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保险业发展趋势报告:保险监管从严推动行业市场环境优化

2017-12-05 13:40
作者:李志鸿 包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前三季度,从提供资金支持来看,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3%。从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投资规模达7720.74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投资规模分别达2986.18亿元和1224.35亿元。

回归与再出发。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在此背景下,保险业既面临着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的广阔发展机遇,又要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目前,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保险业预计仍将保持稳健增长;保险监管部门制定下发“1+4”系列文件,集中开展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服务实体经济相关工作,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与经济社会更加契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用进一步加强。


一、保险业预计仍将保持稳健增长


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激发保险需求进一步释放,保险监管部门纠偏厘清了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保险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形势。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457.32亿元,同比增长21.01%。其中,产险公司和人身险公司分别增长14.54%和23.43%;赔付支出8327.27亿元,同比增长7.44%;保险业资产总量16.5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9%。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7中国保险业发展年报》预测,2017年全行业保费收入将达到3.7万亿元-3.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9.4%-22.7%。其中,全国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约9850亿元-9950亿元,同比增长6.7%-7.8%;全国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24.9%-29%。

整体而言,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长期动力包括经济、人口结构转型与服务业发展;国家层面的各种政策红利;监管环境完善带来的积极变化;科技驱动下的新机遇等。

在此背景下,保险业要把保险产品和服务做精做细,用工匠精神和诚信经营保证质量、效用和信誉,打造金融保险服务品牌;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形势,注重创新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


二、保险监管从严推动行业市场环境优化


2017年4月以来,保险监管部门制定下发“1+4”系列文件,集中开展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服务实体经济相关工作,切实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预计接下来,保险监管将进一步强化监管,引导行业强化长期保障的良性发展之路。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在产品上,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保障成分较高的期缴产品,减少过激定价和对利差损的过度依赖。在投资上,降低单一权益敞口的集中度风险,降低保险公司资本和盈利能力对股市波动的敏感性。在公司治理上,股东将保单持有人的资金用于自身投资的目的可能性下降,股东需要侧重于保险公司的长期核心业务战略。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但增速放缓,同比下降11.17个百分点。分险种看,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4.17亿元和414.03亿元,同比增长22.59%和14.99%;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强的工程险增速明显加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0.79亿元,增长17.67%,增速同比加快7.12个百分点。寿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8940.92亿元,同比增长28.1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583.05亿元,增长4.45%。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背景下,上市保险公司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从四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悉数披露2017年三季报看,前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股吧)、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共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超万亿,净利润破千亿,偿付能力指标大幅高于监管要求。


三、商车费改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


2017年,保险监管部门进一步深化商车费改,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权,下调商业车险费率浮动系数下限,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降低商业车险费率水平。

事实上,商车费改的根本诉求是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具体讲是解决三个公平和两个效率。“三个公平”是指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公平。“两个效率”是指风险保费的管理效率和附加保费的管理效率。

从国外的实践看,大多数国家,包括许多发达国家的车险市场化改革均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不少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陷入一蹶不振。

我国的商车费改方案采取了务实和审慎的态度,调研和论证时间相对充分,既保证了科学和有效性,也有利于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定位、原则和方法,此外采用了试点先行,分步有序推进的方法,确保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目前,商车费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消费者获得感提升、车险市场稳中向好、行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和车险社会管理功能增强上。

此外,深化商车改革也将成为推动中小财险公司转型的契机。短期来看,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确实具有一定压力,但也促使行业由规模增长向有效增长转变,改变同质化发展的局面,中小财险公司必须要在各个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如资本金、技术、人才等,要靠创新和差异化来谋求发展。


四、商业保险应在养老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分为三支柱,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金,采取现收现付模式;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国家提供一定税收优惠,企业发起,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

其中,第三支柱建设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第三支柱存在的问题,一是税收问题,二是通胀问题。在税收问题上,突出表现为优惠力度不够、金额有限和效果不佳等。税收政策具有放大效应,其可以扶持第三支柱发展,有效缓解第一、第二支柱压力。因此,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下大决心,加大力度,确保有效拉动。

作为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养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日,应当尽早推动,否则,越往后,解决的难度就越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高层重视和顶层设计,更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解放思想,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尤其需要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创新探索,商业保险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和独特作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税延养老险试点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启动。目前,保险业已经基本做好了税延养老险试点的准备工作。目前,保险业已经基本做好了税延养老险试点的准备工作。


