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这半年:监管很忙 公司也很忙

2018-08-22 14:00
作者:今日保
来源:今日保

监管很忙。

比2017年更忙。

2017下半年的严监管力度、高处罚力度依旧是2018年的监管主基调。

只不过这半年来,保险人都能感受到:风向已经彻底改变——严厉表态、高频发文、周末加班、巨额罚单......这些在前几年都不曾出现的情形成为常态。

此中传达出的信号就是,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处罚力度、强调政治正确,在近期已经成为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今,银保监机构改革的同时,也在厉行整治自身“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再结合上半年以来的保险严监管事件,可以看出:接下来的监管趋势或许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同期,保险公司也很忙。

1

半年罚金接近2017全年

600余张罚单、超亿元罚金、10家机构被暂停新业务……2018年上半年保险监管机构高压依旧。

2017年,保险监管机构官网上全年共公布罚单900余张,合并处罚金额约1.18亿元。2018半年时间,保监系统公布罚单量约占去年全年七成,罚金更是接近去年总额。

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挂保费、虚列费用、虚假理赔等业务层面的“五假”问题依旧严重,隐瞒合同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及给予合同以外利益亦是保险业违规重灾区,先后引来上百条罚单。

其中,对于兼业保险代理机构,如银行、车商等亦加大监管力度,多家银行和车商遭遇罚款。

牵扯颇多精力的高频度、密度的保险罚单多是数万、数十万的罚单,少见百万级罚单。再看银行监管系统,2018年上半年至少开出12张超千万的罚单,累计金额近10亿元。其中,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成都分行被罚4.6亿元。

成熟市场,数亿、数十亿美元的罚单并不少见,甚至不乏上百亿美元的罚款。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银行们已经被罚了2430亿美元。其中,五家西方大银行被罚上百亿美元,美国银行被罚761亿美元、摩根大通被罚437亿美元、花旗集团被罚190亿美元、德意志银行被罚140亿美元、富国银行被罚118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被罚101亿美元......

相对于三五十万元、百万元的顶格处罚,国外市场大金额罚单的逻辑在于抬高违规成本,给予真正震慑力。

2

公司治理:接手安邦,新主席点出七大不足

回溯保险监管二十年,大多出现重大风险之保险公司多与股权来路不正、控制权争夺问题相关联,股权监管也数次被卷入舆论漩涡。

继3月初原保监会公布近百条股权管理新规后,银保监合并后第一任主席郭树清4月份在京召开中小银行及保险公司公司治理培训座谈会,重点总结分析公司治理经验与问题,将之作为下一步工作目标和治理重点。

点出公司治理七大不足:

股权关系不透明不规范

股东行为不合规不审慎

董事会履职有效性不足

高管层职责定位存在偏差

监事会监督不到位

战略规划和绩效考核不科学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等方面。

并给出十大举措:

一是进一步深化银行业和保险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二是严格规范股权管理,坚持长期稳定、透明诚信和公平合理三条底线。

三是加强董事会建设,明确董事会职责定位,加强董事履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专门委员会。

四是明确监事会法定地位,优化结构,改进监督方式,做实监事会功能。

五是规范高管层履职,切实加强高管层履职约束,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

六是完善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加强发展战略管理,坚持改革创新,保持发展战略的相对稳定性。

七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战略目标实施的业绩考核机制,严格执行薪酬延期支付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八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坚持审慎的会计准则,强化风险合规意识。

九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十是持续加强公司治理监管,确保银行和保险机构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切实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联想监管部门600亿元巨资入主安邦帝国、连续派驻工作小组进入富德生命,以及处理利安人寿、长安责任、君康人寿、华海财险等相关股东违规代持股权问题后,保险行业尚有数家公司存有类似问题。

尤其是4月27日晚间,央行联合银保监、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可谓金融机构股权监管顶层设计,敲山震虎。

17条指导意见,注定影响深远。

以非自有资金注资、股权代持、关联交易、盲目扩张、虚假注资、循环注资等诸多违规股权到了全面大清查之时。

3

财险、寿险、中介:

一场涉及全行业的现场大检查

针对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分支机构的现场检查,乃2018年银保监治理市场的重头戏。

