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健康管理破局之道

2022-04-11 09:13
作者:保观
来源:保观



1

为什么要做企业健康管理?


伴随人口老龄化、各类慢性病年轻化的趋势,健康管理受到国家的极大重视。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企业健康管理利好政策频出,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了用人单位在员工健康促进方面的责任;2019年经修订,《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在健康保险产品中的占比从10%提升至20%;2020年12月《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指引》等四项健康管理相关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了企业健康管理的方向,也对企业作为健康管理的责任主体做出了要求。


对于险企而言,随着健康险市场增速放缓,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构建医疗健康生态价值链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以平安、国寿、太保等企业为首的头部险企纷纷大力布局大医疗健康领域,打造保险+健康生态圈。近期较为典型的例子,平安在入主北大方正后,在自己的收购公告中,将医疗排在第一位,“参与方正集团重整,是本公司进一步深化医疗健康产业战略布局、积极打造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科技公司纷纷瞄准健康管理赛道,在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出现了实力不浅的玩家,比如远程问诊领域的春雨医生、健康管理领域的妙健康等,这些科技公司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能力基石满足企业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


尽管企业健康管理蓝海市场已然开启,但在发展之路上,仍有核心痛点有待逐一击破。


2

我国企业健康管理的核心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管理产业起步较晚,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过往实践进行复盘梳理,可以提炼出付费意愿低、产品单一化、效果难评估的三大核心问题:


(1)付费意愿低:由于企业健康理念在近年来才逐步飞入寻常百姓家,除了部分世界500强、福利待遇较高的国企以及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外,传统行业的管理层普遍重视程度相对欠缺,仅停留在传统的职业病危害防治阶段,对健康管理预算的投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1-2022年中国企业员工全景福利调研报告显示,仅有不到30%的受访企业将企业福利投入控制在总薪酬的10%以上*。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医保是按固定费率缴费,企业没有动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福利,这导致企业健康管理都围绕着福利提供而非刚需,这种情况在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出台后或将得以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健康管理的迫切性相对较弱,个人支付的意愿较低,广大员工尚未形成为健康管理付费的习惯。从美国经验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大型企事业或将成为健康管理业的最大买单者。


*《中国企业员工全景福利调研报告》显示,超过70%的参调企业将福利投入控制在总薪酬的10%以内。


微信图片_20220411092310


(2)产品单一化:2020年,美世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健康管理报告》*显示,企业健康管理的主要开展形式以健康体检、健步走、企业医务室、健康讲座为主。近年来,年度体检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员工健康福利彰显的传统保留项目,而企业医务室作为处理员工轻微疾病和一般性的康复治疗场所,也早已在大部分企业落地生根,但企业健康管理除了体检、讲座等碎片化的服务外,更应关注职工全方位的健康,打造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系统性健康促进体系已成为了当下企业健康管理2.0时代的必然选择,如何利用企业医务室,在员工体检后期配套后续的健康危机干预,同时提供身心一体化的帮助成为了企业健康管理下一步建设的关注重点。


微信图片_20220411092314


*《2020中国企业健康管理报告》显示,年度健康筛查和鼓励步行设施是最常用的健康管理形式(100%和90%)。


(3)效果难评估: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估需要结合企业实施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常企业会采用一些较容易收集和测量的数据进行评估,如员工参与度、满意度、病假率等。传统的健康管理方式下,由于员工个人健康数据难以获取,导致为企业提供健康管理的服务商很难进行专业的健康和康复指导,也无法对员工的健康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专业的衡量方法和分析评估需要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评价系统,包括对监控管理项目的指标维度、衡量规则、评估流程等,由于缺乏数据沉淀以及对效果的标准化评估,往往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部等企业健康经办部门缺乏对结果的考核激励。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对健康效果管控已经有了数字化创新的尝试,比如建设数据交互平台,将员工在健康管理服务中产生的保险理赔数据、体检数据等接入,并与员工的基本医疗保险数据、医院数据、药品服务数据、健康商城数据等产生交互,提高健康服务评估的系统化程度与精准度。


3

企业健康管理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企业健康管理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面对市场机遇如何顺势而为?可以看到,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及各家互联网头部企业出于福利彰显、健康生产力保障的需要,已开始了一定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局限于以降低医疗成本为目标,而把员工留存率、忠诚度、劳动生产率、以及企业的品牌形象纳入到健康管理的目标之中,但受限于整合能力、数字能力,仍未形成体系化实践。


国外企业由于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早,部分世界五百强企业如通用(GE)、强生等已在企业健康管理领域深耕多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以GE中国为例探索外企在企业健康管理相对成熟的实践之路。


2003 年经历了“非典”疫情后,GE 深刻意识到员工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决定在中国设立医疗总监职位,建立大中华区医疗服务团队。GE 医疗服务团队除重大疾病的治疗以外,面向全体员工提供健康全流程管理,覆盖从前期预防、一级治疗,到后续干预、慢性病管理等不同环节。在成立之初,医疗服务团队的工作重心聚焦于职业健康风险管理。2007-2008 年,GE 提出“绿色创想”和“健康创想”两大发展战略。根据 “健康创想”的战略,GE大中华区医疗服务团队逐步设置了健康管理体系,包括完善医疗保险和体检制度,在中国区设立诊所,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环境检查,推行办公场所全面禁烟,为员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等等。在此基础上,GE 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发起了“健康我先行”项目,项目涵盖戒烟、EAP、健身、诊所、健康教育、饮食等十多个元素,推广员工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致力于实现通用员工的“全民健康”。


在GE的健康管理体系中,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根基。GE在大中华区设立的几十家工厂里,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职业健康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沟通和梳理,医疗服务团队与环境健康安全(EHS)团队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范围并设定了合作机制与流程,构筑起风险管控和预防的第一道屏障。例如,在办公区域配备心脏除颤仪,并进行专业人员培训;建立园区诊所,安排驻点医生;密切关注员工在转岗、离岗过程中的健康风险。


目前,大中华区医疗服务团队已经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覆盖本区域所有业务平台、所有员工的健康管理系统,并在每个产业链不断进行纵向深化,将健康生活的理念化作固定的行动日程,深深地融入到GE 的企业文化中。GE中国公司的健康管理体系囊括了公司职业健康风险控制、健康生产力管理、企业医疗应急管理、健康服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协助等四大块,而每一模块之下又包罗了员工健康的方方面面。


微信图片_20220411092317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GE 在健康管理上的实践已经在业界声名远播。在企业中,这项长期性的工作也逐渐在提升生产效率方面显露出巨大的优势。对健康管理的关注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为GE传递出良好的品牌形象。


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GE健康管理的成功与领导层的战略重视、专业的医疗服务团队、专业化的健康管理体系密不可分。科学系统的企业健康管理不仅能为企业节省一笔可观的人力成本,同时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提升健康生产力,更为重要的而是,对健康管理的关注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传递出良好的品牌效应。


我国的企业健康管理虽任重道远,但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