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朋:画巨幅要系安全带还得买保险

2016-02-28 14:41
作者:
来源:
王书朋、何莉合作的油画《抓华工》画《抓华工》时自己担任模特王书朋、何莉在创作

  在天津文化中心博物馆的3楼,一幅名为《抓华工》的大尺寸写实油画,常常吸引参观者驻足观赏,这幅画中的每个人物,其肢体动作和表情各不相同,凝视片刻甚至能读出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

  这幅画的作者,是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书朋。

  《抓华工》并不是王书朋为天津的博物馆创作的第一幅大尺寸油画作品,在此之前,他曾为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创作了壁画《妈祖圣迹图》,为2004年落成的天津博物馆旧馆创作过巨幅油画《百年风云》。近日,在这位画家极具艺术气息的书房里,王书朋向记者讲述了创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2004年2月,王书朋在天津博物馆3楼一面近200平方米的墙上开始绘制巨幅油画《百年风云》,当时天津博物馆内部还在装修,王书朋和他的团队就在那面墙跟前搭起了8米高的6层脚手架,并在架子上安装了几十个灯管,之后开始创作

  很多人还记得,2004年天津博物馆(现自然博物馆所在地)落成时,展厅里有一幅24米×8米的巨幅油画《百年风云》。那幅画,是王书朋和他的妻子何莉用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创作的,在当时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油画”。如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书朋称,那其实是一项“工程”。

  王书朋接到邀请创作这幅油画是在2003年,当时他拿到了一个文字脚本,要求在油画中展示天津近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和特点,此外还要表现出天津的城市特质。为了还原历史,王书朋和何莉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且听取相关专家的建议,确定了画面中出现的人物和场景。“为了表现天津作为河海城市的特质,我在构图时让海水漫过了地平线,画面当中红色的背景上画了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有关的内容;左边以老城厢的建筑为背景,事件上则表现大沽口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等;右边以租界建筑为背景,人物以近代各界社会精英为主,表现外来文化对天津的影响。”王书朋介绍说。

  王书朋和妻子的创作图一次就通过了审查,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在天津博物馆3楼一面近200平方米的墙上绘制这幅画。2004年2月,天津博物馆内部还在装修,王书朋和他的团队就在那面墙跟前搭起了8米高的6层脚手架,并在架子上安装了几十个灯管,之后开始创作。

  “当时规定的工期比较紧,我只好请了几位画家朋友一起画放大稿。当时馆内还在装修,尘土飞扬,噪音很大,不是理想的创作环境,我们和现场装修的农民工兄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起工作。墙壁和地面并非是垂直的,而是有17度的倾斜角度,这就要求脚手架和墙壁之间必须留有较大的空隙,否则到了高处脚手架和墙面就贴上了。最终,脚手架和墙壁之间的距离确定为40厘米。”王书朋说,这个距离虽然方便作画,但因为作画时要来回走动查看效果,创作太专注时有掉下去的危险,所以工作中他们都使用安全带,何莉还为当时参与创作的11个人都上了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放大稿完成并且通过审查后,精益求精的王书朋和妻子还不断对作品进行局部修改。那时脚手架已经被拆掉了,王书朋就用升降机进行修改,那时的他已经年近六旬。

  在创作写实油画《抓华工》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史实,王书朋四处寻找和画面中相似的环境、服装和道具,“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服装是我从话剧院租来的”

  2011年年底,天津博物馆搬迁至位于文化中心的新馆,王书朋受邀创作写实油画《抓华工》,要求画出日本侵

  华时期抓华工的情形。“有的反映抓华工主题的画,画面上是男人被抓走、家属哭喊的画面,这种比较容易处理,但我要画的这幅,却是人已经被集中到了河边,马上要上船被拉走。因为是写实油画,所以限制比较多。比如画面内不能出现女性,也不能有年纪太大或者太小的男性,因为这是表现从天津抓壮丁的情形,所以人们的穿着也很相似。”王书朋说,对于创作者来说,这些都限制了画面的丰富性,是对创作者的很大挑战。

  起初,有人建议王书朋在画面中画一只张牙舞爪的狼狗,以此丰富画面,但他觉得那会使画面的重心发生变化,于是更加细致地寻找那些相似面容上的不同之处。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史实,王书朋四处寻找和画面中相似的环境、服装和道具,“只靠想象,画出的画会很概念化,所以除了多看资料外,我还在现实中找原型。那时画面里需要画一根电线杆,我和妻子就天天骑着自行车绕着天津市转,最后在芥园道附近发现了老式的电线杆。画面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服装是我从话剧院租来的。”

  有了人物原型和服装之后,王书朋请来模特,摆出他需要的各种姿态,拍照后再画。其中,有一些需要躺在地面上的动作,王书朋觉得让模特大冷天躺在地上不合适,就亲自充当模特,让妻子帮他拍照。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条裤子尺寸很小,根本提不上去,但是王书朋需要观察膝盖处的褶皱,所以穿着提到大腿处的裤子摆起了造型。

  王书朋说,这幅作品中,除了画面的真实,他还做到了心理的真实。以前人们总觉得被抓走的华工都是被迫的,但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一部分被抓走的华工其实是迷茫的,这类人脸上不会有苦大仇深的表情,所以在创作之前,王书朋和主管单位进行了沟通并征得对方的同意后,通过表情等传递出了当时被抓华工的不同心态,做到了另一个层面上的真实。

  回忆起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经历,王书朋多次强调“真实”。在他看来,“真实”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形似”,更主要的是表现出作品的深层内涵

  其实,王书朋为天津的各大博物馆创作大幅油画,可以追溯到2002年为梁启超故居博物馆创作的《梁启超和蔡锷》和为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创作的《妈祖圣迹图》。

  当初,收到为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创作油画的邀请后,王书朋非常高兴,因为他本人是在大直沽一带长大的,“我觉得不能用传统油画的画法,特别是服饰,我觉得应该参考中国画的画法。”王书朋说,为了用油画这种外来形式表现出本土文化的内涵,他不仅查阅了大量和妈祖相关的资料,更是细致研究了永乐宫等壁画中人物和服饰的画法。

  按照要求,王书朋要在油画中表现妈祖的八个事迹,为了表达时有重点,他把一幅肖像画放大后放在中间位置,其余几幅图平铺在左右,据他说,这是中国传统壁画的表现方式。

  采访那天,回忆起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经历,王书朋多次强调“真实”。在他看来,“真实”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形似”,更主要的是表现出作品的深层内涵。王书朋说,艺术无止境,如今的他,仍旧走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实”的路上。

  本报记者 李宁实习生 燕慧

  图片由王书朋提供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