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妙健康:“妙保”科技保险平台推出之后,妙健康的“保险版图”已然成型

2019-09-24 18:42
作者:保观
来源:保观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健康险保费达39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远高于行业原保费14.16%的增速,成为我国第二大险种。


健康险的快速崛起,使得保险公司及各大互联网保险平台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健康管理”这四个字也开始高频率地跳进人们的视野中,存在感十足。


但,健康管理是什么?是否是刚需?


面对这些疑问,致力深耕健康领域的妙健康,2018年,收购上海同人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青岛元和通达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后正式开始组建妙保事业部,历时一年多时间,在今年8月28日举办的“妙•保”科技保险平台上线发布会上,给行业交出了答卷。



发布会上,妙健康正式发布“妙保”品牌,推出两个平台计划:保险用户健康管理平台智能核保系统。除此之外,妙健康还联合保险行业合作伙伴推出三款慢病关怀计划,分别为:“抗压卫士”高血压关怀计划、“粉红斗士”乳腺癌术后关怀计划、“糖医战士”糖尿病关怀计划



妙健康此举的发布,与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等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即充分发挥妙健康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为完善健康服务体系赋能。


“妙保”保险科技平台的面世,不仅意味着妙健康五大业务布局完成,更意味着妙健康完成了“健、医、药、保”服务体系闭环。借发布会之契机,保观与妙健康的管理者们聊了聊,试图揭开妙健康的一角,一探“健康管理”的究竟。


妙健康的“互动式保单”

左手B端生意,右手C端数据


对保险公司来讲,慢病管理是一个机会。


根据《2018年中国国民健康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在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3%,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三亿,因慢性病致死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九成。慢病人群的基数如此之大,让不少玩家瞄准了这个“健康管理+保险”的全新领域。


属于健康管理赛道一员的妙健康,凭借7500万用户量的健康数据,成为了保险公司眼中的香饽饽,纷纷给妙健康递来合作的橄榄枝。


妙健康趁热打铁,与太平洋保险、百年人寿等业内保险公司共同推出了国内首个互动式保单,在用户和保险公司之间,架起一座健康管理的“桥梁”。


据了解,妙健康互动式保单新型的健康管理+保险服务模式,既能帮助保险公司打造差异化产品,又能帮助保险用户实现健康促进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率。


而相比传统保单无法实现对不同用户的健康行为追踪以及健康风险把控,妙健康互动式保单可以实现对用户实时的健康行为追踪。通过用户上传自己的健康数据,妙健康依托平台的大数据算法,对用户进行评估和干预,提供多维度的健康改善计划。



实际上保险引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健康管理过程当中的支付问题。”阳光人寿保险公司健康管理与运营部总经理严琪在妙健康发布会上说道,“健康管理与保险的角色在未来将会发生转变,保险只是金融手段,健康才是长期需求。”


妙健康的游戏化运营

让用户从“被动”变“主动”


健康管理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很多人无法长期坚持,如何实现从用户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妙健康提出了健康管理的“游戏化”,即通过将游戏思维中的“等级体系”、“任务收集”、“即时反馈”等能够很好调动用户的积极性的模式创新性的植入健康管理,用游戏化运营的方式,让用户轻松克服自身的惰性,在娱乐中提升自己的健康。


为把众多的健康管理设备数据真正连接起来,妙健康自创立初始就着力打造了“妙+”平台,把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数据打通,连接、收集到一个平台进行健康管理, 目前已实现智能手环、血压仪、血糖仪、体脂称、体温计、胎心仪等17个品类超过300款智能穿戴设备的数据联网。


借鉴游戏产品思路的底层逻辑,再通过科技的手段,将用户的健康行为数字化,使健康管理变得更容易。不得不感叹妙健康业务模式之“妙”。


妙健康的业务闭环

五大事业线互相关联,线上线下融合


在此次发布会上,“妙保”于妙健康整个体系的定位是给用户提供日常健康管理服务之外的第二层健康风险保障。


依托妙健康专业的“物联网”、“生活方式医学模型”、“AI健康管理”能力,妙保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风险评估、保险咨询、理赔服务。同时,依托妙健康数据接入及不同维度数据汇集的能力,妙保平台能够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能力,最终打造千人千面的健康及专属保险方案。


“健、医、药、保”,在妙健康推出“妙保”和三款慢病关怀计划后,“保险”这个缺口被补上,妙健康的业务闭环最终成型



至此,妙健康已完成五大业务布局:妙+、妙云、妙健康APP、妙保及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这五大事业线分别对应智能硬件连接、健康大数据跟踪、健康行为干预、保险业务及线下健康管理功能,形成了以健康数据追踪、人工智能健康干预、游戏化运营三大能力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国内,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健康管理平台,是整个大健康行业的迫切任务,而立足现在看未来,毋庸置疑,妙健康已然走在了健康管理行业的前方。


以下是保观及其他媒体采访妙健康的部分内容

采访对象

从左至右:王燕华(妙保事业部总经理)、刘邦长(北京妙医佳健康科技集团副总裁)、罗晓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博士、美国哈佛医学院心血管疾病博士后)


妙保科技平台是搭建在哪个主体上?


王燕华:主体是我们的保险经纪公司,上海同人保险经纪。


妙保科技平台是以怎样的形式面对用户?是网站还是APP?


