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商业健康险“钱景”,2020年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2018-07-30 10:43
作者:智慧君
来源:A智慧保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商业健康保险问题研究及政策建议课题报告》。
疾速增长中的商机,2020年达万亿

目前经营健康保险的公司共有149家,包括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75家人身险及养老险公司和68家财产险公司,在售产品共4283款。

2014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空前活跃,健康险原保费收入连年迅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40.4%,而同期寿险和财产险原保费收入年均增速不足40%和10%,商业健康保险已成为中国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6年以来,保监会强化“保险姓保”的监管导向,引导行业回归保障,市场规模增速有所下滑;2017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389.5亿元,同比增速跌至8.58%。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需求不断上升,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果以2012年-2017年间保费收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8%为依据,可以预计到2020年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越10000亿元。

此外,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调研数据,2016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渗透率为9.1%,人均保费支出3118元, 2011-2016年复合增长率42%。其中,月收入6000-20000元的人群购买健康保险的意愿很高,但目前他们的保障需求远未得到满足,产品供给极其匮乏。因此,未来中等收入人群将成为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购买人群。乐观估计,假设2020年保险渗透率达26%,人均每单保费将增长到3500元,市场规模将达1.3万亿元。

2012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深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速数倍于保险整体深度;2016年达0.54%,同比增长50.27%,而保险市场总体同比增长仅为15.87%。

同时,商业健康保险深度相对增长率从2013年10.9倍下降到2016年3.16倍,这组数据反映出在增量市场中,我国人民群众在不同保险种类购买偏好上对于健康保险的倾斜程度可能存在降低,因此健康保险产品及服务的创新与改革以及健康保险购买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

2017年健康保险赔付支出1294亿元,2013年以来,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增长率保持30%以上,保障能力提升显著。从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与健康保险规模保费收入比值来看,除2011年超过50%以外,其余各年均在40%以下,尤其从2013年开始,商业健康保险赔付占收入费用比值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仅24.75%,下降率达21.81%,与美国商业健康保险赔付率普遍高达80%而言,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主要购买人群较为年轻,还是未进入疾病高发时期;另一方面可能与中国健康保险产品内容和服务设计以及成本核算模式有关。

商业健康险面临三大现实问题

(一)发展初期问题多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商业健康保险险种己经有四千多个,但产品之间雷同程度较高,主要是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简称重疾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保险,其中重疾险的市场份额尤其显著,而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以及专业医疗服务等的市场占比较小。

重疾险的被保险人如果被诊断为事先约定的某种疾病,将获得一笔一次性的补偿款。它通常是寿险的附加产品,易于设计和销售,因而倍受青睐。然而,重疾险主要包含预先定义的几十种病症(比如特定种类的癌症),保额有限。如果投保人需要高额费用,或接受长期治疗,此类保险无法为之提供持续的费用补偿。而报销型医疗保险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覆盖有限,保险公司很难和医疗机构在诊疗数据共享方面开展合作,而这反过来又使保险公司无法进行精准的产品设计、定价或赔付管理,导致报销型医疗保险的亏损风险很高。

(二)医疗费用管控能力薄弱

虽然从国际经验来看,医疗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对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用管控能力普通较弱。面对病源充足的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商业保险公司的谈判能力有限,很难建立可以影响医院医疗行为和医药费用的深层次合作机制。同时,保险公司自身尚未形成一张覆盖广、效率高、可控制的合作医院网络。因此,保险公司只能担任事后理赔的角色,其费用管控能力无法延伸至前期预防、中期治疗、后期康复等整个诊疗过程。保险公司是医疗费用的支付方,但对费用发生源头却缺乏有效管控能力,造成健康保险高赔付,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三)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不足

对医疗流程参与程度弱也导致商业健康保险“重事后赔付,轻事前预防”的问题,只关注被保险人得病后的经  济补偿,而对事前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重视不够。许多保险公司对于新型的管理式医疗产品、长期护理产品开发兴趣大,但实施条件不足、观望多、实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