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示险激进险资 “降温”举牌热

2016-01-11 15:11
作者:陈洁
来源:国际金融报

柏可林 摄

柏可林 摄

 

 

  向来神秘、低调的险资,2015年因为在二级市场的频繁举牌,站到了聚光灯下。仅去年12月份以来,前后共有13家上市公司被举牌,其中有10家涉及险资。

  1月4日为2016年首个交易日,A股指数熔断机制也恰在此时被触发,当日保险重仓板块整体下跌5.14%,保险板块跌6.71%。

  在保险资管人士眼中,熔断机制对于控制市场背后的高杠杆资金将起到积极作用,对合规经营、稳健经营的保险公司投资业务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而那些借助高杠杆资金进入市场博取收益的激进型险企,则要面临一定风险。

  但对于险企疯狂的扫货,监管层也终于坐不住了。保监会紧急召开保险行业风险防范工作会议,为险企打得火热的举牌行为降温。会议研究分析新形势下保险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问题,还曝出新监管体系偿二代将于2016年实施。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会上强调,随着市场主体增多,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保险业的各类风险正在逐步显现。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债务信用风险、资产负债错配、资本市场波动、利率下行等风险因素将给保险投资收益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保险对实体经济渗透度提高,来自宏观经济运行、其他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保险行业产生交叉传染和风险传递。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监管正在给险资投资戴上紧箍咒。

  险资扫货疯狂

  自2015年3月央行年内首次双降,保险资金在银行存款和债券上的占比呈下降态势,相应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投资占比则上升明显;年中股市出现灾难式震荡时,保险成为救市主力之一;到了7月保监会更是放宽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正是有赖于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加码,险资举牌这一年度大戏开始上演,直到2015年末亦未见停歇。

  据统计,2015年全年,A股市场上至少有33家上市公司被不同险资举牌;而H股市场上,至少有中煤能源H股、远洋地产也分别被富德生命人寿及安邦系进一步举牌。

  从总数来看,2015年举牌上市公司的险资企业是过去5年险资举牌总数的2.5倍。而其中90%以上的险资举牌都发生在下半年,尤其是去年12月份以来,先后有万科等9家公司被险资举牌。

  根据中银国际研究报告中的数据,这30多家险资举牌涉及金额超过1300亿元。而以2015年12月31日的最新总市值来计算,则险资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股份市值为2595亿元,远超过去几年的险资举牌规模。

  对此,某保险资管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举牌集中爆发在2015年,一方面是由于年中股市剧烈波动产生了大量超低估值的标的;另一方面,万能险保费的爆发,也源于险企对2015年股市的良性预期及对未来的信心,而扩大保费规模进行投资、分一杯羹。

  需要注意的是,险企的资金实力离不开承保端的支撑。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19.68%;前三季度保险业净利2440亿元,同比增长95%,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然而,并非所有的险企都是高富帅,通过梳理发现,近期举牌上市的公司主要是中小保险公司,且在支撑承保端的业务构成中,万能险和投连险等理财型保费的占比节节攀升。

  那么,险资举牌偏爱哪些行业呢?记者统计发现,地产、新能源、百货、银行、医药是被险资普遍举牌的行业。

  最土豪的险资当属富德生命人寿,豪掷607.73亿元购入浦发银行37.3亿股,举牌后富德生命人寿持有浦发银行20%的股份。在浦发银行12月8日的公告中,富德生命人寿称,举牌的179.11亿元资金全部来源于公司责任准备金。

  在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看来,险资举牌的直接动力来自于股权投资的收益率优势和非标市场准入的差异性。以上市险企为例,资产端股权、非标、企业债/国债收益率分别约为10%、6%、4%-5%,股权和非标收益率优势明显。中小险企非标配置基本达到上限,同时非标中主要为信托,获得其他优质债权计划、资管计划的能力偏弱,因此优质股权配置成为重要方向。

  是为长期持有?