多方报道中现场检查方案浮出水面,2018年的保险监管现场检查升级——统一部署。

财险、寿险、中介等监管部门先后针对银保监会现场检查统筹方案,做出现场检查实施方案。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实施,要求四季度初全部完成。

从方案看,现场检查工作量巨大。

以财险为例,检查包含4个项目,分别是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精准打击行动”、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档案专项检查、车险专项检查和常规检查、保险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项检查。检查范围以保险机构2017年以来的业务和相关工作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上溯。

如农险对每家省级分支机构,保监局要选取2-3家地市级机构延伸检查,每一地市级机构对应抽查的承保理赔数量,原则上不低于1000份。

中介领域则是,互联网保险、车商4S店、银行邮储兼业、专业中介,一个都跑不了。

销售误导、大小合同、虚列费用、虚假信息等多年顽疾与矛盾,均被列入现场检查范畴。

且还有每家保监局检查专业中介不得低于15家、兼业代理机构不少于5家(其中银行类兼业代理机构不少于3家),互联网保险业务机构不少于5家的数量要求。

时间跨度2个月,6——8月,并要求10月31日前书面报告监管部门。

4

补产品短板:

一场涉及万件人身险产品全面大检查

5月4日银保监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或许是对2018寿险行业触动最大的条例,涉及市场在售万余件寿险产品,52条负面清单下的自查,亦是保险公司近月来忙碌点之一。

关于保险产品,历来是行业外尤其是消费者吐槽集中点。这一次银保监动刀所有寿险产品,包括在售的、储备的、已停售的所有产品都被纳入核查清理范围,有意不留死角的解决历史遗留。

从条款设计、责任设计、费率厘定、精算假设、申报使用管理等产品全维度给出四条红线:

一,严查违规开发产品、挑战监管底线

严查产品定名、设计分类、保额设定、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确定、分红险利益演示、投资连结保险单位价格确定等是否符合监管要求;严查变相提供生存金快速返还、减少基本保额等方式规避监管规定等。

二,严查偏离保险本源、产品设计异化

严查通过责任设定、精算假设、现金价值计算等方式将产品“长险短做”“名实不符 ”,扰乱市场秩序等。

三,严查罔顾公平合理、损害消费者利益

重点核查清理产品开发设计不公平、不合理,通过延长等待期、降低保额等手段代替核保,变相削弱保障责任,通过设定不合理的理赔条件惜赔、拒赔,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行业形象等。

四,严查以营销为噱头、开发“奇葩 ”产品

严查产品开发设计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基础,随意约定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追求营销效果,炒噱头、蹭热点,定价假设随意调整,数据造假,严重偏离经营实际等。

由此引发了相当一批产品停售,涉及保险公司众多、产品多类。尤其是对历史遗留保单会受到什么政策影响、明年开门红卖什么都成为寿险公司的忙碌点。

5

规范销售行为:

出台经纪人、代理人监管规定,责任挂钩险企

继产品问题的52条负面清单、保险分支机构现场大检查后,监管将治乱目标对准行业服务顽疾——销售误导。

无论是代理人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经纪人监管规定,还是《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保险服务的通知》、《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均将销售误导作为治理目标之一。

销售误导问题,行业恶名的源头,牵连保险行业形象数十载。期间,销售误导的主力军无疑是那些行业巨擘,依靠人海战术换取庞大保费基础,尽享粗放发展年代红利。

2015年取消营销员资格考试后,粗放依旧的保险营销员,素质良莠不齐、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现象随处可见,道德风险、销售误导问题加剧。

如今银保的转型滑落,个险成为唯一的寿险主渠道,千帆竞逐,增员大战早已打响。

销售误导到底有多严重?根据保险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近三年来寿险销售误导投诉高达近万件,在人身险涉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中占比达八九成。

根源又在哪里,是营销员,还是保险机构?过去的二十年间,保险监管部门几乎年年强调、年年查、年年有人因此受罚,治理销售误导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累计下发近30个,但依旧屡禁不绝。

