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保费成绩单出炉,健康险成为“大赢家”

2019-03-19 11:34
作者:彭媛
来源:保险文化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健康险业务原保费达79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32.34亿元,大增50%。

从区域看,西藏(437.6%)、安徽(115.9%)、山西(103.4%)、广西(96.0%)和江西(73.2%)等地增速排名前五。

健康险保费飙增50%

据专业人士分析,1月份健康险的快速增长与2019年行业开门红策略有关,主流险企主动收缩短交储蓄型业务,拉长缴费期限的同时,强化了健康险等保障型业务的考核。

自 2017年以来,保险监管高压之下业务正在转型中回归保障,保费规模出现“瘦身”。根据规定2017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不得将终身寿险、年金保险、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要坚持这些产品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属性。不符合要求的保险产品,应当在2017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分红年金/两全保险+万能账户”产品形态并能即期返还的年金险、养老险等产品也不再准予销售。

此外,保监会还对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提出比例要求,自2019年开始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不得超过50%,2020年和2021年进一步降至40%和30%。“加快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发展,要求保险公司要姓‘保’,防止大股东把保险公司变成融资平台。”

在“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的号召下,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将目光投放在了健康险上。

哪个地区的贡献率最高?

根据最新数据(由于统计原因,最新数据为2017年)显示。根据保监会数据统计,华东地区健康险保费收入居于全国首位,2017年华东地区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516.22亿元,其次是西部地区706.29亿元,华南地区健康险保费收入610.33亿元,华中地区保费收入547.51亿元。

2017年华东地区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我国健康险保费整体收入的34.54%,其次是西部地区,占16.09%,华北地区占15.68%。分省市来看,广东省健康险保费收入排在全国首位。

  “绩优股”的崛起之路

2018年12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应邀出席国家卫健委健康保险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他表示:商业健康保险保费规模是各类保险产品中增长最快的,今年1-11月达到5058.78亿元;现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经营超过3500个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保单超过2亿张,为参保群众提供了超过255万亿元的风险保额,积累了9149亿元的健康保障准备金,今年1-11月赔付支出1523.22亿元,同比增长35.35%。

想要了解这支“绩优股”的前世今生,我们不妨再把目光放长一点,将时间退回2017年。根据银保监会2018年3月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201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6039.55亿元,同比增长20.04%。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389.46亿元,同比增长8.58%,由此可见,这支潜力股早在2017年就已有发力的迹象。

健康险的增长绝不是昙花一现

在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尚未扭转同比下滑局面的背景下,去年前11个月,险企的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却保持了23.22%的增速。业内人士认为,在经历了“挤水分”、“调结构”的过程之后,健康险市场再次步入高增长阶段。对于人身险公司而言,健康险或是其持续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将扛起稳增长的大旗。

2018年6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不足1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仍旧有较大的推行空间。

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健康险可不那么“友好”。根据报告受访者的反馈情况来看,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健康险“价格太高”,近三成受访者“不知道选哪个产品”,近两成称“看不懂产品介绍”是阻碍他们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因素。从业人员不妨从这三个角度出发,为消费者解答疑惑,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深度覆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