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风口下 互助车险能否借势起飞

2016-09-23 11:50
作者:白白喵王
来源:亿欧网

自从抗癌公社和水滴互助火了之后,越来越多平民百姓关注起“互助保障”这件事。交个9.9元就相当于投保了最高30万的保单,怎么都是一件划算的事。所以几乎不做什么宣传的抗癌公社运行了5年,聚集了5万多用户;做了宣传的水滴互助更厉害,上线100天就拥有了100万用户。

似乎都是人身健康类的互助保障引人关注,车险类的互助就不多见。虽然目前互联网上各种互助并不是真正的保险(保监会目前只批准了信美相互、众惠相互和汇友建工三家相互保险社,只针对特定人群),但这个共享经济的风口,有想法的企业自然也不愿意错过。比如,车点点就低调地推出了“车漆互助保障服务”。参与的车主只需预存9.9元,即可保障一面车漆修复,所有会员均摊车漆费用。

该平台页面显示,已有3709人参与互助保障,审核通过6起互助事件。

我试着体验了一下,加入这个互助群体步骤并不复杂,在车点点上注册账号,上传图片,支付9.9元即可。若是发生理赔事件,则是以车点点车漆修复优惠券发放的形式补偿。参考网页上已审核通过的互助事件,油漆修复的金额均价为225元,平均下来每单每人均摊约0.06元。

这乍一看真是太值了,但仔细一想仍有几个疑问。

疑问一:信任问题。

由于参与互助保障不需要第三方现场验车,用户个人拍照上传即可,倘若存在失信用户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技术好的PS可以以假乱真,或让亲朋好友假造个事故现场,该如何让其他会员放心呢?

疑问二:保障问题。

该平台的互助规则与抗癌公社类似。每人交纳9.9元即可入会,分摊费用至账户余额低于1元则自动退会,否则可一直享受保障。这就涉及到这个车漆互助产品的赔付率问题。开车刮蹭这件事太普遍了,又是几千个不熟的陌生人一起承担风险,这场景倒有几分《三体》中黑暗森林的味道,遵守规则的处于弱势,主动入侵的反而能保证利益。先发生赔付的车主绝对是赚的,未发生赔付的车主在分摊完余额后就只能自动退会了,或者继续交钱重新入会。参加车点点互助的平台中,似乎优质车主为失信车主的“任性”驾驶行为买单的情况就更容易发生了。平台如何甄别用户,控制道德风险,保证公平,是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疑问三:理赔问题。

无论是买保险还是类保险服务,理赔问题都是消费者重点关注的。我并没有体验过他们的理赔服务,但在汽车之家的论坛上,也有参加该互助计划的会员表示,按照规范上传照片,却审核不通过。平台是如何反作弊的同时又保证服务质量的呢?不得而知。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也能大概明白了车险互助为什么没有健康互助势头那么好。一是个人征信体系不够完善;二是赔付问题难以保障。保证用户公平,确保理赔顺畅,这些都需要对互助模型进行精心设计,以及反作弊技术上的提升。另外,和健康互助相比,车险互助最高保额不大,且有车的人都有车险,在需求问题上,两者就有强弱之分。

而对企业来说,互助保障如何实现盈利又是另一个槛。

抗癌公社一直是以公益的名义进行着;水滴互助表示5年内不考虑盈利问题。车点点互助虽然没有解决车险互助问题的方法,却在实现盈利上做了尝试。如收取8%手续费作为基本运营费用;将理赔环节和平台已有业务对接,形成闭环。

虽然盈利模式还未清晰,但笔者认为这个方向还是对的。毕竟,互助保障的形式是最接近保险本质的,符合的“保险姓保”的号召。若追溯历史,保险业就起源于中世纪大家共同分摊损失制度,实行的是“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原则,没有夹杂那么多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在里面,真正从分担风险出发。无论是人身险还是车险的互助形式,在国外保险行业发达的地方都很常见。

比如美国的insure a peer公司,是对原来已有车险进行风险再分散,目的是给车主省保费。该公司建议车主购买低保费的保险公司车险产品,然而低保费产品往往免赔额度就高,insure a peer做的就是分担免赔额度风险的事。用户只需再缴纳少量的钱放入互保资金池,若发生理赔时,该平台会对免赔部分给予赔偿。用简单的公式大致可概括为:低保费保单+少量互保金额=高保费保单。

另外德国的Friendsurance和英国的Guevara这些互助平台(前者是家庭财险保险,后者是汽车保险)也都在降保费上下功夫。他们将聚集的资金用于赔付,同时,如理赔的金额超过资金池,超出部分会在传统保险公司购买的保险进行赔付。是对传统财产保险的一种补充。

这些外国互助车险企业本质上还是中介属性。和传统的车险中介不同的是,这些公司将一群熟人或是驾驶习惯相近的人聚集了起来,因为彼此是熟人或有共同的关系牵连,互助的道德风险也随之降低。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比较有名的车险互保走的都是保守路线,主要是给传统车险做了补充。相比而言,国内的车险互助则更激进,好像参加了互助就不用再买车险了。这主要是国内外保险行业环境不同所致,国外保险业发展成熟,而国内的还在正名发展阶段。

国内专门做车险互助的公司,拿“同行互联”为例,推出了两种互助产品。一种是“第三者责任互助计划”,最高保障金额为100万,社群中有人出险,会员均摊,最高每年每人520元分摊金;另一种是“车辆损失互助计划”,分摊方式不变,但每位会员的分摊金上限与个人征信相关,该计划包含了车损、盗抢、涉水、划痕、自燃、不计免赔等多个险种的内容。

同行互联的这两这个互助产品,像一张大网,基本囊括了传统车险中的所有商业险。如果这样的模式被接受,车主在传统保险公司购买一份交强险即可(车险=交强险+商业险,其中交强险是强制购买的,商业险车主根据需求自由购买),剩下的商业险可以用同行互联的产品替代。据笔者了解,不少想做车险互助的企业,也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

但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帮助车主、改善保险业吗?

我们分析一下当下车险行业的几个组成要素,分别是保险公司、车主和维修店家。

三方相互联系,各有各的问题。保险公司一方面被投诉服务不好,另一方面承受着因骗保亏损的压力;车主的组成主要可分为三种,好司机、骗保户以及高频出险司机;维修店家(包括4S店)的质量鱼龙混杂。

互助车险的出现,将保险公司高赔付率的商业险取代,车险营业额大大减少了,但至少不亏了;社群会员众人监督,维修店玩猫腻也不太容易,维修店家的问题也能改善;但车主的问题却还没看到答案。互助社群,筛选的一定是好司机,可是如何确定会员中就没有“害虫”呢?即使真的能做到社群中是100%的好司机,那大多数的会出险的车主该何去何从?恰恰是这群人,对车险的需求最高,这一块,现有的车险互助并没有解决。

车险互助这块仍在摸索阶段,笔者也仅阐述个人观察。站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国内的保险行业能否借势起飞?今年不少行业巨头也布局保险金融,或许机遇之神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