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收益+负债承压 保险机构首月债券减持1500亿

2016-02-28 14:06
作者:
来源:

  2016开年至今,保险机构在债券市场的表现颇受关注。截至1月底,保险机构债券托管总量2.32万亿元,净减持1541亿元,在2015年12月减持512亿的基础上,再度下降1029亿。

  挥一挥衣袖,保险机构“弃债而走”。

  日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登”)和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清所”)披露的2016年1月债券托管数据显示,保险机构当月债券托管总量2.32万亿元,净减持1541亿元,减持幅度创历史新高。

  对于这一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保险、债券和券商等机构人士进行采访后发现,存在三种可能性:一是2015年度投资收益考核完成,此前涨幅收益“落袋为安”;二是利率处于下行通道中,债券预期收益不甚理想,调整大类资产配置;三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为应对万能险等理财产品兑付压力,保证充分的现金流。

  而保险机构的资金离开债券后,短期和超短期融资产品或为替代选择。此外,权益类和另类投资仍然是主要方向。

  减持占其当月托管总量的6%

  2016开年至今,保险机构在债券市场的表现颇受关注。截至1月底,保险机构债券托管总量2.32万亿元,净减持1541亿元,在2015年12月减持512亿的基础上,再度下降1029 亿。

  对于保险机构出现如此大幅度减持,一位发债机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险机构上月减持占其当月托管总量的6.23%,这个幅度创了历史纪录。”

  该人士补充道,虽然2014年以来,保险机构一直在主动减持债券,保险机构债券持仓占全部托管规模的比例由2014年1月的8.38%下降到2016年1月的5.02%,但近两个月以来的大幅减持依然出乎意料。

  事实上,与其他机构横向比较,保险机构亦是减持主力。

  具体而言,国债方面以全国性大行、广义基金和农商行买入为主,分别增持405亿元、455亿元和167亿元,保险机构和外资行大幅减持352亿元和135亿元;金融债方面,以广义基金、城商行、券商买入为主,分别增持802亿元、468亿元和335 亿元,仅保险机构继续减仓243 亿元;企业债方面,以广义基金和农商行为主,分别增持561亿元和217亿元,但保险机构锐减307亿元,券商小幅减持68 亿元;商业银行债方面,以广义基金和全国性大行买入为主,净持仓增长786亿元和275亿元,保险机构大幅减持600亿元。

  大型保险机构多未减持

  保险、债券及券商机构人士均表示,保险机构“弃债而走”,因所持债券集体到期的可能性极低。一位大型投行固定收益部人士解释称,“一般而言,机构会对资金调度进行长短期、高低成本的组合配置,以保证合理、稳定和持续的现金流。”

  既然如此,保险机构大幅度减持债券究竟为何?首先,在2015年“股债双牛”的背景下,保险机构的投资收益早已“盆满钵满”,存在“落袋为安”的考量。

  中债登数据显示,2015年,中债新综合指数(净价)为102.8321点,上涨3.37%;中债新综合指数(财富)为169.9023点,上涨8.18%。收益率方面,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AAA级)和中短期票据(AAA级)平均收益率分别下行84、129、159和181个基点。

  一位大型保险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2015年的投资收益中,股市一马当先,但债市同样功不可没,一些机构存在适当减持的想法,我们前期也曾开会讨论过此事,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标的而作罢。”

  其次,存在对下一阶段债券收益不看好的动因,因此在开年之际及时调整大类资产配置。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5年的"债牛"本质是"杠杆牛",但目前长短端利差收窄,杠杆套息空间并不大。如果想持续"杠杆牛"的话,需要央行降低短端利率,但央行1月货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收益率曲线偏窄,降低短端利率可能性较小。”

  对此,一位保险机构资管人士举例道,“如果债券面值100元,票面利率5%,久期5年,2015年上涨后,价格达到108元。按此价格持有,则持有收益率仅约3.5%,收益率并不理想,加之万一经济回升,市场利率反弹,债券价格可能面临调整。一些保险机构就可能选择在108元兑现卖出,除获得利息外,还能够实现8元投资收益。”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存在一些中小保险公司为应对万能险等理财产品兑付压力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士表示,大型保险机构基本没有减持,减持主力在中小公司。

  对此,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在研报中表示,当前债券收益率处于低位,难以覆盖高成本的万能险,导致险资另类投资和权益投资占比不断增加。国泰君安则在研报中表示,收益率创新低后,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面临短期倒挂风险,保险配置力度明显放缓。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1月银保渠道实现新单规模保费收入超过350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的2658亿元增长32.4%;与上年12月的670亿元相比,增长超过4倍,创下自2006年该项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其中,银保期缴保费仅为75亿元,这意味着在3500亿元的保费中绝大多数为趸缴型产品。

  对此,一位中小保险机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银保渠道是高现金价值产品或高预期收益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短期融资产品或为“替补”

  资金从债市流向何处?

  虽然保险机构减持了绝大部分债券,但却增持了短期和超短期融资债券。具体而言,短期和超短期融资债券首月净托管量增长1107亿元,较上月继续显著增加571亿元。广义基金、保险机构和农商行加仓326亿元、256亿元和196亿元,城商行和券商小幅增持,仅全国性大行和境外机构小幅减持。

  不过,保险机构策略各有不同。一些中型保险机构资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债券绝对收益率已较低,配置价值相对不高,但非标收益率仍具有相对优势,比如风险适中的政府平台信托计划就是不错的选择。”

  一位券商机构资管产品研发部门人士透露,“近期,保险机构风险偏好降低,对一些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兴趣不如以往。”“2016年应该是现金为王,另类投资和权益类投资会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一位保险机构风控部门人士如是说。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3 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不断扩张,但债券投资占比持续下滑,从2015 年初38%减少至2015 年末的34%。与此对应的是,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和权益投资占比不断增加,权益类投资占比从2015 年初的11%增至12 月的15%,其他投资(另类投资)从24%增至29%。

(责任编辑:罗浩 HN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