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民”激增背后折射保险新业态

2016-06-07 12:46
作者:
来源:

蚂蚁金服保险昨日发布的一份互联网保险消费行为分析报告,首次将“互联网保民”这一概念带入公众视线。这一全新金融人群的规模在过去一年内呈现爆发式放量,超过3.3亿人次、同比增长42.5%,已经是股民的3倍、基民的1.5倍。

“互联网保民”是对在互联网渠道上购买保险这一类人的统称。这一人群规模在短时间内的激增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国内保险业新业态的产生——消费者群体年龄结构的转变催生了网络消费,紧接着又激发了保险的新需求,而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保险业又找到了新的跑道,甚至很可能换道超

报告从多个侧面、多个维度揭示了这一群体的各种特征。尤其是与股民、基民相比,在年龄结构分布、消费行为偏好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差异性与个性化。

首先,互联网保民整体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80后”占到47%,“90后”占到33%,其中“90后”互联网保民的增速领先于任何其他年龄段。

其次,互联网保民的投保偏好呈现区域化差异。南方保民更重视健康和养生,所以投保意向主要聚焦在健康险;北方保民则追捧退货运费险等电商保险,这可能与东北地区距离主流发货地长三角较远有关,买家更愿意用保险来抵消退货的风险。

再者,新老互联网保民之间的保险需求,存在鲜明对比。老保民多通过互联网购买传统保险产品(比如车险、意外险),这与线下保民相似度很高;新保民“触网”后偏好购买更多小额碎片化的保险产品,更愿意去尝试购买创新、个性化的险种,类似“银行卡安全险”、“跑步无忧险”、“儿童疫苗保”、“美颜险”、“法律维权险”等。

从年龄结构和保险需求来看,互联网保民这一群体多是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长尾客户。有市场人士对此质疑:虽然互联网保民的人数规模已经超过股民、基民,但单个尾部客户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量可谓“小如针尖”,件均保费低、用户粘性差,实际由此产生的总消费规模,短时间内恐难与股民、基民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相抗衡。

但差距往往意味着无限的想象空间。虽然单个尾部客户对保险产品的需求量并不高,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类客户的消费情况、消费倾向都能够被很好地记录并保存下来,从而为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产品提供了数据来源。更关键的是,这些庞大的碎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长尾效应,即使是现在看起来“冷门”的保险产品,也可能在未来拥有很大的市场。彼时,谁也没想到同为草根出身的余额宝,最终会一夜成名。

诚然,互联网也绝不仅仅是保险销售渠道的转换与革新,不是简单地把线下保险产品搬到网上叫卖,它所带来的应是保险业一系列传统惯例的破与立。这需要整个保险业去学习和因循互联网的规则和习惯,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模式去重构消费者、互联网平台等相关各方的价值体系,一步步改变现有的保险产品结构、运营和服务模式,重塑整个保险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