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这盘棋 互联网企业怎么下?

2017-02-17 14:50
作者:陶娅洁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互联网企业进军保险业已不是新鲜事,在保险种类的开发上,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保险企业似乎更有“新意”。

  比如在情人节当天,支付宝推出的“恋爱保险”就吸引了一众眼球。用户在投保后,从购买日起3年后,到13年以内任意一天,投保人与指定心上人首次领取结婚证,即可领取祝福金。对应不同保金的祝福金分别为1999/5997/9995元。投保3年内领取结婚证则不能获得结婚祝福金。值得注意的是,据精算师统计,对于投保人来说,这份保险只有1.71%的概率能“保”住爱情。

  不止“玩”渠道

  社科院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保险的本质是进行风险的管理保障,是对财产损失或生命风险进行保障。而像恋爱险这类险种主要是为了吸引眼球,并非保险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尽管搭建了投资型产品、信保产品、健康险、车险、开放平台、航旅及商险等多个事业线,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出现亏损,数额近4亿。

  有互联网保险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虽有产品创新,但由于互联网保险公司无法设立线下机构,导致看似实现了轻资产,实际增加了渠道成本。此外,类似于车险、健康险等业务,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公司相比并不一定占据优势。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保险更多的基因是互联网,而非保险。

      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在传统保险模式下,一直有“渠道为王”的说法。保险公司拥有更多的代理人、更广的银保渠道,意味着更多的保费收入和利润。而在互联网保险模式之下,各公司在渠道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由此,一张得来不易的保险中介牌照在互联网时代,到底还能打出一手怎样的牌?

  互联网保险接触用户的方式决定了这副牌的好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保险商城(保险公司官网自营或金融理财类应用的保险频道),二是场景融合(与旅游、出行、母婴、电商等跨界合作,推出场景化产品)。有分析指出,后者是互联网保险的新机遇。

  根据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而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以较低的成本服务于传统金融服务不到、或无法服务的领域,聚合起细若芥粒的碎片化需求,激活潜力无限的需求长尾。场景构建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据自身的场景,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开始搭借“东风”。比如OTA平台在销售机票的场景中搭载的航空意外险,阿里利用电商场景下的退货问题推出的运费险,百度配合O2O战略推出的外卖险,滴滴打车和众安保险推出的堵车险等。

  某科技企业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有的人认为依托于场景,针对用户需求的保险是有价值的。但落到实处,场景只是一种获客的方式和渠道。现在很多传统保险公司都和互联网公司合作,不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的风险控制、产品设计做得多好,而是传统企业为了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渠道来获客。

  以大数据实现精准定价

  “就互联网企业本身来说,他们并不擅长做保险。就其在保险业扮演的角色看,利用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个性化的个人定价是互联网保险的核心。这与根据过往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信用评级和授信是类似的原理。”该科技企业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

  比如在淘宝的“运费险”计算上,保险机构可以从阿里巴巴处获得用户在购买“运费险”并购物后发生退货这一事件的概率,从而计算出“运费险”实际赔付的可能性;通过各种可穿戴设备记录慢跑数据并上传至微信,生成的积分转化为保费优惠的重疾险也开始在互联网保险公司中展露头角;在车上安装行车记录仪,通过过往大数据分析即可实现“一车一价”的车险也成为现实。

  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保险业务能否赚钱的一大重要评估指标是风险发生的几率。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后,利用互联网公司掌握的海量用户和数据,保险机构能更加准确地知道风险发生的几率是多少,而无需仅依靠线下繁琐的调查和复杂的计算来得到答案。

  众安保险战略发展总监王敏此前表示,互联网保险的定价基础是数据、是科技。依靠大数据定价,可以定制高性价比的保险,用定价来圈用户。因此,互联网保险的核心优势和保险一样,是定价而不是低价。 

  在当下传统保险公司业务更多转向储蓄型、万能险产品,投保门槛高、回报率低的语境下,通过互联网平台经营保险,则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多个环节优化保险业务和产品结构。比如通过智能获客、智能定价、大数据风控等,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普惠金融的理念,满足更多人群更多类型的需求。

  对此有分析指出,互联网手段在保险的产品设计、获客、风控等环节都有用武之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效率。 

  布局保险业的野心

  互联网保险在近年来得到了十足发展,也吸引各路资金入局。据统计,2013年互联网保费规模为300亿元,占总保费规模的1.7%;2014年互联网保费规模为858.9亿元,同比增长了186.3%,占总保费规模的4.2%;到了2015年,仅上半年互联网保费规模跃至816亿元,同比增长157.4%,占总保费规模的4.7%。截至2015年下半年,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达到96家,这也就意味着国内超过65%的传统保险公司触网。

  BAT已率先进入保险业。2013年,马云、马化腾以及马明哲“三马”联合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并于2013年9月获批开业。随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互联网保险业积极布局。比如,腾讯旗下子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和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腾讯成为和泰人寿第一大股东,也是和泰人寿所有股东中唯一的互联网企业。腾讯与保险公司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达成协议,在香港成立专注于数字保险服务的新型保险公司。根据协议,高瓴资本和腾讯将收购英杰华人寿(香港)的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腾讯将持有20%的股权,不过该交易还需相关监管部门批准。阿里与中国太平、太平人寿等一起成立阿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互联网健康保险相关业务。百度则与安联保险、高瓴资本联合发起成立互联网保险公司百安保险公司。

  除此之外,京东、唯品会等互联网巨头也谋划进入保险业。在召开2017年开年大会时刘强东明确表示,京东正在申请保险牌照,也可能会以投资购买的方式进入保险行业。唯品会则出资2.4亿元,占股16%,参股筹建国富人寿,并且国富人寿的保险牌照已于近日获批。 

  互联网保险行业正呈现着一番异常热闹、活跃的景象,大企业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场景优势切入到保险领域,这也预示着,未来保险行业将上演更加激烈的厮杀。

  该科技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许多制造业企业也开始做保险。蜂拥而至的企业也展现了保险业的潜力。大家都看好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并且保险容易沉淀资金,是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不过就目前来看,许多互联网企业只是刚刚投身保险业,要有一番作为还有待时日。

  有分析指出,拥有了充足的现金流,互联网巨头可以从战略投资进一步延伸至产业链跨界经营。从国内资本运作高手,平安集团、复星、姚振华的炬华盛,以及国外巴菲特的发展轨迹看,他们最初都是利用险资来进行资本运作。

  尽管如此,互联网保险也存在隐忧。有保险监管层人士认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尚未成熟,安全机制尚不完善。在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数据和客户个人信息全部电子化的语境下,信息安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将有可能酿成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丢失泄露的重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