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腾讯相继抢摊香港保险 分享红利背后风险犹存

2017-02-09 11:13
作者:
来源:蓝鲸新闻

       2017年开年,保险业“开疆扩土”动作频频。对比以往国际视野,此次,聚焦点落在香港市场。先是泰康人寿启动20亿大型养老社区,直指辐射港澳台,泰康董事长陈东升公开解读泰康“大医养”布局,并透露,泰康正在申请香港人身险公司牌照。紧接着,跨界保险,已初尝“甜头”的腾讯,再次出手,将同英杰华集团(AVIVA)、高瓴资本一同,在香港发展一家保险公司,专注数字保险服务。据透露,此次腾讯将收购该保险公司20%股权。

       此次内地企业兴致勃勃冲进香港保险市场,意在分食市场蛋糕、分享红利,但香港保险市场不同空白市场众多的内地,经历100多年发展的香港保险市场,站在金融发展前沿的国际金融中心,已称不上“蓝海”,甚至可以说已是充分竞争的“红海”市场。泰康、腾讯此次入局,看似不一的落脚点,却直指香港保险业的两大前景——“大医养”、“数字保险”。

  争先进入成熟市场为哪般?泰康、腾讯各有所图

  “相较于国内保险市场,香港保险市场成熟且多元”,业内人士对蓝鲸保险表示。确实,站在金融发展前沿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保险市场几经变迁,已相对成熟。而外资扎根助力市场完善,竞争环境的良性运转,使得香港保险行业取得巨大进步,产品种类丰富多元,产品创新从费率竞争逐步转向外延式服务的开发,创新方面也成为世界标杆。

  目前,香港保险业可以称之为寿险独大的市场。业内人士称,香港长期保险业务可理解为寿险业务,大致分为投资连结险和非投资连结险。而非投资连结险又可下设终身、储蓄和定期三大类。总体上看,非投连险的规模占据长期业务个人寿险的70%。因此,可以看出,目前香港市场的保费结构上,长期寿险业务是主流趋势。一般保险业务虽然品种较多,但整体保费规模根本无法和寿险业务抗衡。

  尽管如此,但随着时代、技术的更替,香港保险业也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另全球焦急的老龄化问题在香港格外突出,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5年的统计数据,香港65岁及以上人士约为112万,预计到2064年将达到258万人,到时每三人中就有一名65岁以上老人。而对比,亚洲四小龙及中国内地人口老龄化比重,香港老龄化比重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从2000年起,香港的人口老龄化从未低于10%,且连年升高。

  人口老龄化势必带来大健康、医疗、养老等各种问题,而这恰是泰康人寿进军香港瞄准的切入口。“泰康在香港已经有了资产管理公司,正在申请人身险公司牌照,使得泰康医养社区的产品更好地辐射港澳台居民”,这或许是泰康看到的行业机会。

  其次,从香港保险业销售渠道上看,香港直销渠道市场占比0.5%不到,显著低于任何其他发达的保险市场,也低于内地保险市场。“可见香港保险业在数字化时代严重落后”,在业内专家看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势必带来全球保险业巨变,而香港保险业的未来,也将取决于市场主体对数字化金融科技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在我看来,香港保险业数字化正处于萌芽阶段”,业内人士认为,香港保险业在金融科技浪潮中绝不会独善其身,香港保险市场结构终将再次发生重大变革。对比此次腾讯进军香港保险业,专门提出将专注数字保险,可见,腾讯的目标,是博取在香港保险业变革创新中一席位置。

  资金看好香港保险体系,内地险企入港有先例

  当然,资本逐利,市场拓展、分食红利需求成为资金积极入港的原因之一。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表示,泰康在香港已经有了资产管理公司,正在申请人身险公司牌照,使得泰康医养社区的产品更好地辐射港澳台居民。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人民经济条件的好转和保障意识的提升,香港居民对于寿险的需求不断高涨,寿险保费节节攀升。目前来看,香港地区经济持续称增长状态,居民的保险需求不断扩张,该地区保险公司仍具备发展潜力。

  除了看好香港保险市场发展潜力以外,理赔成本因素或同样成为吸引资金进军香港保险业的原因之一。有券商研报指出,香港保险的监管环境更加透明,保险公司竞争也接轨国际,医疗条件优越,人均寿命较长,死亡率较低,都潜在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

