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相互保险2家开业,战略差异露端倪?

2017-06-06 10:35
作者:小观
来源:

2015年1月,保监会出台了《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2016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开展相互保险社试点并进行工商登记注册;2016年6月22日,保监会批准筹建信美相互、众惠相互和汇友建工。

 

近期,随着两家相互保险社的开业,相互保险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焦点。在首批筹建的三家相互保险社中,因为股东背景的不同,可以看到其战略路径的差异,本篇文章将聚焦于此,来看看8000亿的市场,这些“吃螃蟹”者要怎么瓜分。

 

众惠相互:专注产业链以及相互场景

 

早在今年2月份,众惠相互就对外宣布正式营业,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3月份,众惠相互的保费为84.65万。公开信息显示,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主营业务为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短期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有消息透露,从众惠相互开业百日的保费收入来看,信用保证保险占比最多。

 

在此前的媒体沟通会上,众惠相互提出了在我国如何开展相互保险的“相互场景论”。和场景保险一样,众惠相互规划的路径是首先找到能够发挥相互保险优势的典型场景,并以“一条一块”将场景具象化,这里的“条”和“块”指的是产业链的上下游。

 

从具体的合作案例来看可能更容易理解:联合跨境电商服务平台踏浪者国际发起“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融资保证相互保险计划”,解决其产业链中上游供货商的融资难、融资贵痛点;联合车联网平台中交兴路发起“车旺大卡司机意外伤害相互保险计划”,填补该产业链中货车司机缺乏保障的空白和短板。

 

小观的理解,跟此前2B方向的网络互助模式类似。所谓的相互场景,实际上发挥了相互保险的优势,一是风控能力强,逆选择和道德欺诈事件出现的概率低;一是通过场景获取会员,更容易,减少了营销成本。

 

信美相互:主打区块链和机器人

 

背靠蚂蚁金服,信美相互在此前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打出了区块链和机器人的概念,听起来满满的科技感。

 

信美相互拟任高管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其将聚焦用户的养老和健康两大需求,不会设计销售任何理财型保险产品;同时,信美相互也没有保险代理人,而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推动业务发展。目前,近一半员工是技术人员,运用区块链技术增加透明度。

 

此外,其将聚焦特定人群,走定制化路线,具体的模式是精算师与用户面对面,通过访谈、调研的方式,根据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用户设计产品。

 

另一方面,其将采取“乐高式”的产品模式,把保单模块化,尽量避免复杂的、大块头的保单,将单个保险做简单、做透明、责任清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产品组合。

 

显然,与众惠相互重视与实体经济的联系相比,信美的业务发展更倾向于通过技术来驱动。其核心系统架设在阿里金融云之上,核心业务数据则放在区块链之上,当然这些技术背后依托的实际上都是阿里。

 

虽然听上去貌似很高大上,但不得不说的是,相互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的阶段,仍旧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如何利用股东优势、牌照优势发展,是相互保险接下来要面临的课题。

 

汇友建工:聚焦建工领域风险

 

在去年获得牌照后,汇友建工便没有太大的动静。不过随着一年筹建期的临近,估计近期也会有所动作。根据此前的一些信息,其战略发展定位是“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将利用建工领域相关制度改革带来的市场机遇,在工程招投标、施工合同履约、工程监理、工程延保等风险管理领域,发挥保险机制的优势,解决相应矛盾纠纷及风险保障问题。

 

随着建工领域相关制度的改革,这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但是具体要如何玩、怎么玩,还要期待后续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