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15险资运用盛宴

2016-01-13 13:19
作者:
来源:

专栏作家 燕梳新青年

  保险业还很脆弱,整个行业建立起声誉不容易,在民众对保险业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切记谨防整个行业的声誉和信用度受到个案及小群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影响。

  年终盘点④2015险资运用盛宴:投资有度,方执牛耳

  在中国的保险资金运用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年比2015年更配得上精彩纷呈、跌宕起伏这些词了。在这一年中,保险资金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可投资资产不断膨胀、投资收益迎来罕见丰收年、 暴力举牌上市公司、海外收购高歌猛进,保险资金仿佛已是公认的大资管行业执牛耳者。

  尤以宝万事件为标志,隐隐可见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新一轮纵横捭阖的开始。各种因此而生的阴谋论、野蛮说,那都是看官们的主观臆断,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无论你爱与不爱,这都是低利率时代下资产荒、资金慌压力下的大势所趋,保险业进入股权投资大时代的趋势任谁都难挡。

  然而,真的就能这么一帆风顺下去吗?

  种种迹象表明,在向大资管时代挺进的路途中,保险资金如想真正掌握话语权、定价权,恐怕还得练上几年内功、过上几年招。这一方面来自于外力,面对保险资金的虎视眈眈,被收购方及背后管理层必然会表露出本能的抗拒,宝万之争已经让我们见识到了这股顽抗,火药味弥漫;另一方面取决于内因,资本市场向好环境下尝到的甜头,往往令没有真正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保险公司及其背后实际控制人们,被那所谓的“前所未有的暴利机遇冲昏了头脑,步步偏离投资的本质,越来越乐观的假设、越来越偏执的判断、越来越快速的决断,成抑或败,就在那一念之间。

  在未来的保险资本江湖,故事的主角或许会换,但故事只会越来越精彩。

  1保险资本辗转腾挪加速并分化

  在全民炒股时代,没有人能记清楚今年保险公司推了哪些保险产品,但却把保险公司抄了哪些上市股票记得相当牢。2015年保险业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险资在资本市场上的辗转腾挪、纵横捭阖,其中尤以新锐中小寿险公司为最。

  保险资金参与的宝万之争成为2015年资本市场收官大戏

  当然不能完全以谁的出镜率高来论功排座。没有高调举牌的老牌险企同样在以他们的方式投身资本市场,只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罢了。以前海、安邦为代表的平台类保险公司选择高调频频出镜,暴力举牌上市公司不惜任何代价;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为代表的老牌险企则选择相对稳健的一级市场定增,或奔赴海外看楼买楼挑肥拣瘦。

  同样是辗转腾挪,差异化、分化愈见明显。前者觊觎可能的超额相对收益,后者则追求笃定的稳健绝对收益。外界质疑老牌险企为什么不能在资本市场向好的当口也来赌一把,为股东、为保户谋点投资收益翻番的福利。这个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免幼稚。对于老牌险企来说,之所以不选择走这种激进新路,不是因为他们更加成熟老到,而是因为在现有的市场地位与经营效益下,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去冒这个险。

  说点更直白的道理,老牌险企的国企思维惯例一向是宁可不做也不做错,从董事长到总经理谁不是三五年一任,在自己那任上搞点不出格的创新,那是你的本事,但只要冒险赌输一次,那就是自毁前程,这是典型的为官之道。其实也不必过于惊诧,不同规模、不同属性保险公司之间因股权架构、激励导向、考核机制等各异而存在的策略分化,已不止反映在投资这一项上。

  2安邦前海一个个冒出并非偶然

  安邦和前海在2015年资本市场可谓出尽风头,尤其是在宝万之争上交情不深暧昧有余的错综关系,着实令人浮想联翩。现在还很难界定他们之间究竟是盟友还是敌手的关系,反正在这个江湖上,朋友与对手总是能快速切换。

  有钱任性野蛮那都只是外行看热闹后的感慨,笔者认为,安邦、前海一个个地冒出,并非偶然,是天时(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及保险资金投资品种等政策持续宽松)、地利(行业景气度回升初期以及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不差)、人和(实际控制人擅长资本运作且喜好主动出击)三要素交错后的必然结果。

