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保险的成都邛崃路径

2016-02-28 14:40
作者:
来源:

  签订全国第一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合同,土地流转风险转移首次引入保险机制

  ■本报记者 韩清华 ■张丽

  12月4日,随着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与邛崃友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汪友良签订保险保单,成都邛崃市冉义镇诞生了全国第一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合同,流转土地总面积达1171.19亩。这标志着土地流转风险转移首次引入保险机制,农民所受损失将由保险买单,再也不怕业主跑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成都邛崃市在全国首创了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机制:通过“土地专业合作社+农业种植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农民+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的模式,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政府补贴保金、专业合作社搭建平台、农户免费参保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土地流转的失约风险,达到高效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发展效益。

  全国首创土地流转保险模式 业主跑路保险“买单”

  “感谢政府推行土地流转风险防控,引进保险公司对流转行为予以保险,这下真的是吃了定心丸,再也不用担心业主因为各种原因不种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打水漂了。”冉义镇园林村8组村民苏学刚在签约现场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邛崃市冉义镇保费按土地流转交易额的3%收取,其中农民承担20%,业主承担80%,财政将对自愿参加履约保证保险的行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分摊50%的保费。以一年一亩地1000元的租金来计算,保费是30元,农民应交6元,业主交24元,政府分别对两者补贴一半的费用。

  邛崃市副市长李建表示,为促进这项惠民政策尽快落地生根,按目前土地流转规模,预计市财政每年将拿出300万元资金用于保费奖补,以奖补的形式给予分摊保费,今后将引导业主和合作社积极参与。

  之所以选择在冉义启动试点工作,是因为自2013年以来,冉义镇全面实施了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整理农田3.9万亩,95%以上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成立了10个土地合作社和1个合作联社,有效地加快土地规模流转步伐,建成了规模化粮油基地2.48万亩。

  共富村土地专业合作社社长胡华鹏对记者说,“将原来的闲散土地集中后,小田变大田,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但规模种粮的风险之一在于因经营者管理不善以及当季气候等原因,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经营者损失惨重,农民的租金无法兑现,导致农民“谈转色变”,流出方和流入方不再相互信任。现行政策法律体系中,对土地流转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双方违约代价偏低,使得风险居高不下,由此冉义镇探索引入了保险机制降低流转行为风险。

  “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丰富了公司涉农保险产品库,刷新了农险保生产、保价格、保收入新高度。”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土地承租业主违约退出,农民群众因此遭受的损失都可以在中华保险得到补偿。

  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 农民年收入增加5倍以上

  邛崃市冉义镇党委书记曹光平说,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的模式,解决了“适度规模经营”和“谁来种”的问题,群众现在愿意把土地拿出来,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土地流转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土地良性使用,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服务体系。

  加入农业合作社后,如今冉义农户一个月的收入高于以前一年务农的总和,参保后生活更有保障了。“以前我们种地一天只能挣10—20元,现在加入合作社后不用自己种地了,还可以到工业园区上班,一天能挣100元左右,收入增加了至少5倍,这种模式太好了。”冉义农户代表刘小玲说。

  汪友良选择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表示,流转后的土地形成了规模,为了提升产量,他选用了优质的水稻播种,单位面积产量从800斤增加到900斤,并通过增加附加值、融资、深加工等方式大幅提升收益。

  据介绍,近年来,该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在防范土地流转风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2014年,邛崃市率先在水口镇钟山社区试点引入民营企业以非融资性担保,为农户和业主的履约行为进行风险担保。

  在此基础之上,2015年该市在土地流转风险转移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首次引入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开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产品,进一步优化了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切实稳定了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和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无论是非融资性履约行为担保,还是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都是有效解决土地流转风险点的市场行为。”邛崃市统筹办副主任毛忠馨告诉记者。

  邛崃市还制定了流转土地保险工作的时间表,在2015年12月20日前冉义镇将全面完成规模流转土地履约保证保险的投保工作,2016年1月,将在全市全面铺开,原则上做到应保尽保,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