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财富“险”中求 成功玩转才是考验

2016-02-28 14:20
作者:
来源:

  开放时间、开放程度都走在金融业前沿的中国保险业,目前正处各路资本争相上门“提亲”的受宠阶段。尤其是上市公司甫一公告拟涉足保险业,公司股价便受到投资者疯狂追捧,且已从个案逐步演变为群象。

  资本蜂拥保险业的勇气着实可嘉。但基于保险业进入门槛及经营法则来看,并非所有上市公司均能如愿或真正受益。即便成功拿下牌照,圈了地招了人之后,能否突破市场集中度仍然高企的重围,也依然是未知数。投资者对此应理性看待。

  审批未见放松 牌照供求严重失衡

  打着产融结合等各种口号,今年以来,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相继发布涉足保险领域的公告:或申请设立新保险公司,或受让现有保险公司部分股权。“提亲”密集程度,保险史上亦属罕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可能很骨感。趋利而至的各路资本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目前保险牌照仍然处于供需极度失衡的十字路口。保险牌照批复的速度远远不如资本涌入的进度,数月未批一张保险新牌照已成为保险业阶段性的一种常态。

  也就是说,面对疯狂的上市公司资本,理性的投资者需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部分上市公司才能如愿进入保险业。而从成功先例和业界分析来看,有希望获批拿到保险牌照的,多为以下几类情况:一是在鼓励发展中西部经济的基调下,注册地设立在非京沪深等一线城市的保险牌照,尤其是目前尚无保险法人公司的省份;二是非传统寿险及财险类保险牌照,而是政策正在探索发展的相互制、互联网等专业类保险牌照;三是股东架构中有大型国企或民企、保险业相关行业(如互联网、非保险金融、汽车等)中的龙头企业。

  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若拟申请保险牌照的上市公司中,有符合上述一类或几类条件者,则获批的概率较大。”

  在保险新牌照“物以稀为贵”的大环境下,对于拟受让或控股现有保险公司部分股权的上市公司而言,亦非易事。实际上,当前有意愿出让股权尤其是控股权的非上市保险公司极少,面对嗷嗷待哺的上市公司,股权并购价格自然日益看涨、溢价率只升难降。在过去的股权争夺战,出让方接连哄抬交易价格的现象时常出现,上市公司最后以挂牌价数倍的高溢价拿下一家亏损保险公司股权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业内人士看来,“故惟资金实力及各种资源极为雄厚、且自身行业与保险业存在一定关联、在金融业已有较深布局的上市公司,才有成功拿下非上市保险公司股权的可能性。”

  牌照圈完之后 如何玩转才是考验

  即便是成功拿下保险牌照,之后还有更多的磨炼与挑战。上市公司涉足保险行业的初衷或许各有不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们都可能面临同一个难题——如何找准定位,在竞争主体加速扩容、市场集中度却仍然高企的复杂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健康盈利。

  业内不乏鲜活的前车之鉴。放眼国内整个保险行业,部分新设保险公司只是对原有市场主体的简单复制,不是做“蛋糕”,而是抢“蛋糕”。在这样的现状下,保险机构间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上市公司借保险公司“吸金”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亦越来越高。

  更关键的是,保险行业政策藩篱相继被击破后,资本方往往被“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冲昏了头脑,而忽略了背后内功提升的难度。以保险投资为例,保监部门将前端的投资决策权完全让渡给市场,政策虽然松绑了,但风险将全由保险机构自担,这意味着机遇增多的同时,风险也在放大。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业内人士直陈,现在不少想进入保险业的资本存在“三个不够”:能力不够、资金不够、人才不够。当得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及各路资本觊觎保险牌照后,多家保险公司现有股东的第一反应是:想清楚了,再来亦不迟。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对于大资管时代中的重要生力军保险机构而言,不仅仅是选择发售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样的投资工具,如何提升管理能力、风控水平,如何摆脱重投资、轻配置的观念,如何在产品设计、销售和投资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决定一家保险公司在市场化竞争中的成败。

(责任编辑: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