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保险科技应用的重要支撑

2018-07-26 11:20
作者:徐徐
来源:徐徐的道来

一、保险科技应用概况

从金融科技再具体到保险科技,保险公司都在考虑如何使用这些前沿技术,试图找到一个颠覆性手段,改变当前财产保险公司普遍靠低价和高费用竞争,陷入普遍亏损的状况。信息化时代的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诞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表现为计算能力、数据量、数据类别以及万物互联的大发展,具体技术手段分别为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建立在这三者基础上的新的“数据挖掘”方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使用云端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对大数据(包括来自物联网)施加机器学习等统计学算法,在部分重复性和可量化领域代替人脑,作出诸如评价、决策、预测、分类、推荐等类似人脑的“智力”活动,但比人脑处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这些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保险领域,称为保险科技。目前得到较高关注度和测试的一些具体技术应用主要包括:

(一)计算机视觉识别——依靠计算机,对图像和视频进行算法处理,识别图像内容并作出“判断”。例如,对CT扫描图片用人工智能来识别,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和健康状况,这对健康险核保,出险后病人的医疗诊治,以及日常客户的健康管理都很有辅助价值。车险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定损宝”,也是通过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对车的“损坏”图片自动分析,迅速定损和赔付。农险中通过遥感技术大面积测量被灾害损坏的农作物,迅速作出受损面积和受损程度的分析,实现农险的快速高效理赔。

(二)客户画像——这是计算机基于海量和高度多样化的多维度个人数据,对个人“特征”的概括描述,并与个人相应的风险特征关联,使客户画像(得分)成为风险定价的重要因子。目前具有这种能力的多为BATJ这样拥有巨额流量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可以将个人在各种网络场景中消费、支付、运动、出行、评论甚至操作计算机的“行为”等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向量化并计算其“特征”,即打分。如果相应的分数与相应的保险风险(如车的出险频率)相关联,客户画像就能作为重要的定价因子,从而使保险公司能够选择“好”风险,形成根本的竞争优势。

(三)穿戴设备——实际是物联网技术在人身上的应用。常见的包括智能手环、手表,远程医疗仪器(测试心率、血压、血糖等),甚至智能眼镜,智能耳机,智能跑鞋等。将人的穿戴物变为某种“传感器”,对人的运动状态、健康状况以及所处环境实现随时监测。穿戴设备以较为廉价的方式帮助人改善健康状况、运动行为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对降低保险风险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四)物联网技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联通。在保险中应用最普遍的两个方面,一是车联网保险,跟踪监测驾驶车、驾驶人和驾驶环境,通过数据分析影响车的出险率;二是智能家居的家财险,如对空调的手机远程控制、可远程控制的智能门锁、可wifi监测的电插座等,这些互联网化的电器和配件,可以完全处于24小时监控中,极大降低了家财险的出险频率。

(五)大数据技术——实质上是对所有信息化平台收集来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和算法模型建立等一系列大数据处理过程所涉及的软硬件体系。保险交易中无论是被保险人、被保险“物”,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活动、“物”的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产生大量数字、文本、图像甚至视频数据。然后通过各种机器学习或一般统计分析方法,将这些数据“特征化”为保险标的的风险水平,从而极大地支持对风险的个性化分类和定价,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措施。

(六)生物识别技术——目前主要是指纹、人脸等识别手段,在保险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被保险人的身份唯一性识别,可以极大降低保险欺诈和相应的出险率。

二、从精算角度看待保险科技应用

上述保险相关的科技,可以应用到对客户的管理、服务和销售活动中,也可以应用到对“风险”的评估、分析和控制中。本文重点讲的是后者,即从保险精算角度考虑,科技应用对于保险风险管理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在哪儿?

