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保险:让信任再飞一会儿

2018-10-12 11:14
作者:小师妹
来源:金色财经

熊市漫漫,浮夸、荒诞、豪肆之风与币价一同一泻千里。

被二级市场牵引太久的注意力,终于回归本源。

与此同时,区块链+保险活跃度渐起,有人宣称,保险业将是区块链施展才干的下一块沃土。

保险巨头们纷纷开始拥抱区块链。美国保险巨头大都会人寿亚洲分部子公司LumenLab已成功试行一款区块链保险产品,为有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孕妇提供经济保障。

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科技公司金融壹账通推出壹账链,众安保险也打造了区块链溯源项目“步步鸡”,利用跟踪装置和面部识别技术跟踪中国各地数百家养鸡场中散养鸡,利用区块链账本记录数据。

但保险巨头们受既得利益束缚,带着枷锁跳舞,不免转身缓慢。

既得利益者愿意用技术改良,用以节省成本、提升效率,寄希望他们革自己的命,却面临阻碍重重。

新兴公司则壮志难酬,创新争奇、模式斗艳,却仍如大海行舟,前方浩茫一片。

能否保持航向,耐住寂寞,考验着每一个胸怀理想的区块链保险人。

让子弹飞一会儿

吴岩曾在平安集团工作多年,对保险行业的痛点颇有体会——保险行业产品普遍同质性较强,缺乏创新,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信任。

两年前,吴岩参与创建了一个互助保障平台,因为很难拿到金融牌照,信任成了软肋。

正是那时,吴岩无意间接触到区块链技术,发现区块链具有的天然信任优势与保险能够完美结合。

于是,他与合伙人成立了麦田区块链,专注用区块链技术服务各保险公司。

吴岩梳理了区块链目前能做的应用场景,其中农牧业保险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信息上链后不可篡改的特性,农牧业保险的唯一性问题将会被解决。但前提是,区块链需要配合生物识别技术使用。

比如用户保了一头牛,索赔时的牛是否是承保那头,就需要用到生物识别中的“牛”脸识别技术。

养老金冒领也是世界性难题,每年被冒领的养老金数量巨大。在过去,一个人卧床不起,由于调查成本太高,保险公司很难去核查真实性。因此,多数健康险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有段时间甚至全行业集体亏损。

但美国的养老金公司是赚钱的。

区别在于,国内判定一个人得了癌症后,不管他看不看病,保额100万会直接给到本人。美国则不同,保险公司会直接与诊疗医院协商好价格,将钱给到医院,类似于国内的车险。

国内重大疾病保险的作业流程是:客户投保要先核保,符合承保条件才能将他承保,出险之后,保险公司需派调查人员去调查,抽取县级以上医院在投保180天内是否患病的信息,以防免赔期内的骗保行为。

大量理赔人员勘验真实性,极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和效率。

病人却等不了这些时间,一旦真的发病,这些就都是救命钱。

区块链可以改变这一切。有了区块链,信任成本便不再存在,系统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赔付,检索完所有数据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如果获得国家支持,县级以上所有公立医院将所有病历上链,将会极大节省保险公司的成本。

但显然,国家层面的病历支持,目前还只是假设。

吴岩认为,从技术的逻辑去看,区块链一定能够颠覆传统保险行业,但目前的技术发展还远达不到颠覆程度。

一个养猫游戏就能把以太坊弄瘫痪,说明高频的交易很难达成。“这就相当于互联网90年代,大家上网还都用56k猫的时候,一些高级应用就非常难做。”吴岩说。

落地仍要等待区块链“4G时代”的到来,技术制约使得许多公司只是在做相关研究和探索,不过相比2016年,能够想象的东西更多了。

麦田区块链做过一款区块链钱包麦子钱包,用互助险的方式保障钱包安全,同时专注区块链保险技术研发和学术研究方面。

麦田区块链还组织大学生区块链保险大赛,签约选拔出的好项目,完成产权购买并开发产品,之后与保险公司联合运营。

吴岩的公司目前靠区块链技术服务生存,他真正要做的区块链保险平台,还需要政策、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条件具备。子弹已经出膛,可如今,也只能让它多飞一会儿。

利益重组,医疗保险新玩法

为什么会有过度医疗?过度医疗问题能否被解决?

问题背后依然是沉重的生命诘问。

谁也不会想到,区块链被抛出后,它会在此前死气沉沉的湖面上划出多少道抛物线,泛起多大的涟漪。

Life banker基金会负责人夏立创业多年,也曾浸淫医疗行业6年时间,希望用区块链+健康金融,重构目前的医疗保险模式。

产品缘起于曾经的保险模式中,医生、患者与其他方各自利益对立的现状。

以前,医生只能分到保险中的医疗服务成本费,相当于患者去找医生时,医生开多少药就能报多少。

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医生的收入全部来自于这样的保险成本,他们就会尽量将成本做得足够高,乱用药等过度医疗行为便产生了,有的医生甚至恨不得天天为患者做手术。

区块链的玩法则完全不同,它将不同的服务性公司连接到一起,产生一个共同目的——从赚取服务成本的费用到赚取整体收益。

那么医生的决策目标就变成了,要将生病的人数控制到最少。出保的人少了,医生才能分得更多币。

这样一来,医疗机构和用户的目标将会达成一致——为患者的健康而努力。

数据安全和信任也很关键,对于健康信息的严格保密,区块链有着天然优势。

Life banker的原始形态是互联网医疗项目医互保,是一款提供医疗服务保障的服务型保险。

购买产品后,赔付的不只是钱,而是用户生病后某三甲医院比如协和医院的医生诊疗和手术服务,并且赔付一定费用。

这相当于为用户开设了一条绿色通道。

这款保险的核心在于,医互保与各大医院合作,由医生们来发行保险。

其中又做了创新,医生能够以更紧密的形式参与保险,不只成为服务的提供方,而要成为服务和利益的拥有方,因此,医互保项目中,这些医生也拥有相应股权。

但夏立发现,项目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原有公司制的结构体制便无法支撑。由于医生集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竞争,新的医疗机构加入进来,将涉及新的利益分配问题。