  宝万之争无疑是2015年资本市场行将收官之时的重头大戏。

  2015年12月10日、11日,前海人寿等公司组成“宝能系”耗资37亿元购万科约1.91亿股,持股比例超过22.45%。12月17日,王石称不欢迎宝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宝万之争公开化。

  从宝能举牌到万科反击再到安邦联合华润,剧情跌宕起伏,让大家看足了好戏。这场争夺战的结果也将对中国的地产行业以及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在过去一年中,以险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一改过去闷声发财的形象,以安邦、生命、前海、阳光等为首的各系保险公司都在频繁举牌A股上市公司,且集中于优质蓝筹股。

  财务投资成为保险机构对自身举牌行为给出的普遍解释。险资举牌后,相关个股股价迅速上行,一度成为热议话题。

  背后逻辑,既与险资看好资本市场相联系,也与监管政策的放宽有关。在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空间松绑的过程中,政策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使保险公司举牌有了着力点,也拓展了后者输血股市、布局权益市场的想象空间。

  去年12月30日,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吴小晖在武汉举行的一个论坛上说,我们最近投资了上市公司,包括很多保险行业的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达到一定的比例构成举牌,都是为了支持中国实体经济,长期看好中国的未来。他表示,保险的钱必须投入到最好的企业中,长期地持有,享受红利分红,为中小投资者带来保障,保险企业也可以参与他们的战略决策,能够帮助他们做强做大。

  从吴小晖的表态看,安邦并不是买了就不管的财务投资者,而认为可以参与他们的战略决策,能够帮助他们做强做大。

  吴小晖认为,中国保险是一个朝阳行业,保险既能够带来收益又能带来保障,保险资金投入到长期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股本市场中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每一个公司都能够把握住当前的机会,把经济的需求转化为自身产品的改造,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在战略投资领域也频频布局,以争取更大话事权。2015年年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透露,社保基金已投资蚂蚁金融,占股5%,此举成为全国社保基金首单直接投资。

  平安证券首席非银分析师缴文超认为,险资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主要源于资产配置需求,同时兼顾竞争需求、销售需求和流动性需求。近年来,保险公司往往通过加大配置蓝筹股来替代以往大量配置非标资产,而举牌上市公司的最大好处是,随着持仓比重上升,股价下跌的概率会小于上涨概率,有利于保险公司账面资产实现增值。

  上述保险资管人士也对记者指出,以险资为代表的大资金大力配置低价优质的大盘蓝筹股特别是地产股是很好的策略。因为一旦买入的股票数量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后,会计准则允许资产按权益法核算,这不仅能够避免因为股价造成的收益率波动,而且可以按比例分享公司利润。进一步讲,这些金融资本已经开始转变传统财务投资者身份,在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上参与上市公司运营的意图日益明显。

  监管层出手降温

  而在宝万之争成为近日市场热点之际,监管层对险资举牌频频提示风险。

  2015年12月23日晚,保监会发布《3号准则》,要求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所需明确披露内容包括股票名称、代码、公告日期、交易日期等基本信息外,还应披露资金来源、投资比例、管理方式等信息。运用保费资金的,应列明相关账户和产品投资余额、可运用资金余额、平均持有期及现金流情况。

  紧接着,证监会于去年12月25日对关于近期宝能举牌万科一事,证监会是否正开展相关调查工作时表态称:证监会一直高度关注宝能举牌万科一事,上市公司、收购人等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应当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董事会对收购所做出的决策及采取的措施,应当有利于维护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目前,证监会正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此事进行核实研判。

  对于这一连串动作,东吴证券认为,保监会已开始针对此类公司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在资产端,保监会去年12月1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压力测试的方式加强对于短债长投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在负债端,保监会已于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从保费角度严格限制短期万能险产品的规模。预计未来针对流动性风险监管压力将会持续增强,短债长投模式会得到控制,部分险资举牌潮或难以持续。

  去年12月29日,保监会紧急召开保险防风险工作会,力图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会上强调,保险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着一些风险和问题,如资本市场波动风险加大,具体表现为股票投资浮盈流动剧烈;一些投资较为激进的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考验;部分举牌上市公司股票的保险公司面临集中度和流动性风险。

  再如部分保险公司存在公司治理缺陷和内控不足风险。少数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把保险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利用信托计划等各种方式,作为通道为相关企业融资,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制度执行难以到位,大股东或董事长凌驾于内控至之上;投资管理能力不足。

  据悉,下一步保监会还将在偿二代框架下,坚持保险资金运用为保险主业服务不动摇,进一步采取提高资本约束、完善比例监管政策等措施,推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关于其他的一些风险现象,如长险短卖、短钱长配的问题,也被要求行业重点防范。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