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保险销售擦边球 两个公众号引发的排查风暴

2018-07-26 11:25
作者:今日保
来源:今日保

近日,两个微信公众号引发多地保监局风险排查,其中不乏红头文件下发至各辖区保险机构。

既非保险公司,也非保险中介公司、兼业代理等主要保险经营主体,一公众号何以引发如此大的风暴式检查,实属罕见。

发文章为主的公众号,到底发生了什么——引来监管部门倾注如此监管资源,甚至有部分红头文件直接标记“涉嫌违规”。

《今日保》多方了解后,发现两个公众号所涉及者可归为擦边球行为,存在多年,往昔并未彻查。“三定”当即,是否传递的是严打擦边球的信号?

01

进入7月,辽宁、河南、宁波等多地保监局先后以红头文件形式要求辖区内各保险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排查是否与“卓越家族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号supreme_syzy)和“深蓝保”(微信公众号shenlanbao)开展了业务合作。

“卓越家族办公室”排查点乃境外保单。

涉嫌非法宣传销售境外保险产品的情况,排查其是否在辖区以卓越家族办公室为名,成立办公室发展下线销售渠道,以讲座等活动的名义在国内直接进行宣传销售境外保单业务。

“深蓝保”的排查点,定性为“涉嫌经营非法商业保险或保险中介业务”。

排查其公众号是否存在于保险机构进行业务合作等情况。

地方监管局多要求各机构对排查出的风险线索,要建立台帐,形成排查报告。如发现本机构、人员与两家机构存在业务合作关系,应详细说明双方合作模式、业务开展情况、费用支付情况等。

同时,监管也将对机构的排查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对于不认真开展排查工作的机构或报告弄虚作假、隐瞒风险的机构和个人,将依法依规严肃开展问责。

有意思的是,公众号所在地的深圳保监局并未发相关红头文件排查该公众号。

02

境外保单、地下保单,或香港保险问题,毋庸多言,乃近年来热点话题。一方面被监管提示,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是大量源自内地客户保费的增加。

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保险监管合作协议》等两地相关部门的协议:香港居民只有在获得内地保险从业资格并受聘于内地保险机构后,才能在内地从事相关保险业务。也就是说,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不可在内地开展香港保险业务。内地居民可以购买香港保险,但必须在香港签约。

基于此大部分做内地保险业务的香港代理人是通过“与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合作,推介内地客户赴港投保”的服务,行走在政策灰色区域,或称之为擦边球。

随着前几年内地游客保费的大幅增长,第三方投资管理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甚至内地保险代理人通过内部推单形式向优质客户资源推荐香港保险成为一股趋势,进而引起主流保险公司、及监管层的关注。

关于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问题,是是非非,似乎很难说清楚。无数文章,尤其是公众号上嘴仗不断。

曾有保监会领导(现银保监)公开谈及内地居民赴香港买保险话题,并肯定了“香港保险产品具有保障高、预期收益率稳定而且比较高的优势,这点是内地保险产品所欠缺的”。

事实上,当前一些小型寿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和香港保险性价比差不多,部分产品还会优于香港保险产品。

03

看“深蓝保”模式,就是流量变现,典型的互联网模式。利用比较有影响力的保险产品分析文章圈定一批对保险有兴趣、需求的年轻用户,然后导流至保险公司或者保险经纪公司所属的小程序。

事实上,各大平台上以产品分析文章为主的公众号并不少见,多以保险从业者为主,通过相对理性、幽默的文笔分析各家保险公司产品,推荐一些他们认可的保险产品,从中赚取一定的费用。

一定程度上,以个人、小团队为主的公众号产品推介,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的独代演进方向之一,走的是专业、口碑传播的路子。

问题出现在哪里?看定性,应是“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

如何理解合法资格,无外乎保险监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资质。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兼业代理等。《深蓝保》的主体非拥有保险资质的机构,但后继的导流是一家拥有保险资质的保险机构。

什么是保险销售,百度百科的定义:将保险产品功能充分向销售对象进行说明,并引导销售对象与保险机构达成保险合同的一种行为。

如果按照上述定义走,范畴颇广、涉及者众。早年的以互联网巨头为主的贩卖流量给保险公司的企业,大多也是类似的情况。

这也是为何近年保险中介牌照价码水涨船高、互联网公司纷纷介入拿下一纸保险代理牌照的原因,最大程度上规避政策风险。

对于个人或者小团队而言,申请保险代理或者经纪牌照困难颇大。第一关,5000万注册资本金将大多数人拦在门外。

要么就是等真正独立代理人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代理多家公司产品,自然拥有合格资质。

04

无论是对于境外保险,还是非保险经营主体的公众号导流,均是往昔可管可不管的领域,或称之为政策擦边球。

事实上,相对于有流量的非保险经营主体,与之合作的保险机构合规意识颇强及流程使然,双方的合作也多会与当地监管部门报备,规避潜在的政策风险。

耐人寻味的是,单篇阅读量一两万的公众号全年引流保费不过千万元级,推算中间费用也就三五百万。何以进入监管大名单、且引发多地保监局红头文件?

唯一的解释就是对于往昔不规范的擦边球行为进行严打,若如此这将是一个颇大的监管工作量。

毕竟相对于拥有更多流量的机构间的合作,类似公号并不少见,多是个人注册。

这也应是6月份银保监下发的《2018年打击非法商业保险活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延续。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非法商业保险活动专项行动包括八个重点:

1,未经批准设立保险机构或保险中介机构;

2,未经批准经营保险业务或保险中介业务;

3,以“办会员卡送保险”“买商品送保险”等名义,变相非法经营保险业务或保险中介业务;

4,制售虚假保险单证;

5,销售境外保险产品;

6,以“保险”为名宣传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7,其他非法商业保险活动;

8,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或其人员参与、配合上述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或为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提供条件。

第五点“销售境外保单”和第八点“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或其人员参与、配合上述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或为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提供条件”赫然在列。

6月份银保监还下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保险中介现场检查的通知》,给出各保监局现场检查的互联网保险机构、专业中介、兼业中介等方面的数量要求。

近来也不时传出非保险资质的经营机构,因涉及保险业务被罚,不乏互联网领域。

联想近来监管态势,这或许是一次保险泛销售领域的彻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