除了医生集团,未来药厂、器械厂、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加入,会使得已有模式运营成本太高,效率又太低。为了让各方利益得到更好平衡,夏立想到了用区块链,life banker就这样诞生了。

每一个利益方都占有股份,在主链发币后,C端用户用币购买和消费医疗服务。医生获得收益后,主链上的币会根据他们的股权分配,获得直接利益分成。

这套医疗方案针对传统保险的痛点问题——用户买保险后难赔付,保险公司也担心被骗保,而重疾究竟赔与不赔、怎么赔,用户和保险公司说了都不算,应该由持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医生去认定:患了某种疾病,用不用手术,需要用3个支架还是5个支架,将运营主体换为医生后,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夏立不认为区块链技术会颠覆传统保险行业,他称之为“重构”。所谓重构,是从传统商业生态中提取某些部分,注入新的模式,使其不断生物进化的过程。

区块链保险重构的是医疗保险中整个利益分配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各方都有好处。

在夏立看来,一些头疼感冒的小病,到一般医院就能完全解决,但所有人都喜欢往头部医院冲,这导致真正需要三甲医院做手术的病人耽误治疗时间,也使得医生资源分配不均。

通过医疗服务保险化,将所有用户拉入同一个生态系统,生病之后,患者将被导向至最适合解决这一病症的医生手中。

另外,保险费用很低,几十元购买保险,价格普惠,能将服务扩大到更多医院和曾经无法够到诊疗费的患者。这样就把医疗服务保险单独切了出来,并降低了它的风险。

据夏立介绍,这些方案需要与保险公司的传统保险打包在一起,出了问题一部分赔钱,另一部分赔偿医疗服务。

举例来说,用户购买1万元保险,此前生病后会拿到赔付50万,现在赔付20万,附加协和医院某个大专家的诊疗服务以及他的全部手术费用,术后专门机构负责提供康复服务,加强了健康保障。

夏立认为,市面上的区块链保险行业基本解决的还是C端融资问题,但没有解决保险结构设计问题,没有提供新的医疗保险服务种类。

不过,引入多方对象,尤其要说服不同的医院主体加入进来,还需要较长时间。

Life banker成立刚半年,新模式听起来亮眼,但并非一时之功,依然任重道远。不过,此前夏立团队做了一年时间的互联网保险医互保项目,已经有了15万付费用户。

渠道为王到体验为王

云保链创始人何俊华2014年离开百度,进入互联网保险行业。他发现,虽然全球的保险覆盖率在稳步增长,公众保险意识也在显著提高,但用户体验却并不好。产品价格偏贵、条款较为复杂、理赔纠纷较多、效率较差。而且,传统保险依然以渠道销售为王。

2016年,何俊华接触到区块链,开始研究保险联盟链和区块链对保险风控的影响。这次研究让何俊华笃定,区块链将会对保险行业带来非常深刻的变化。

2017年底,新加坡基金会发起了云保链社区。由于社区理念与何俊华的团队理念是否相符,何俊华便成为了云保链社区的技术研发团队,支持社区底层基础的研发。

他分析称,传统保险产业链的核心是保险公司,因此整个产业链必然代表的更多是保险公司的立场,这也就是许多赔付问题出现的源头。

保险公司在维护庞大销售体系的同时,还要保持较高的利润,势必会将保险产品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价格。

云保链就反其道而行,希望站在投保人的角度去设计模型。

这样一个保险模型基于投保者社区,每个用户既可以是投保人,也可以是承保人,完成社区之间的互助。

针对传统行业中的理赔问题,区块链智能合约就能解决,将理赔过程代码化,完成一键理赔。

另外,过去的传统保险,无论投保人身处大都市还是小乡村,支付的价格完全一样,千人一面。但实际上,每个人的风险不同,区块链可以实现根据保险的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人的风险制定不同价格。

何俊华认为,区块链中涉及交易的场景是他的短期切入点,也由此推出了暴跌险、转账超时险、转账不丢币险等。长远来看,财产险和人寿险也会被逐渐纳入。

他同样持有区块链将会颠覆保险行业的看法,但这将会是一个从改进到颠覆的缓慢过程。

从渠道为王到体验为王,简化产品条款、理赔简单便捷,让保险从保险公司的立场转向投保者立场,是何俊华认为区块链具有的巨大优势。

正是看到了区块链+保险带来的巨大优势,敏锐如潮头弄浪者张健,危机濒临,以“FI”出招,推出“保险即挖矿”概念,试图吸引更多薅羊毛者,留存实际用户,却每况愈下声浪渐小。

一名不愿具名的保险从业者称,一些交易所推出的“保险即挖矿”只是一个噱头,条款上并无太多保险相关细则,投资者需要谨慎以对。

蹭热度者有之,真正做事者也有不少。区块链保险项目模式各异,均有亮眼之处,但落地者依然寥寥。

信息上链不是难题,难点在于,如何保证信息不是孤立零散,让上链信息为优化保险流程和模式服务。事实上,更多区块链保险项目仍在探索期内,技术正在攻克、模式正在搭建,承载未来高频交易、解决传统保险痛点的新模式,并非一朝一夕一厢情愿的事。

受制于技术及既得利益方,可以说,区块链保险产品飞入千家万户目前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但积跬步,才能至千里。熊市中踏实做事者,依然朝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