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保险数据|1月24日2016

2016-01-24 18:58
作者:LJD
来源:

麦肯锡把脉中国寿险业:未来5年重返两位数增长


19日,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报告《中国寿险业:走向价值创造》,抛出系列调研观点:中国寿险业将迎来历史转折点,未来5年重返两位数增长,并将成为全球保险业的主要引擎。价值创造从资产走向负债管理。

中国寿险行业发展历程:

过去十年,中国寿险行业总回报超过股本成本仅0.5%,远低于风险更低的投资。整个行业仿佛在爆发式增长和萎缩之间徘徊。

blob.png

中国寿险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始于1990年代的爆炸式增长阶段。旨在争夺市场份额。普遍做法是快速扩大销售队伍,积极推出承诺回报率高达8%甚至更高的产品。始于21世纪初的第二个阶段,一些领先业者开始股份制改革,将关注点转向利润和价值创造。不少公司通过合并和压缩销售队伍来增加利润。第三个阶段大致始于5年前,主要寿险公司再次转向建立分销渠道和优化产品结构。很多公司大力发展银保业务,试图在不增加销售人员的情况下实现增长。不过因为银行掌握着客户关系,不仅在合作中占尽有利条款,更是获得大部分利润。

blob.png

麦肯锡认为,寿险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预计未来5年将重返两位数增长。那些能满足数字消费者的企业将迎来巨大机遇。保险公司有机会借助数字化分销渠道,减少对银行的依赖。同时通过更加有的放矢地代理销售队伍,实现利润增长。寿险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追求量还是追求利润,而是如何通过规模、市场规模和增长来创造价值。预计,只有少数几家寿险公司能够迅速适应,选择盈利最高的投资,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为了对保险公司进行相对公平合理的比较,采用了标准化方法,将2004年各公司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考虑在内,按等同于前三大公司2004年的固定“保费/股本”之比来估计标准化后的最初股本价值。即便是在标准化之后,业绩最佳者的年度价值增长率仍超出业绩最差者30个百分点。

成功者是产品组合更有吸引力,产品条线实施更完善,还是投资回报更高?麦肯锡从2003年以来公开的数据和信息的研究入手,着重于12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并开展了更为广泛的地区性分析。还对行业分析师以及高管进行了访谈,对占到中国寿险市场总保费60%的8家保险公司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析显示,决定中国寿险公司业绩优异与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负债风险的能力。处于第1三分位的保险公司显示其保险利润达到1.0%以上,高于平均数,而处于第3三分位的保险公司则为-4.8%,低于平均数。

在美国和日本等更成熟的经济体,业绩较优的寿险公司依靠出色的负债管理而创造价值;在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中,业绩较优的寿险公司则高度依赖资产管理。换言之,随着市场逐步成熟,价值创造的基础将逐渐由资产转向负债。中国的监管者与这一转变保持了同步:国务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和加强负债管理能力。

blob.png

专注三大领域的商机:

①新兴—城市化的中产阶层。经济增长推动下,户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7.9万美元的家庭数量迅速增加。2020年,这一“大众富裕”群体将贡献寿险总保费的一半,远高于2013年的25%。他们更钟情于保障型和投资型产品,也希望更好的客户体验,包括基于信任的理财建议和咨询服务等。

②医疗与健康保险。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07到2013年间,医疗保险总承保保费每年增长20%,未来几年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速。预计2020年中国医疗总支出将从2012年的4000亿增至1.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6%。

③退休养老计划。中国企业年金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在2013年达到了940亿美元,过去5年的年增长率为19%。估计未来3—5年资产管理规模将持续增长,增速达到20%—30%。

 

6家上市险企2015年原保费收入全线上涨

日前,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中国再保险等6家上市险企2015年度保费收入均已出炉,6家险企2015年保费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

4.png



保险业2016开门红,个险高现价产品规模过半

一份包含部分公司新年首周“开门红”业绩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截至1月7日,按照旧准则口径,国寿、平安、太保、太平、泰康、人保寿和新华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760亿元。上述“老七家”加总富德生命人寿共八家主体银代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800亿元。

其中 “老七家”,其个险渠道中按照旧准则口径统计的高现价产品规模超过400亿元,占比约53%;银代渠道,前述有统计的八家主体,趸交保费比例仍高达90%以上。数据显示,国寿个险渠道承保保费超过200亿元,但剔除高现价产品后,则不足3亿元;银代渠道承保保费约210亿元,期交保费不足30亿元。而在个险渠道中,无高现价产品的保险公司的仅有新华、太平和泰康。

“高现价产品”指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产品和高现金价值的分红两全产品。截至1月7日,国寿、平安、太保、太平、泰康、人保寿和新华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760亿元。其中,高现价产品承保保费超过400亿元,占比约53%。在剔除高现价产品后,老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约360亿元。一位保险业人士称,高现价产品大卖,说明保险公司即便是在意识到2016年投资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依然把规模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5.png



保险机构蜂拥新三板,永诚等10家险企零交易

 近日,众信易诚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龙琨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挂牌新三板,至此,新三板中的保险机构已达12家。

 在这12家保险机构中,9家于2015年挂牌,其中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各1家,保险公估公司两家,其余均为保险代理公司,且涉及业务多与车险相关。

但这些挂牌机构未能在新三板上异军突起,12家保险机构中仅2014年末挂牌的盛世大联目前交易略为活跃,其余多数仍未有交易显示。在业内人士看来,挂牌新三板对一般保险机构意义实质并不大,但对于一些科技型、有成长性的保险机构而言例外,考虑到这类保险机构的融资需求,2016年挂牌新三板的保险机构仍不在少数。

6.png


香港地区美元保险成为高净值人群理财新宠

泰康人寿携手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5月,中国内地千万元高净值人群数量已达121万人,为历年之最;亿元高净值人群数量7.8万人。其中,90%的千万元高净值人群(即109万人)拥有商业寿险,平均每人年交保费3.7万元,年交保费规模达到400亿元,占全国人身险总额的4%。亿元高净值人群平均年交保费接近10万元。在拥有商业寿险的高净值人群中,90%的人拥有医疗保险,82%拥有养老保险,73%拥有意外保险。

香港地区保险目前最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有三方面:长期终身寿险、重大疾病险等保障型保险,同样保额的情况下,香港保费低30%左右;赔付范围覆盖更广,全世界受理理赔,适合有移民需求的家庭;可用美元计价,刷内地银联卡的人民币账户,购买大额理财投连险等,可以规避内地每人每年换汇最高5万美金的换汇限制。

实际上,内地的高净值人群、高收入者正在成为香港地区保险业的重要新增客户。2014年内地访客在香港购买近16万份保单,平均每张保单保费约为15万港元。根据香港保监处2015年12月发布的数据,内地访客在2015年前三季度新增保费总额约为211亿港元,占到香港个人业务新增总保费的21.7%。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客户到香港投保金额为44亿元港元,2014年达到244亿港元,而有业内人士推测刚刚过去的2015年保费超过300亿港元。相比5年前,这一数字增长了六倍。

近日,一则香港地区美元保险宣传材料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这份材料对比了在内地和香港两地购买保险的不同收益:在内地买某保险,30万元投入在80年后变成880万元,升值29倍;而在香港地区买某保险,5万美元(约为30万元人民币)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变成905万美元,升值18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