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惠:做好利率下行、费改叠加下的资产负债管理

2016-02-28 14:29
作者:
来源:
     本报记者 刘艾琳 北京报道

  寿险业务负债周期长,利率波动成为影响寿险公司经营最重要的风险因素。近一年内央行6次降息,预期未来一段时期内利率水平都将处于低位。利率下行环境对寿险公司稳健经营带来的挑战更大,资产负债管理重要性更加凸显。

  11月27日,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敬惠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主办的“21世纪保险年会”上,从多个维度对利率下行环境下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寿险业务的资产久期低于负债久期将成为“新常态”,能否深刻认识新常态的本质,以及新常态对行业的影响,将直接决定行业的转型升级能否走向正确的方向。资产负债匹配是要通过资产端、负债端的良性互动,实现动态匹配。随着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要通过运用专业模型和技术对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有效管控。同时,保险资金运用要积极尝试多元化、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积极应对利率下行环境挑战。

  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依然存在

  去年以来,我国保险业迎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期。“新国十条”的颁布为保险业资产、负债两端同时带来重大政策利好——鼓励保险业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健康、医疗、养老等业务领域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深度和广度。

  与此同时,费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寿险公司走上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发展之路,对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下,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将面临严峻挑战。

  徐敬惠认为,保险业属于后周期行业,对经济周期的反应存在滞后性,当前经济转型、利率持续下行的趋势,将对资产负债管理产生持续性影响。目前寿险的主要产品具有长负债久期特性,近年来保险资金久期错配的情况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

  从长远来看,保险资金需要寻找跨经济周期、长期稳健回报的资产,而目前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可匹配久期的资产相对匮乏。

  在“偿二代”体系下,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将提高利率风险的资产占用,增加资本金压力。利率持续下行会加剧寿险公司资产端投资收益的压力,而负债端费率全面市场化可能导致负债成本不降反升,未来可能出现利差收窄甚至倒挂。同时,国内经济转型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投资风险尤其是高收益投资风险加剧,这些因素都对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大挑战。

  应实现“动态”资产负债匹配

  当前国内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国际先进同业仍有较大差距,资产、负债管理相脱节、久期错配、压力单向传导等问题较为突出。资产负债匹配不是要求现金流和久期的精确匹配,而是要通过资产端、负债端的良性互动,实现动态匹配。

  徐敬惠在“21世纪保险年会”上表示,建立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协同机制,是指寿险公司既要根据业务发展匹配资产运作,也要推动资产配置端提前介入产品定价和开发;负债端的压力要向资产端传导,而资产端的压力也要反向传导至负债端。

  在负债端,坚持稳健审慎为主的定价策略,防范降息周期下可能存在的利差损风险;立足保险保障本质,积极推动能够穿透利率周期的长期保障和储蓄型产品,摊薄整体负债成本;推动分红、万能、投连等产品销售,增加负债成本的弹性。

  在资产端,要优化大类资产配置,在利率持续走低和未来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的形势下,适当降低新配资产的久期,等待配置时机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增加固定收益类的交易型资产占比;适当增加信用风险敞口,提高风险收益;权益类投资要进行结构调整,适当降低传统相对收益型资产占比。

  利率下行环境是推动寿险公司加大境外投资的重要因素。多元化、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够有效减轻国内经济周期影响,分散投资风险,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全面风险管控”与“价值可持续增长”

  随着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徐敬惠还认为,要加强对成熟市场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学习,通过运用专业模型和技术对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有效管控。

  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强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扩大用于估算风险概率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样本进行精确细分,构建更加科学的精算分析模型,实现更加精准的风险定价,有效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水平。

  徐敬惠表示,太保寿险的经营理念是追求“价值可持续增长”,这里的价值内涵并不是指“新业务价值”这个简单的经营指标,而是公司、客户、股东等利益相关方的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成长,这是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落脚点。

  在利率下行并叠加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他认为,寿险公司尤其要坚守价值可持续增长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客户洞见和分析,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的满足客户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保险保障需求。(编辑 赵萍)

(责任编辑:张振江 HN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