  此外,有业内人士认为,香港保险历史悠久,金融体系相对成熟。保险公司布局香港市场除了有意打通两地保险产业链条外,还意在使两地市场形成联动效应,将香港相对成熟的保险体系引入内地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但内地保险公司进军香港市场其实早有成功先例。据中国人寿海外官网显示,中国人寿香港的新增保费收入连续三年排名全港第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海外)新造直接个人寿险年度化保费135.76亿港元,英国保诚、美国友邦分别为90.97亿港元、64.3亿港元,排在第二、三位。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人寿(海外)最大优势在于短线理财产品。该人士称,由于市场竞争的关系,中国人寿在香港的保险产品与内地条款不一样,在投资分红险数据上面,中国人寿做得比外国品牌更好。

  两地对比:香港市场保险体系更成熟,内地发展空间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保险市场已有长达百年历史,反观内陆地区发展保险市场仅有几十年,两地在保险领域的发展阶段故而也有所不用。总体来看,香港保险市场更为成熟,而内陆地区保险则更具发展潜力。

  第一,市场发展阶段不同。有分析人士认为,香港保险行业历史悠久,加之长期与国际接轨,目前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金融体系。据蓝鲸保险了解,香港保险市场中外资险企林立,数据显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外资保险公司已占据香港市场的半壁江山,273家保险公司中有147家为外资公司。

  对此,有分析人士称,外资保险公司的进驻,为香港引进世界各地的先进及专业元素,使得香港保险业在公司管理、产品开发、服务素质和赔偿上都具备国际水准。100多家保险公司的长期竞争发展,在迫使香港保险公司拿出更优质的服务、更亲民的价格和更多的保障来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让香港保险市场日渐成熟完善。 

  第二,监管环境不同。有券商研报显示,香港保险业监管的最大特点是“自律为主,辅以他律”,实际就是指,监管主要由行业自律机构香港保险业联合会负责,而代表政府的保险监理处则只对保险机构准入、偿付能力等最核心层面进行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奉行“尽力支持、避免干预”的原则,市场自由度很大。而内地保险市场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信息披露要求等监管实践则值得香港借鉴和参考。

  第三、市场发展空间不同。有业内人士指出,总体来看,尽管香港地区人均创造经济能力强,保险意识及需求超前。

  反观内地保险市场,从行业规模来看,在庞大的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趋势、居民收入提高等因素的推进下,内地保险行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产品创新角度来看,目前内地保险市场正陷入产品同质化瓶颈并积极谋求突破,在保险产品本身的创新力度仍有很大空间。香港保险产品对于外延式服务的开发对于内地保险产品的创新具备借鉴意义。

  红利背后存风险:内外功兼修防止“水土不服”

  但从相对不成熟的市场到成熟市场,跻身香港保险市场的内地企业,或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更为紧迫的创新节奏、加快适应差异化监管环境、强化投资能力等“水土不服”问题。

  先来看看香港保险市场的竞争环境,相对而言,香港保险市场的竞争较内地更加激烈。经历多周期竞争“优胜劣汰”所剩下的外资险企、香港本地上市险企、早批进入香港的内地险企等,早已三分天下。接轨国际的香港保险产品,也在保障体验、同级产品保费等方面优势明显。“从这点来说,内地保险公司同质化产品较多,各家公司为品牌影响力,往往容易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闭环。由此,内地保险公司进入香港市场后,如果沿用以往自己的竞争策略,是很难在香港获取成功的。”业内人士认为。

  其次,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成熟市场,日趋饱和也成为忧患之一。“香港本地保险市场日趋饱和,购买医疗和重疾保险几乎是香港居民的普遍选择,增量是有限的。”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老龄化让市场需求有所增量,但相较于市场广阔、尚存“空白”的内地市场,内地企业进入香港保险市场,难免会有“畏手畏脚”之感。

  同时,随着保险产品的开发越来越成熟,香港保险创新的空间也在减少。业内介绍称,不少香港保险公司独辟蹊径,不再比拼保费的增长,转而开发与保险相关的其他服务附加值,如财务顾问,投资建议,风险管理,甚至一些与保险完全无关的服务。这种外延式的保险创新间接点燃了行业新的创新风向。看来,企业进军香港保险业,“十八般武艺”得样样精通。

  除此之外,2017年,香港保险业还面临有“热”趋“温”的态势,首先,政策收缩,使得香港保险业“政策套利”操作空间缩小,随着银联、VISA、万事达逐一叫停刷卡缴付保费,对此,业内人士大多表示,刷卡买保险日趋受限后,加大内地消费者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业内预测,2017年,香港保险将一定程度“退烧”, 有可能影响香港保险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势头,行业有可能就此开始从“火”到“稳”的减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