五、保险资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保险资产管理业保持较好、较快发展,成为大资管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末,我国已有的综合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3家,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达426.29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0.97%; 11家保险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设立养老保险公司7家。

近年来,保险资产管理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资金优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发挥积极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从提供资金支持来看,保险业定期存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重要资金来源;投资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超过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3%。从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投资规模达7720.74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投资规模分别达2986.18亿元和1224.35亿元;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债权投资计划规模达6166.75亿元。

展望未来,保险资管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可能来自于多方面,如资金成本抬升和行业竞争加剧情况下,资产配置难度显著加大;部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资金成本高企,产品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过,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保险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为保险资管服务主业,保持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经济全局作用加强


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经济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和“助推器”的积极作用,体现在通过各类保险产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体现在保险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长期基石投资者;体现在通过保险资金投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本性和股权投资,提升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韧性。

以精准扶贫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从助推脱贫攻坚来看,截至9月末,农业保险为1.81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5%;支付赔款170.65亿元,增长26.18%;2193.56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增长30.92%。


保险业应站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高度,进行保险产品、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突出主业、做精专业,不断拓展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经济全局的途径和形式,杜绝把资产规模、行业影响、发展速度,甚至是资本的态度异化为检验标准。


七、保险科技广泛应用驱动行业创新发展


2017年1-9月份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359.10亿元,CR8(指8个最大的企业占有该市场的份额)为71.58%,比2016年、2015年分别下降10.9个百分点、22.58个百分点。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为平安产险、众安在线和人保财险,累计保费收入为184.95亿元,CR3为51.50%,比2016年、2015年分别下降15.32个百分点、28.56个百分点。

这种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和增速持续下降的态势,尤其是车险保费收入、占比下降,非车险保费收入、占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单纯“从线下转线上”的互联网保险创新模式瓶颈期已经到来,互联网保险创新发展下半场正在开启。

“科技驱动”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模式的关键词。具体而言,体现在战略、销售、成本、风控等方面。例如,运用AI、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科技,在提高销售效率上,有助于实现精准营销,提高队伍产能;在降低运营成本上,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在风险管控上,有助于实现贯穿于保单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

2017年以来,保险业积极对接场景化、规模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纷纷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区块链为主的产品,逐渐将保险科技应用于各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实现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功能的智能化。从保险科技发展战略看,一方面是坚持自主研发,通过创新智能产品的方式推动其从资本驱动型转变为科技驱动型;另一方面是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依托其强大的金融科技优势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未来,保险科技将呈现出主体更多、技术差异更大、科技应用范围更广等特点,但也需要密切防控风险,如制定保险科技发展政策与法规;加强数据管理、保障信息安全等。


八、保险股权频繁变更背后的投资机会


2017年6月,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开业验收工作的通知》,从股东资质、入股资金来源、股权结构等方面加强保险公司开业验收工作,旨在从源头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保监会加强保险公司开业验收工作,说明获批筹建,并不意味着一定获批开业,保险牌照的获取难度增加。根据笔者梳理,2014年6月至今,至少43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其中已有28家获批开业。今年以来,批复筹建保险公司6家,批复开业保险公司8家。

但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即使获批开业,以往一些保险公司激进式发展模式也难再现,保险牌照降温潮起。放弃申请设立保险公司、收购保险公司股权,以及转让保险公司股权的情况开始增多。Wind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共有14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参与设立保险公司,上年同期则为34家,同比减少59%。

保监会新近发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显示,根据持股比例、资质条件和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保险公司股东将由此前三类细化为四类,包括财务Ⅰ类股东、财务Ⅱ类股东、战略类股东和控制类股东,并且根据股东种类要求在相应时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股权。

过去一些资本并非真正想做保险,而是视保险牌照为融资平台。在负债端和资产端,保监会通过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的限制和规范,以及对资产负债匹配、关联交易等行为的规范,使得激进模式难以再现,赚快钱的幻想破灭。这对于那些“初心不正”的社会资本而言,保险牌照的吸引力自然下降。

在这个背景下,放弃设立保险公司、放弃收购保险公司股权,以及转让保险公司股权的案例增多。

2017年保险业产品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管,促使整个行业转向销售长期产品,其实反而为成熟的险企提供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结构性机会。这样背景下,一些股东想赚快钱的幻想破灭,保险公司未来转让或许会更加密集。而一些优质公司的股东或许会借机以比较合适的成本接盘某些公司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