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带给保险业新机遇

2018-06-11 11:31
作者:钱林浩
来源:金融时报

在当下轰轰烈烈的保险科技浪潮中,物联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所谓物联网,是指将包括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在内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据相关研究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208亿件设备接入物联网。“万物互联”已经成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身处其中的保险业也将随之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强化风险管理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险科技之所以对于保险业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保险业能够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点在物联网的应用上可见一斑。

要想管理风险,首先需要识别风险,后者考验的就是保险公司对于风险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前,车险往往根据人口特征和车龄来厘定保险费率。而借助物联网,汽车的行驶速度、行驶里程、行驶路线、行驶时间以及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都能够得到全面的记录,保险公司也就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的实际驾驶行为和驾驶习惯,这自然有助于保险公司识别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水平。

物联网不只是保险公司在车险领域的“好帮手”,在其他财产险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商业研究机构统计,一个装有自动烟雾报警器的家庭平均能够让保险公司减少35000美元的保险赔付支出。一个自动烟雾报警器尚且有如此功效,更不用说更为先进和智能的物联网设备。去年,平安产险曾推出针对高层建筑的“物联网+保险”风险防控模式,通过安装在建筑物内的传感设备,保险公司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同消防部门形成有效联动,从而增强应对风险事故的处置能力。

物联网设备甚至还能帮助化解风险。以近来热门的ABI车险为例,使用ABI车险的车辆安装有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不仅能够向司机发送关于潜在风险的提醒,还能够在司机反应不及的情况下,自主采取措施以避免发生事故。

提升服务水平

在以往缺少深度数据的情况下,车险定价往往是“千人一面”。而在保险公司借助物联网掌握不同驾驶者的驾驶习惯后,就能够进行更为精准的保费计算,实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不只是差异化的定价,保险公司还可以根据物联网收集的信息为用户进行更加精准的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增强客户黏度。

商车费改持续推进,在竞争激烈的车险市场上,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正在面临着考验。要想突出重围,提升服务水平已是业内共识。在原有的车险模式中,保险公司与客户的互动较弱。在和客户签订保险合同之后,很多保险公司和客户恐怕只有等到出险时才会有下一次的互动。如此“不相往来”自然难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在物联网保险模式下,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实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增强与客户的互动。例如,针对客户不同的驾驶场景,保险公司能够及时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最近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的家庭愿意通过家中的智能设备来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体验。我国智能家具市场潜力巨大。有分析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智能家居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交互性,而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交互性能的提升,保险公司将智能家居作为保险服务的切入口也许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带动其他业务

物联网的应用还有助于带动保险公司其他保险业务的开展。从数据上看,2017年,家庭财产保险仅占我国财险市场份额的1%。产品单一无法激发市场需求,配套服务欠缺等因素均限制着家财险的发展。而物联网设备在居民住宅中的日益普及将有助于实现家财险产品同智能设备的融合,进而提升家财险的服务体验,推动该项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释放。在健康保险的发展中,物联网同样有用武之地。健康手环等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穿戴设备,通过这些设备收集的信息,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也能够深度介入用户的健康管理。例如众安保险在2015年推出的“步步保”,借助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历史数据,为不同用户推荐不同保额档位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障。保单生效后,用户每天运动的步数越多,下个月需要缴纳的保费就越少。

虽然“物联网+保险”的前景值得期待,但是物联网保险的落地仍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客户的接受程度。以车险为例,一个驾驶行为不那么“规矩”的投保人很可能在利益权衡之间选择拒绝安装物联网设备。而且,用户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也值得业界关注。此外,数据要通过分析才会产生价值,但物联网产生的数据还缺少统一的规范,这也制约了物联网保险的发展。针对于此,业内近期也有所行动,就于上月发布了《机动车辆保险车联网数据采集规范(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