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扎堆养老社区,代理人卖得出去吗?

2021-05-20 15:47
作者:慕哲说
来源:保观


1


国内保险公司对养老社区的投资高歌猛进,泰康、太平、太保、国寿、大家、平安,等等,排的上号和排不上号的,都来了。一路高歌的背后,是很多的质疑。


有从房子本身考虑的:这房子有产权吗?客户接受什么价位,适合在哪里盖房?


有从保司角度考虑的:代理人卖的出去吗?客户会这么早就规划老了换房这事儿吗?以后房价会不会跌啊?


有从投资角度考虑的:卖保险的变成新型开发商以后,会出现一个万科,还是一个贝壳?如果有贝壳,该长什么样?


养老社区都是谁在买?


虽然老龄化日益严重,但简单以55-60岁退休为界限,会存在较大的误判。


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18.70%。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将达到3.8亿,占比达到25%。2050年老龄化达到顶点,并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30-35%的比例。


2

资料来源:混沌大学、慕哲说


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约一半是所谓“活力老人”,即60-70岁,身体健康(或有轻微慢性病),热爱生活,追寻年轻时的梦想。在养老投资圈里,时兴的旅游项目、健康饮食(保健品)项目、广场舞项目、相亲项目等等,大多都是以活力老人为目标客群。


3

资料来源:21世纪新闻实验室、慕哲说


因为活力,所以更想到处走走,而不是限于一地;

因为活力,所以更想吃喝玩乐,而不是饭来张口;

因为活力,所以更想独立生活,而不是陪护照护。

活力老人,显然不是养老社区的主力购买者。


一个真实的客户画像是什么?


• 平均年龄80岁以上

• 教育背景集中在大专和本科

• 三高:高管、高职、高干(处级以上)

• 子女2-3个,第一担保人与长者同城居住,年龄50-60,子女属于社会中产以上

• 几乎全部都有慢性病,部分要定期去医院

• 一线城市客户(夫妻)退休金在7000元+,有两套房,费用主要靠自己支付,退休金加其他收入(房租或理财)


而导致想买养老社区的强力诱因:老伴去世、需要照顾、不愿做饭、有过夜间急救。


结论是:养老社区的入住者,是80岁以上的长者,主要决策者也是他们自己(因为最后是自己掏钱,子女只是出主意),有钱是必备条件,遇到过一些麻烦事儿是主要诱因。


卖保险的会卖房子吗?



保险公司坐拥的代理人队伍,能变成一支卖房子的销售铁军吗?这种销售的相似性,能否复制?


一些媒体和同业,会举泰康作为成功案例。但我认为在逻辑上会有三大问题:


第一,朋友圈。


保险代理人,迈出销售的第一步,采用的基本都是“缘故”策略。所谓缘故,就是找身边的亲戚和朋友下手,因为保险要建立在一定信任基础之上,亲戚和朋友是已有信任的。


而,今天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结构,是以30-50岁为主流队伍。这些人,是接触不到真实80岁左右的入住客户的,即使是他们的50岁以上的子女,也是目前主流队伍里的一小部分。


所以,存量朋友圈可能不管用了,需要去进一步拓展老年客群了。但是,除了泰康、大家之外,有多少是以老年人为核心客群的呢?


第二,路径依赖。


当前优秀的代理人,一定是把保险的产品条款、销售场景、工具话术、推进流程玩的很熟练的销售人员。卖房子是全新的领域,需要掌握一套全新的知识和销售体系,而且不像保险合同容易复制,自家有限的养老社区供给,可能会极大影响销售效率。


每个人都是路径依赖者,对于那些已经部分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更是这样。一旦遭遇到卖房的困难或失败,对自己是打击,自己在团队中的形象也会受损。


第三,主业/副业。


从客单价和佣金角度来讲,每一套300万CCRC(养老社区)的佣金大概在6-8万,周期大概在3-6个月,而保险佣金要挣6-8万,保费要做到20多万。这时,对于一个两边都能销售的人来说,就会开始评估,卖300万的养老社区容易,还是卖20万的保单出去容易?


对个人没有差异,但对于保险公司的销售来说,这就是大忌。因为保险本身的苦逼性,一旦有其他的诱惑,就很容易丧失专注力。哪个是主业,哪个是副业,在代理人身上有选择,在保险公司高层也会有选择。


虽然贝壳的左晖以前是干保险销售的,但也不能说明这种销售能力,是可以轻易从一个行业复制到另一个行业的,否则这么多房产中介,怎么不来兼职干保险销售呢?


养老社区的销售平台会出现吗?


美国的老龄化,领先中国约20年。并且,在养老社区和服务领域,都是市场化机制。美国呈现出的形态是既有大型养老社区服务商,如Brookdale、Watermark,也有销售平台型公司,如Senior Advisor,A Place For Mom(简称APFM)。


A Place for Mom,于2000年成立,2010年被华平收购。公司一家专业为老年人推荐和销售房产的平台。有400多名专业养老咨询顾问,每年服务20多万老年退休家庭,累计服务老年家庭已经超过100万。


公司根据老人需求不同,提供了独立居住(Independent Living)、Assisted Living(辅助照护)、Nursing Home(护士照护)、Memory Care(记忆家园)等多个类型,还有In-home Care(居家照护)、Care Home(社区之家)等。


4

资料来源:APFM、慕哲说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二手房有交易平台,而新房没有?


供给的差异是一个方面,一个是开放商,很集中;另一个是散户,需要拿到房源。但更重要的在于,需求中对于位置的较强确定性。


因为房子影响着工作和生活半径,所以对地理位置的选择是第一位,也是相对确定的。这当中也隐含着对价格的承受度。(市中心的贵,郊区的便宜)


因此新房的开放商,只要广告信息传递出去,完全可以等着客户上门来。第三方中介平台,不会有特别明显的获客效率提升。


但二手房,因为供给端的零散和保密性,所以有链家、贝壳这样的平台。


其次,养老社区类似新房销售,为什么会存在APFM这样的中介平台?


因为养老社区的选择,在信息获取和决策过程上更复杂。


对于普通住房来讲,除了位置以外,客人能实实在在看到TA买的一砖一瓦,以及周边配套。而对于养老社区的购买者来说,除了硬件条件,还有很多软性服务嵌入其中,包括餐饮、照护、医疗、娱乐等等。这些都是包含在每月租金中的。这一点有点像月子中心。


除非老人有急迫的医疗和护理需求,否则决策周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而且还有一段时间的试住。


并且,对于80多岁的老人和50-60岁的子女,虽然他们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但让他们像年轻人一样在网上疯狂搜索和整理信息,是不现实的,线上+线下中介的存在可以帮助他们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我认为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线上平台。至于这个平台,是保险公司里长出来的,如英国Admiral生出了confused.com一样,还是一个纯粹的创业公司崛起,如印度Policybazzar,又或者是线上巨头(美团或贝壳)孵化出来的?


写在最后


老龄化的趋势,让我确信养老社区存在繁荣的确定性,但繁荣的时间点可能是5-10年后,要等70一代成年子女崛起,以及他们50一代成为主流入住者。


保险公司现在开始布局,是有前瞻性的,但这个时点就要发挥出代理人卖房子的能量,还为时尚早。


相反,比起保险公司让代理人卖,我更期待会出现一个平台型的线上中介,可能是已有的巨头,也可能是全新的创业公司,拭目以待吧。



PS. 本文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合理假设和商业推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