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将创造一条怎样的生态链?

2016-06-07 12:05
作者:刘涌
来源:36氪

一个多月前,我写了篇文章《互联网医疗都把保险当做买单的猪,那猪也是这么想的?》。似乎是因为猪这种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动物,这篇文章在随后几天中的传播效果还不错。但让我意外的是,又过了几天忽然听到反馈,说那篇唱衰互联网医疗 + 保险的文章写得还不错,而且风趣幽默。这让我很惊讶,因为唱衰互联网医疗 + 保险的念头肯定是从来没有过的。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来自国家层面推动的新医改,也来自技术进步塑造的新生态。这种变革虽然困难重重,但却势不可挡。甚至连政府都已经开始主动适应这样一个新的趋势。就在 6月6日 公布的国家七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官方解释出台背景时提到,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

我记得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 “医院去中心化” 的,是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而且还是在 2014年36 氪的 wise1.0 大会上。其实,如果再往前追溯,美国学者克里斯坦森在他的《创新者的处方》中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医院去中心化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最大的质疑声音在于,很多人认为医疗服务根本离不开医院。

在随后的一年里,医改虽然仍处于焦灼状态,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明确的声音、确定的方向,比如确定对三明模式的认可,确定实施两票制打击药价虚高等。也是在这一年里,互联网医疗开始纷纷去创建线下诊所,也有些原本拥有实体机构的公司纷纷开始互联网化,以第三方诊断、影像中心为代表。

春雨最早开始尝试线下诊所,丁香园则最早尝试自建线下诊所。而在此之后,要不要发展线下机构,成了每家从事医疗服务的创新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张强医生集团,虽然推迟了布局线下机构的计划,但自建手术中心仍在日程当中。很多人既认为这是互联网医疗迷途知返,又认为互联网公司无力管好医疗机构。(键盘党总是比较任性)

但实际上,直到现在,互联网医疗终于有能力挑战传统医疗。如果真的只是原来的线上咨询、查报告单,确实是有点小儿科。而现在,绝大多数医疗创新公司都在讲述一个新的故事:在线下机构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线上提供更高效的辅助工具。最突出的变化发生在基层,原有医疗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互联网医疗纷纷自觉努力充当用户的 “健康守门人”。

说这是互联网医疗创新顺应国家政策也好,说这是新医改强基层推动分级诊疗也好,总之两股力量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化趋势背景下,不仅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社会经济负担,而且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医患冲突日益频繁。

医院去中心化、基层医疗崛起,不仅急需医疗保险的参与,而且也是重塑医疗保险行业的时机。

医疗服务的变革,对社保体系来说是减轻资金压力,科学合理支出,提高利用效率;而对商保体系来说则是切入医疗服务,获取海量用户,快速成长壮大的机会。从保险公司的实际行动来看,它们确实也是相信,只有实体机构才能有效的管控医疗行为。早前的时候,互联网医疗指望保险公司买单确实比较扯。在线上拉几个医生回答两个问题,就想让别人相信能够保证用户的健康,这有点儿太扯。

但现在不一样了。以诊所、综合门诊、社区医疗中心为主的基层医疗,不仅是互联网医疗创新公司发展的机会,也是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的机会。过去十几年的经验证明,指望从大医院入手发展商业保险是彻底失败了。唯有基层,从最普通最常见的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入手,也许才有真正的机会。我们也相信,医疗与保险在这里的结合,才是他们一统江湖的起点。

作为医疗服务核心交易的买卖双方,这里必将是未来最大的价值创造地。而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原本就做医患交易,还是从医生社区、患者社区、医生工具、医院工具起家,基本上最终都是要切入医疗服务交易的部分。只有在这里才产生真正的价值。至于医药广告、医院导流,虽然变现容易,但不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