中资,同样的属于业绩不稳定者。

背靠北京银行的保险公司,中荷人寿2016年实现过亿元盈利后,2017年亏损近7000万元。银行系险企,业内少有亏损者。

至于盈利者的特点,多是背靠大个险基础或独特的渠道资源。如银行渠道,老牌险企依旧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实力。

如友邦、泰康等实力强大的险企,在个险回归的大背景下,公司业务日渐提升;

银行系险企建信人寿、中信保诚、交银康联等拥有银行股东的优势,借力银行渠道,发展保险业务。

第二梯队

10-14年司龄险企盈利者居多,长城信泰亏损惨烈

2.jpg

统计数据显示,有26家寿险公司的司龄在10-14岁之间,属于中生代力量者。

其中,6家险企2017年净利润出现亏损,他们是瑞泰人寿、陆家嘴国泰人寿、长城人寿、中法人寿、昆仑健康、信泰人寿。

持续亏损者,往往伴随着股权纠葛、高管层更替频繁等经营困难险企的通病。

例如,中法人寿2017年几乎靠借股东钱来度日,生存压力倍增。就2018年上半年,中法人寿已三次向股东借钱,累积借钱金额为3020万元。

另外一家业绩惨淡、亏损严重的险企为长城人寿。这家成立于2005年的寿险公司,道尽中小险企发展坎坷,随波逐流中陷入无队伍少机构的业绩尴尬、常年亏损、高管动荡……辅以业绩差险企常见的治理结构问题,更见苦楚。

成立12年的昆仑健康亦属经营不佳者,2016年短暂盈利后,2017年巨亏过8亿。

当然,成立十余年的信泰人寿似乎也陷入了怪圈之中。从股东退出到业务被停,加上一次一次刷新的亏损记录,信泰人寿前进的道路却是不平坦。

盈利者,多属于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如恒大人寿、华夏人寿、国华人寿、幸福人寿等。

2015年万能险几乎“称王”的时代,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大行其道,各种黑马出现,但随着监管的加强,中短存续期产品整改,万能险保费出现急刹车式下滑,各家险企也开始了转型崎岖路。

当然,部分传统式险企也不甘落后。阳光人寿2017年净利润16.46亿元、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净利润7.92亿元。

第三梯队

两家成立9年者的老大难,君龙人寿与新光海航

寿险公司自有“七平八盈”定律。而在公司成立的8-9年间,也是一家公司的关键时间。

3.jpg

这一时段的险企有5家,其中君龙人寿、新光海航人寿处于亏损状。

成立于2008年12月的君龙人寿,9年间出现持续亏损,合计亏损金额已达3.68亿元。

作为福建地方法人险企,君龙人寿多年业绩惨淡,高管层变动颇频。2015年底更换总经理庄中庆后,2017年8月,再次更换总经理,由林炫圻担任。

带着美好梦想开始的新光海航人寿,是一家长期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困难户。股东分歧,增资迟缓、高管被挖角、被停新业务……一系列的“灾难”性事件让这家处在过渡期的寿险公司苦不堪言。

反观海航保险主战场,渤海人寿虽靠大量资本金堆积小有利润,但总裁空缺长达一年之久的尴尬,及中短存续期产品被迫转型的现实,都令这家新兴寿险公司前途未卜。

第四梯队

初出茅庐者多亏损,地方法人寿险公司多苦楚

4.jpg

寿险市场的新兵一般会面临着业绩不济的现状,毕竟规模小,机构少。但其中也不乏出现盈利者。

在24家成立年限不达7年的寿险公司中,有6家险企2017年实现了盈利,他们是前海人寿、珠江人寿、弘康人寿、渤海人寿、上海人寿、新华养老。除新华养老外,其他险企大多为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

其中,曾出尽“风头”的前海人寿2017年实现盈利14.05亿元。其2015、2016年净利润分别是30.98亿元、40.99亿元。

联想姚振华的出局保险、2017年初传出现金流危机,“宝万之争”后遗症远未有表面盈利那般风光,将持续发酵。

当然,亏损者也有。

成立于2010年的中融人寿,今年正好是8年分界期。

虚增偿付能力、违规运用险资、超标投资股票、违规股权代持、原董事长被逮捕、新业务被暂停、经营业绩缩水……这家从成立到壮大,从开始到发展的险企,寄载了多少人的期望与憧憬。

惨淡的业绩与剪不断理还乱的股权纷争,总会令人想到“树根已腐,尘埃落定”的结局。

利安人寿,成立有7年,由大型地方国企与知名民企共同投资设立。然而,独特的基因并没有为近年来的发展铺就坦途。自其成立以来,除2014年实现750万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为亏损。

随着监管对股权管制的加强,违规股权清退拉开帷幕,利安人寿同样成为第一批被清理的险企。

东吴人寿、吉祥人寿等曾经的万能险大户,经营情况不容乐观。2017年分别亏损超过3亿元、4亿元。保费挤水分的转型发展中,缺少机构、高级专业人才的地方法人寿险公司问题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汇人寿,成长于中国的硬汉东北区,承载着地方政府对保险的发展期望。这家尚为年轻的险企,却经历着不平凡的股权争夺大战,从暗潮涌动走上对簿公堂,更难看的是这5年以来的年报空档期。

