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闪电出手约束险资 资本市场频频扫货引关注

2016-02-28 14:12
作者:
来源:

  港交所网站16日披露的股权变动公告显示,近日安邦集团二次大手笔增持港股远洋地产,将其持股比例提至29.98%,超越中国人寿,成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

  安邦集团这次的行动可谓迅雷不及掩耳,就在本月初安邦刚刚耗资78亿港元(约合64.5亿元)一举拿下了远洋地产20.5%的股权。据测算,安邦保险本月前后两次增持共花费约110亿港币。

  “近年来资本膨胀迅速的‘安邦现象’值得业界关注。”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吕志勇在近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企应该走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路径,安邦集团和平安集团都是典型例子。险资投资利用渠道在行业内最为广泛,险企若打造好全方位的金融融资平台,可大大提高协调能力,利于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

  不过,安邦、前海人寿等险资在资本市场扫货的凶猛势头早已让市场为之侧目,这也引起了保监会的注意,并接连出招给险资打清醒剂。

  安邦集团的大手笔

  较之前的操作风格有所变化,安邦这次入主远洋地产可谓闪电般扫货。本月初,安邦集团通过接手远洋地产第二大股东南丰集团所持有的股份,一出手就拿下远洋20.5%的份额,直逼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目前持股约29%)。半个月时间,安邦集团再度出手一举成为第一大股东。

  资料显示,远洋地产创立于1993年,2007年9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其业务范围涉及中高端住宅、高级写字楼、零售物业、酒店式公寓开发、工程及园林建设、物业管理、创新型客户服务、养老产业、酒店及会所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等。据了解,远洋地产在全国21个城市拥有约60余个不同开发阶段的项目,截至2014年12月31日,按建筑面积计算的土地储备已达到约1988万平方米,其中约89%位于一、二线城市。

  而南丰集团是香港最大的非上市地产公司,在2010年成为远洋的第二大股东,这也被南丰集团认为是在地产业务投资的主要成就,被写入了南丰官网的企业“大事记”。不过,陷入遗产争夺的南丰集团似乎正在退出内地地产业务。

  根据远洋集团公告,南丰集团于12月4日以5.05港元/股的价格几乎清仓了远洋股权。而安邦通过安邦保险及安邦财险,共计受让南丰所持有约15.4亿股远洋股份,花费77.84亿港元(约合64.46亿元人民币)。

  南丰集团对此解释称,其作为远洋地产的财务投资者,此次出售属正常市场行为。此次股权转让之后,南丰集团将仍保有远洋地产0.8%的股权。远洋也回应称,南丰集团在退出大股东阵营后,仍将与远洋在香港合资项目中保持合作。同时,远洋地产对新晋大股东安邦的强大资本实力和丰富的投资经验表示赞赏。

  保监会再念“紧箍咒”

  15日,保监会出台新规,印发了《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下称《指引》)及《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第3号)(下称《应用指引》),有效防范股票投资领域的资产配置风险、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风险等问题,而这距离保监会发文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压力测试还不满一周的时间。

  据悉,《指引》采取总指引与配套应用指引共同组成“1+N”的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体系。在首次发布的《应用指引》中,分别对银行存款、固定收益、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投资的关键环节制定了内控标准和流程。在此基础上,保监会还要求保险机构聘请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事实上,部分保险公司一直青睐高现价产品,低利率导致保险公司负债成本上升以及资产荒越来越严重而导致的保险资金错配,这都与近期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的大手笔操作不无关系。

  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说开展压力测试是针对险企近期频频举牌尤其是个别比较“冒进”的险企敲响警钟的话,那么,《指引》则是对即将正式实施的“偿二代”风险防范提出更高要求而出台的配套措施。当然,在低利率周期环境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有所提高,需要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监管。

  对此,专家认为,“偿二代”体系下,保险公司的权益类投资对资本的占用,比“偿一代”提高数倍,这将有力约束保险公司对股票市场的投资,包括一掷千金的举牌行为。

(责任编辑:李振梁 H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