  客观上的政策藩篱破除,主观上的资本因势利导,合力助推之下,便促成了安邦们、前海们一个个走向前台,扛起投资冲锋枪,巨资砸向二级市场,辅之纵横捭阖的谋略,借杠杆之力以撬动市场。他们尝到了甜头,也开了一个头,资本逐利是天性、眼红是必然的,凭什么你赚大发了,我就要循规蹈矩地买债券存银行,因此笔者斗胆预测,还会有更多民企背景的保险公司会加大杠杆持续搅动资本市场,尤其一旦宝能在宝万之争中大获全胜,那么高举高打的保险资金运用模式将逐渐从个案演化为群像。

  与外界理解有不同的观点,笔者对监管部门最近一段时间表态的解读是,对于新锐中小险企近期的种种投资之举,监管部门并没有另眼相看。只要没有违规之举,任何投资举动都是市场化行为的呈现,既然合法合规,监管打压之说从何谈起?

  3赌一把不可演化为行业常态

  虽然在最近召开的保险业风险防范全体大会上,保监会没有点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名,但仍然站在行业的角度发出了预警。监管怕什么?怕的不是你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这么干,而是示范效应的进一步放大,大家都跟风模仿这种过激的投资风险,从而演化为行业投资常态,对行业投资稳健的风格产生深度影响。

  当市场集中度仍高企、产品端竞争力被挤压,在资产端做文章已经是一无品牌、二无机构、三无资源的中小险企的一条出路。但剑走偏锋的一种结果是出奇制胜,反之则是自吞苦果。海外多的是前车之鉴,这种赌一把模式只适合于在行业景气度回升、经济及资本市场向好之初,如果在贝尔斯登轰然倒塌后的第一时间,雷曼就能意识到这个道理并及时降低杠杆,就不会把自身暴露于流动性风险中,最后也不会沦落至倒闭的命运。但彼时雷曼仍然沉浸在乐观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假设下,并没有考虑到极端的市场情形、极端的公司情形下流动性危机顷刻间即来。

  过于乐观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假设令金融大鳄雷曼兄弟轰然倒塌

  保险公司手里虽然拿的并非都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但在金融脱媒叠加互联网的这一趋势下,不少散户资金涌入到大量理财型保险产品中,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资金“被借道、被创新到理财型保险产品后又具体投向了哪些底层资产端。这些普通投资者的特点是净值低、理财知识缺乏、风险承受能力差,因此更需要站在一个宏观、透明的统筹发展角度去安排这部分资金的配置问题。通过杠杆的确可以加倍受益股市上涨,但一旦发生极端市场行情,所谓的流动性资产却无法及时轻易变现,命运将会反转至满盘皆输。

  在市场化行为应由市场决定的论调下,发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感慨或许是杞人忧天,更有声音表示即使未来遇到极端行情,个别保险公司会为此付出应有的市场化代价,保险保障基金也绝不会放置不管。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保险业还很脆弱,整个行业建立起声誉不容易,在民众对保险业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切记谨防整个行业的声誉和信用度受到个案及小群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影响。

  4错不在错配而在于度

  由保险资金激进投资所引发的另一个热议话题是资产负债错配。有很多观点抨击错配模式,认为错配尤其是短钱长投错配会导致现金流压力、偿付能力压力。但事实上,资产负债错配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不能一味否定。如果保险公司只能在资产负债完全匹配的情况下开展业务,重要的利差收益来源无疑被生生切断,产品端只能老老实实地卖保障型产品,没有错配理财型险种怎么卖?

      中外国情不同导致传统保险资产配置理论在中国实践效果不佳。传统保险资产配置强调与负债收益匹配、风险匹配、久期匹配,但中国保险业主要是寿险业一是由于缺乏税收优惠的外部环境,二是由于过于注重规模而大量销售理财产品,导致负债成本较高。过高的绝对收益要求使得传统资产配置理论下的三个匹配目标成为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为获得覆盖较高绝对收益目标的投资收益,风险错配和期限错配是不可避免的。错配可能是解决中国保险业主要是寿险负债成本过高的不得已的选择之一。

  因此,错不在错配而在于对度的把握。对度的把握是投资成败的关键,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把握好了这个度便是超额收益,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可能身陷危机。而为将错配风险降至最低,必须采用资产负债双轮驱动的主动错配方式。同时,监管者也应承担起错配的事后监管,是不是可以通过采取控制杠杆倍数、量化流动性风险、加大加重压力测试范围程度或其它更多的方式防止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过度错配风险。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