保险精算的核心是风险的价值评估,正确测算风险的“价值”是制定充足保费、准确选择风险从而为公司创造利润的根本手段。因此,保险科技的应用不外乎服务于风险测算、风险选择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最终服务于公司的根本目标——长期的利润。

保险风险的度量,可以用经典的损失公式:总损失=出险频率(frequency)*损失程度(severity),频率反映出险的概率,损失程度反映的是出险后的保险赔付金额(发下图)。

如果从损失公式来思考保险科技如何应用,如何为公司创造利润,会得到很有趣和很有启发性的结果,本文认为保险科技的应用应该服从如下两个基本目的。

(一)降低出险频率

出险频率即“风险”发生的概率,发生概率越低的“风险”,就是越优质的业务,因为更低的保费就可以满足同样的利润要求,而客户也更愿意购买。

保险科技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风险能够更准确、更快速地识别和测量,因此可以对风险进行控制,这必然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为保险公司创造利润。例如,车联网技术除了为产品定价提供依据,本身就是提高驾驶安全性的重要工具,最终导致更低的出险概率;运动手环或手机APP能促使被保险人通过多运动降低患病的机率等等。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从原理上并不能显著地降低出险后如车的损坏程度或对第三方的伤害程度,或者不是以此为目的。

从客户的角度看,客户也不希望风险发生。虽然客户能得到保险的补偿,但自己也要承担部分损失,出险后带来的时间成本、生理和情感伤害、法律和制度(如伤害到他人)的“惩罚”都会造成额外的附加成本。所以,保险科技不但降低了损失发生的概率,还通过少出险提高了客户的“体验”!变相提高了服务水平!

另外,出险频率降低带来的总赔付成本节约,应该能 “抵消”科技服务增加的成本,并产生科技应用的“净效应”,下面会继续谈到这一点。

(二)提高出险后的服务水平

出险后应用相关科技可以明显提高理赔的精准性、快捷性,并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例如,通过云服务迅速找到相关疾病的专家,线上完成预约、就诊和过程监督等一系列健康险理赔管理;各种“定损宝”通过人工智能对事故车图片的自动分析,迅速给出定损结果和修理方案,客户体验大为提升;搜索引擎的智能推荐帮助病患找到有益于其治疗的食谱并推荐线上购买渠道。这些手段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和对保险公司的认可度。

智能理赔(人工智能),云查勘、云定损等保险科技在理赔过程中也有反欺诈,压低赔付水分,并部分降低人工成本的作用,但从经验上来判断(实证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科技降低理赔成本的长期作用并不显著,更明显的效果是实现理赔的快捷,定损的准确客观,支付结算的便捷,着重于让出险后的客户享受科技化的服务。保险公司对客户的赔付本质是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科技服务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另一个途径。

因此,总的来说,为出险后的理赔服务投入的科技重点在于增加客户体验和服务,这些软硬件和科技人力的大量投入显著增加了理赔端的“净成本”。但相反的是,“降低理赔的成本”很可能降低客户体验,毕竟得到赔付是客户的“需求”。

保险科技的作用1和作用2可以表现为下图:

综上,衡量一项保险科技是否值得投入,需要评估是否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1、显著降低保险风险的出险频率;

2、明显提升理赔中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

3、1降低出险频率的成本节约大于1和2产生的科技投入成本。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意味着科技投入产生了正效应,为保险公司创造了利润。当然,严格来说,条件2通过提升客户的留存度也能为公司创造长期价值,上述正效益的度量方法实际是简化的公式。

三、保险科技发展思路总结

在总结之前,先作一个补充说明。本文是从经典的损失公式角度探讨保险科技应用的着力点,因此,本文并未提及科技在“保单维持”过程中增加客户体验和粘性的作用,这也是保险科技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本文中不再缀述。

最后,我们可以将上述经验分析作一个有趣的概括。即投入的科技手段一定要想方设法降低保险标的的出险频率,明显降低总赔付成本,同时显著改善客户体验(事故少了);对于出险后的理赔活动,保险科技重点是提升理赔服务和客户体验,增加客户对公司的认可度从而增加客户粘性。科技投入成本必须由出险频率的降低来抵消,否则科技投入没有经济意义。这一思路符合科技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即科技提高我们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让社会更加“安全”,事故更少发生,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服务)就能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