原因,治理销售误导方面更多的板子打在了具体营销员以及基层支公司身上,而对于市场经营主体——保险产品、保险营销制度的设计者、推动者——保险公司高层则少见惩处。

这一次的监管部门把责任压向保险公司,要求建立追责制,挂钩奖金业绩职级升降等。

核心监管要求——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问题责任可确认。

同时也对理赔服务不到位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6

商车费改:费率终走向统一

商车费改或许是当前中国保险市场最难啃、或者说压力最大的改革。

原因,大多数保险公司,熟悉而且乐于使用价格竞争。在经营中并没有致力于提高经营效率,致力于更好地服务于客户,致力于建立差异化战略、创新商业模式,而是用足“核保系数”和“渠道系数”,一下就躺倒在“价格地板”上。

近二十年,放——收——放——的轮回中,这一轮起自2015年的商车费改迎来“报行合一”时代。

所谓“报行合一”,指保险公司报给银保监会的手续费用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需要与实际使用保持一致,也就是保险公司按照规则制定费率、确定和报送手续费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并按照使用规则支付手续费。

从表面看,此次的“报行合一”体现了监管机构尊重各家保险公司的定价权。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实际和经营效率确定车险和手续费取值区间,并明确使用规则。

事实上,在商业竞争模式没有明显变化的前提下,中小保险公司在车险领域的竞争基础上还是以价格竞争为主。

不论是管理车险费率,还是管理车险手续费,本质还是对保险公司的车险价格进行管制。

随后传出的《中小财险公司推进商业车险改革工作沟通会》印证这一点,统一新车手续费上限25%一30%,旧车手续费20%-28%,具体视公司大小而定。

“报行合一”时代是否可以缓解市场集中度上升、费用率高企、承保难盈利、中小财险公司普遍性亏损的抱怨,不得而知。

唯一确定的是,改革从不会一帆风顺、必定触及利益甚至灵魂,啃的也都是硬骨头。

手续费的问题、承保难盈利的问题不因费改而来,也不会因费改停滞而消亡,相反只有将费改进行到底方是良方。

经此一役,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的加大无疑考验着继任者和参与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

7

严格非持牌机构介入保险:

彻查保险泛销售领域

近日,多家保监局、保险公司已先后反馈相关非保险机构涉及保险相关事物数十条线索,涉及非持牌保险机构经营保险业务的企业几十家、案例近50。其中,多是草根型创业者。

这应该是《2018年打击非法商业保险活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延续,涉及八个重点打击领域:

1,未经批准设立保险机构或保险中介机构;

2,未经批准经营保险业务或保险中介业务;

3,以“办会员卡送保险”“买商品送保险”等名义,变相非法经营保险业务或保险中介业务;

4,制售虚假保险单证;

5,销售境外保险产品;

6,以“保险”为名宣传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7,其他非法商业保险活动;

8,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或其人员参与、配合上述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或为非法商业保险活动提供条件。

无论过去如何,治乱打非的时刻,需要重新审视创新之边界规则,然后适应。

介入者需要认识到国内之保险属于高管制、高壁垒之领域,以防政策性风险。若不然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政策性风险都将是灭顶之灾,更需慎重。

例如,盛行的大病众筹,亦或用户量颇大的互助平台,皆与保险一线之隔。众筹、互助与保险傻傻分不清楚时,几元、十几元众筹、互助金或许对普通消费者无关痛痒,但他背后是对一个行业的信任度。

联想这类平台早年直接以“保险”之名获客,如今依旧有意为之的“保障”与“保险”的擦边球行止,高效的获客手法背后,遍布监管、行业之担忧。

严格非保险持牌机构经营保险业务在圈定合法自留地的同时,似乎也在宣告金融领域对非持牌机构介入的态度。

当然,还有一件非常最要的事儿:“三定”。

这估计也是整个行业都关注的事件。

所谓“三定”,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作为今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力度最大的部门,银保监会合并后会如何整合原来的业务部门?

多家媒体报道,除财险部、寿险部、中介部、资金运用部四大业务部门,其他部门“合并+拆分”。

8月底,各部门相继合并+拆分,相对应部门主官亦确定。

而今,“三定”之后的市场走向,备受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