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机会、5个难题、4个锦囊,互联网+农业保险未来可期

2016-11-10 17:27
作者:张安媛
来源:亿欧

今年1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计划,全文共19次提到“农村”。针对“三农”问题,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成为发展重点。

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将全面普及。

而互联网保险由于标准化程度高,无需物理网点,可采取移动互联网方式,因此在农业保险领域大有施展拳脚的空间。但“互联网+农业保险”的模式必须较传统保险模式效率更高,规模更大。这也挑战着互联网保险从业者们的能力。

==机不可失==

互联网+农业保险的契机已经到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自2007年,政府便开始大力扶持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2016年十三五规划中,更是将农业保险作为关键词提及多次,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可期。

②市场需求迅速增加。除了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市场逐渐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市场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的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虽然还在少数,但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识逐渐增强,懂得利用保险来控制风险。历史数据也可看出这一趋势,2007年到2015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亿元增加到374.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4.8%。到2015年,参保农户约为2.3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近2万亿元。

③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可大幅降低成本。其实例如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已经成熟多年,在国外的农业保险定损过程中也有诸多应用,而我国真正应用到农业保险的定损上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卫星遥感检测技术,用于承保种植面积的提取、作物生长检测、自然灾害比如旱灾水灾对作物影响观测等,为承保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目前已经在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得到了应用。

无人机作为卫星遥感的辅助手段,航拍分析可以作为抽样数据,与卫星遥感对灾情的整体情况把握相结合,提高定损的精准度。此外还有移动终端设备,在田间地头走一圈便能够掌握基础数据。

④利用互联网以及这些技术看似离农村和农民很远,但操作简便、有专人指导,使得使用难度大大降低。而最开始掌握这些技能的则是新农民(年轻人、返乡务工人员)、大学生村官等。

⑤互联网保险的历史包袱并不沉重,创新能力十足。要想在农业保险行业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有革新的本事。传统的保险体制、产品、经营模式,与农村现状不适应、不匹配,因此需要重构农业保险,而传统保险跳出牢笼,重构适应农村市场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险体系显然非常困难,而互联网保险并没有历史包袱,相比传统保险公司而言,船小好掉头。

⑥农业风险集中,挨家挨户做工作、收取保费显然不现实,因此,部分保险公司仍是抓大放小,抓大户、农场主、公社等,但是另外一部分他们也需要保险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这时,互联网保险的优势可以凸显,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结合,实现投保、定损、赔付流程的线上操作。

==难点突破==

经过上述分析,互联网保险在农业保险市场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并且互联网+农业保险有其先天优于传统保险的优势。然而互联网保险要想在农业市场大有可为,还避不开这五座大山:

①农业保险发展整体不够成熟,属政策依赖型。主流农业保险公司自身创新性不足,将农业保险作为政策福利项目对待,加上传统模式的农业保险并不赚钱,因此并不愿意着力推广。现有的农业保险也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仍是区域性地展开,对种植/养殖大户投保。

②大多数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不愿花钱买保险。互联网+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教育用户的职能。一方面如何降低保费,即降低成本,让农户享受得起保险;另一方面如何提高保险水平,不能保了等于没保。

③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保险相互促进发展。在一项有240位中国农民参加的市场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其次是农业生产和科技信息的需求、对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和专家咨询信息。而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环境相对封闭,但现代农业的目标是满足市场需求,追求商业化利润。农业保险在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过渡的过程中,起到稳定剂作用。

④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稀缺。当前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农村适龄劳动人口的61.6%,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占17.7%,从事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的占2.8%,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占3.8%,从事信息服务等其他产业的占14.1%。这表明农业保险并非只能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现代农业就是由这些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而这方面的人才尤其匮乏,仅仅是互联网人才和保险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对农村都不了解。

⑤农险的赔付过程,不单单是赔付。比如生猪养殖险,如果遇到生病死亡的现象,保险不能以赔钱了事,还要集中处理病死生猪。如果赔钱了事,仅凭农户之力处理病死生猪是不妥当的。

==锦囊妙招==

针对上述仍然挡在“互联网+农业保险”前的五座大山,保险行业正在借助互联网尝试克服。

①农村互联网保险供给侧矛盾突显:模式陈旧,产品单一。服务体系薄弱,服务能力不足。监管与技术短板明显。因此,互联网保险要丰富农业保险体系,不拘泥于基础的种植/养殖保险。比如与电商结合,通过保险机制,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程双向流动渠道。再比如农机险和信贷分期的结合,让农户分期购买机械化农作设备,并通过保险机制解决售后问题。这都是比较好的尝试。

②需要加快村级互联网保险网点布局。虽然互联网+农业保险的线上渠道可以短期之内迅速打通,但是仍需要线下网点联结,而类似电商村级试验点、邮政储蓄的末梢延伸,可以延长农村互联网保险产业链。村级的试验点不单承担保险教育、保险销售、保险售后等围绕保险的服务,同时,以此为据点,结合开展物流、电商、医疗、养老等产业服务,把保险与其他行业发展融合,实现保险业的多元化经营。

③消费升级和农业保险相结合。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再从事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比如运输、农产品仓储、乡村旅游、农家乐、田园采摘等有关农村的行业正在兴起,消费升级促使这些产业蓬勃发展,但外地消费者如何保障在本地出游时的安全,本地农户如何保障在接待服务时不出现任何风险。结合新兴农业产业,开发更多元的农业保险。

④覆盖面广才会成本高、风险大。农业保险风险集中、保障水平比较低的重要因素是其覆盖面不广。而互联网的优势则是在短期内可以达到规模化,相比传统保险模式,互联网更易传播,只要稍加引导,规模相应将会快速凸显。

==未来展望==

农业保险互联网化将会在未来的2-3年内爆发,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是互联网保险探索农村市场最好的时机。

在2-3年内站稳脚跟,并在农业保险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且产品呈指数级别多样化的前景可期。

而接下来,基于农业大数据的其他金融服务将会不断延展,不仅是保险产品维度上的,随着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相应的理财投资等需求也会增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深,也会促进这个趋势演进。

最后,互联网保险公司并不会单枪匹马服务农村市场,而是已经与信贷机构、电商平台、村级服务网点等多方形成了默契合作,一个有机组合共同为农村市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