王燕华:妙保科技是To B的平台,也是保险从业人员可用到的工具,现在有医学智能核保系统和健康管理系统两款产品,不直接面向用户。但是我们的妙保保险商场是面向用户的保险零售商城,主要销售互动式保险和慢病保险


“妙保”的AI健康管理系统收集的健康信息,第一入口是在哪里?


王燕华:保险的生产力是数据,而数据的第一入口其实有多种选择。我们现在收集的数据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AIOT物联网设备,可测步数、血压、心率、血糖、体脂等各种数据,未来我们还可能去检测脑电波;第二种是我们的体检数据,体检数据的获取方式也有多种选择,首先我们可以跟系统对接,其次可以通过用户提供的纸质版体检报告,运用OCR技术进行智能解析。以上这些,其实都是数据触达的地方。拿车险UBI来举例,UBI运用于车的各个环节,踩的油门轻重也能影响车险的保费金额,而人身险的整个数据链跟车险UBI体系是类似的。我们现在已经能接触到用户的体检数据、生活方式数据、AIOT物联网设备数据,未来还会有医疗数据。


刘邦长:我补充几点。数据获取是妙保的核心能力,对数据,我们分成三层:


最优质的数据肯定是医院内的,包括体检报告,我们都把它分为准院内数据,价值最高,也是最低频、最难以获取。我们通过跟保险公司合作拿到了部分用户的数据,基于对这些数据的运用,我们具有了处理数据的能力。


第二类数据,来自于我们自身研发的智能穿戴设备数据平台,通过准医疗级设备收集而来的的数据,频次会比院内数据高一些。


第三类数据是用户的健康行为数据,妙健康对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双方频繁互动的过程,通过高频次的互动,妙健康能知晓用户每天运动的步数、饮食习惯、健康素养,基于获取的数据,妙健康得以构建用户健康画像。


这三类数据的入口都不一样,妙健康目前掌控的最高频的两个维度数据分别是用户健康行为数据和AIOT物联网设备数据。


妙保科技平台与其他互联网科技平台相比,不同之处在哪?是否有差异化的打法?未来是否会与他们产生竞争关系?


王燕华:其实不会有竞争。目前市场上的保险科技产品都是以效率工具为主,大部分在营销端,核保端的风控、反欺诈、信息采集等方面也有涉及,但基于健康管理的工具,在保险核心系统里甚少看见。


刘邦长:妙保科技平台是To B的一个工具,跟保险公司是合作关系。妙保专攻健康管理,只是把保险作为支付方,为保险公司赋能,关系并不冲突。


发布会的嘉宾方有平安健康等公司,妙保是否与他们存在合作关系?


王燕华:是的。平安是中国最早做互动式保单的保险公司,但以前的互动式保单只是基于步数,例如平安的“HelloRun”、“i动保医疗”,微保的“WeFit计划”。步数不代表唯一的健康方式,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步数。每个人的健康特征不一样,健康方案也应该是千人千面。要做到千人千面,就得具备一些能力:第一,是否能做到千人千面的分析;第二,是否能提供足够的千人千面的内容;第三,在提供内容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数据带动?上述三点,就是妙保的可穿戴物联网设备、AI智能管理系统和医学分析系统的底层应用。


慢病管理有一个很大的软肋,就是效果评估具有模糊性。在衡量慢病管理项目的效用的时候,保险公司只能与历史经验值相比,而这往往并不准确,也不能让用户足够信服。对于这点,妙保是怎么做的?


王燕华:我们健康管理过程是互动式的,互动中产生数据。以糖尿病为例,二期糖尿病患者在一期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特征是“血糖高”,在没有并发症状态下是没有其他特征可供观察,但联动并发症的重大风险因素比较集中,这就能进行数据收集,比如在饮食方面,体重是有明确数据交互的,用户的定期体重数据返回、运动步数返回、睡眠质量返回以及血糖数据返回等,都是妙保监控数据的有效性手段。


罗晓斌:这里回到了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今天的慢病管理到底谁在做?


实际上,今天的慢病管理不是患者自己做,就是医生做,但医生做慢病管理不太实际。医生对患者的检查只是测当天状态的数值,在前后数值的中间,却是慢病管理最棘手、最需要去监控的动态过程。


所以我们搭建“妙保”这个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是做智能核保,另一方面构建了一个完全以数据链接、以动态监测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动态的过程,患者可以自己体验到效果,同时能够为做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士提供手段和工具,他们得以了解患者在动态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这才能真正的把慢病管理做到实处。


刘邦长:这是个经济闭环。实际上中国的慢病管理项目已经启动,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上已经看到健康管理是一个不分院内院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但目前的状况是,医生只管治病,并没有把患者当一个个体进行全面的管理,所以健康管理发展至今,也没有人真正去做。这个时候保险入场,保险作为支付方,我们作为赋能方,双方参与到健康管理项目中,效果毋庸置疑。国外已经有这样的产品出来了,他们的健康管理文献和成功案例足以作为我们自己发展的支撑。


罗晓斌:我举一个案例。美国最大的公众性商业管理健康医疗公司Humana,帮助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做承接所有患者的慢病管理,总共分三级,最终统计的数据是,Medicare对一个患者进行一百五十多美元的慢病管理投入,能节省开支六百六十多美元,换句话说,慢病管理的投入产出比是四倍。这种经济效益对保险公司也好,对付费商也好,都极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