财险篇

第一梯队

7家20年以上的财险公司全部盈利

5.jpg

财险市场,马太效应更剧,业绩分化也是财险行业最大的现象。即便强大如中华联合,32年的历史,曾经一度可以比肩平安产险,如今距离第一财险梯队渐行渐远。

2018年一季度,这位市场份额一度接近10个百分点、紧咬财险“第一军团”的老字号险企被大地保险超越,滑落至财险老六,市场份额萎缩至3.04%。

4月份,中华联合财险再次超过大地财险,其中缘由或许正是其快速增长的农险带动。

中华联合式的遭遇或许会是中大、中小财险公司江湖未来数年幽暗命运的缩影。

幸运的是,成立时间20年以上的财险公司,收入差距虽大,但全部实现盈利。

第二梯队

财险差等生现身   32家10年以上财险公司亏损者10家

6.jpg

成立时间在10-20年间的财险公司有32家,其中10家公司2017年净利润出现亏损;12家险企盈利不过亿。

净利亏损的险企中,多以外资险企居多。

马太效应急行下,既无机构,又无市场份额的外资险企在中国市场依旧艰难。但随着国家金融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走向真正的保险价值领域,外资保险公司的春天值得期待。

此外,部分中资险企也因公司股权不稳,人事动荡等问题,经营业绩惨淡。如有着专业保险梦想的中煤财险成立之初即颇多坎坷,股东问题、高管动荡问题持续,甚至开业也拖至数年。

地处天津的渤海财险经营多年,始终难见规模,亏损依旧,典型的中小财险公司困境表现。

成立于2004年的永诚财险,由多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和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建立,市场表现难如人意。

2012——2017年,永诚财险车险承保利润持续为负,分别为-5276.01万元、-5.21亿元、-3.87亿元、-5.07亿元、-2.17亿元、-1.84亿元。作为财险中的第一大险种,车险的难看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盈利上的亏损。

同样高度依赖车险的安盛天平,2017年总保费收入81.29亿元,其车险保费收入就达73.33亿元,占比超90%。偌大的车险市场,价格战之下是险企资本金、网点等硬实力的比拼,企业小、实力弱的财险公司车险难盈利。

长安责任以净亏损1.95亿元居这一阶梯的第一。

违规股权问题让长安责任成为第一批被监管处理的公司,随着违规股权被清退工作,其大股东长安担保再被监管问询,成立11年的长安责任虽有4年盈利,但2017年的亏损就远超其四年盈利之和。

至于盈利的主力,排名前十的中大型财险公司,国寿财险、大地保险、阳光产险在列。

第三梯队

5—9年者困难户猛增 浙商财险领衔

7.jpg

据统计,17家财险公司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不包含5年),且不超过10年。其中,7家公司2017年出现亏损。

浙商财险,领了保险最高罚单下,风雨飘摇的业绩令浙商财险苦不堪言。侨兴债的余波下,11亿元的赔付款叠加9.03亿元的亏损,难诉其苦。

事情并没有结束,2018年2月、3月监管分别向浙商财险发了监管函,禁止备案新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农险产品除外)等,重重的难关下,浙商财险的复苏道路不轻松。

原信达后国任,更名换姓之后,依旧没有改变亏损的尴尬。

成立于2009年的信达财险,2017年更名国任财险。9年来,其股权变动不断,几乎年年都有,业绩方面也不见起色。

继2016年亏损2.3亿元后,2017年再度亏损2.7亿元,占其保费收入83.7%的车险更是亏损3.4亿元。股权变动叠加高管动荡,结果终是展现在业绩上。

再看盈利险企,如泰山财险、锦泰财险等多是地方国资控股,背靠地方政府资源,股东实力雄厚,为公司业务发展锦上添花。

第四梯队

五年以下财险公司难见盈利者,互联网险企领衔亏损榜

8.jpg

成立5年以下的财险公司,乃新生代险企。依照“三平五盈”的规律,该梯队险企多数为亏损。

即便偶有盈利也是百万级微利,处于亏盈平衡点的财务范畴。

亏损者中,互联网险企最为严峻。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安心财险、易安保险四家互联网险企中有三家亏损。

2017年刚完成上市的众安保险,盈利情况一塌糊涂,净亏损达9.96亿元,成为2017财险“亏损王”。2018年第一季度再亏4.8亿元。

另外,泰康在线2017年亏损1.94亿元,安心财险亏损3.09亿元。

汇友相互与众惠相互两家相互保险社在2017年同样经历了亏损,众惠亏损0.6亿元,汇友亏损0.31亿元。

身处寡头垄断的财险江湖,车险独大与费改中,新开业不久的财险公司生存状态堪忧,做的越多亏的越多。海峡金桥、前海联合、久隆财产、珠峰财险等开业时间不长的公司皆亏损过亿元。

值得关注的还有燕赵财险,河北第一家法人保险公司,成立三年,亏损额度依旧高达2.64亿元。

从另一个维度反映出,并非地方法人保险公司皆赚钱,缺少业务资源的地方法人险企的生存尴尬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