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布局新保险市场?中国会不会出现像恒康保险一样革自己命的保险公司?

2018-10-15 17:49
作者:杜鸿远
来源:保险文化

传统保险末路了吗?没有!但新兴的保险业态、产品确实在保险科技的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9月中,作为美国传统寿险公司巨头的恒康保险,就作出不再承保传统寿险的决定。连传统保险巨头尚且已经意识到传统保险的发展风险,激流勇退,可见保险行业确实到了一个时代转折点。


消息称,恒康保险的传统的人寿保单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Vitality Group联合提供的名为Vitality的“活力健康保险计划”。理念是,客户和保险公司都能从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受益。


“科技颠覆保险”常被认为是危言耸听,恒康保险的决定终于营造出了一些紧张感。


新保险与传统保险,边界在哪?


就寿险产品进化而言,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段子——《普通人如何理解:消费险、两全险、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说的就是寿险产品的发展史。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保险而言,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而从发展角度来说,每个新产品形态的出现相对既有产品而言,都是新保险与传统保险的区别,这就是边界。


而在当下而言,新保险与传统保险的边界更多的是基于保险科技的推动。而新保险与保险保险的边界体现的层面很多,包括理论、产品形态、销售渠道、运行方式、客情关系等等。而最集中的体现无疑是保险产品形态。


就理论更新而言,其中核心有两点,一是无论新兴或是传统,既然都是保险,就得具有保险的本质特征;二是既然有新兴与传统之分,就必然出现了新的内涵或特征。


近来也有两位业内大咖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一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原中国保监会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华林,提出保险的本质是互助,保险的功能是“造血”,其不但具有保障属性,还具有金融属性,不但具有财务属性,还具有服务属性,忽视任何一种属性,都会导致理论或行动上的偏差。


另一是原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和发表的《保险理论重构的几点思考》以及更早之前发表的“新时期,新理论与新实践”主题演讲。他更多地则是赋予保险本质以新的内涵,并对未来的保险形态进行预测,提出未来的保险需要从等量管理进化到“减量管理”,即通过对于风险的集合,以及专门和专业的管理,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王和还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保险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业态,特别是基于各类场景的业务形态出现,如退货运费保险、航班延误保险等,无论是定价、承保和理赔,还是单证、信息和风险管理等,均有别于传统业态,更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监管理论,同时,传统的监管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保险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保险监管理论与实践均面临与时俱进的挑战。


所以本文所谓的新保险市场,更多的是围绕着新产品展开。


新产品与传统产品,边界在哪?


基于王和提出的“退货运费保险、航班延误保险等,无论是定价、承保和理赔,还是单证、信息和风险管理等,均有别于传统业态”的角度来说,新保险产品与传统保险产品的边界自然是在这些方面二者所呈现的区别。


在定价模式上,传统保险产品更多采用静态精算方式,结果是一个产品一个价,再复杂些也只是分别对投保标的进行等级划分,实现阶梯定价。而新兴定价模式则可能采用动态精算方式,结果是可以实现千人千价,以及动态保额与动态保费,即实现动态定价。用王和的话来说,就是传统保险更多的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前定价模式,而新保险将可能实现后定价、混合定价甚至自定价。


在这个过程中,承保方式也将由目前的资金池模式转化为点对点对冲。


在运行模式上,传统保险产品更多是被动服务,无论是承保或是理赔,往往都依赖于物料和人力推动。而新兴保险产品的运行将更加智能自动化,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的智能合约实现自动理赔,以及基于UBI实现刘强东提出的“你撞车的瞬间我就知道哪个零件坏了,并且已经准备好更换零件。


在这个过程中,保险模式创新将由点到链,再到场景,最后到生态圈。


在风险管理上,如前所述,传统保险更多的是等量管理,以三差为利润来源,以事故补偿为价值生产点。而新保险将实现减量管理,以风险减量溢价为利润来源,以事前风险管理为价值生产点,通过风险管理从总量上降低社会风险的暴露及其成本,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保险运行将更加开放外向,与客户实现更强的互动性。


因此,就新兴保险而言,狭义来说,可能需要具备这些基本特征:定价动态化、承保对冲化、风险管理干预化、客户服务互动化、运行在线自动化。


都有哪些新保险产品涌现?


那么就目前国内外保险市场而言,又有哪些保险公司研发布局了新兴保险产品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从保险科技的角度切入应该会更加便捷,因为要实现新兴产品研发,几乎离开不保险科技的助力。但目前更多的保险科技还处于赋能阶段,因此我们的落脚点还得放在产品层面。比如前文提及的恒康保险的新保险计划,其实就是基于可穿戴设备,实现跟踪健身和健康数据,进而实现风险管理和互动性。


基于保险科技赋能角度,传统保险目前更多的还在于通过科技赋能来提高效率。新保险毕竟属于新事物,全球新保险产品数量实际上并不多,而且很多产品相对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监管环境,也确实给保险创新带来一定的阻力。


定价方式上有动态保额产品。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动态保额产品,包括有中荷人寿的“顾家保”,新华人寿的“健康福星增额”、复星联合健康与慧择定制的“达尔文1号”、信泰人寿的“千万传承终身寿险C款”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产品虽然看似都实现了动态定价,但实际上还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前定价模式,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动态定价,而且也并没有体现新保险的风险管理和互动性特征。而具有风险管理和互动性特征的保险计划或许只有平安人寿的平安福RUN计划了,但这款产品也并非基于动态定价。另外类似的则还有微保红包玩法里的通过健康管理而领取保额的活动,但保额极为有限,只能算是营销手段。


再比如在线运行的互联网保险产品。目前在中国互联网保险产品也开始涌现,但真正实现在线运行的则并不多,其中包括有众安在线的退运险、碎屏险,小米与易安的航延险等。其它一些产品虽然也在互联网渠道销售,基于场景化,但并非真正的在线化运行产品。


还比如一些基于生态链的直赔保险产品。美国的OSCAR HEALTH就是基于医疗健康产业链而提供保险服务,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的一站式服务。国内则有“安心直赔君联安保障计划”,以及基于直赔系统实现数据对接的相关医疗险和车险等,比如中华保险和易雍健康打造的 “易雍支付”直赔模式以及泰康在线车险、太保安联的“U享赔”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这些产品虽然实现在线化运行,但基本上是依赖于在线管理系统,是保险科技赋能的结果,保险产品依旧属于传统产品。在线自动化运行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行业发展趋势,也是新兴保险产品呈现最充分的特征。


另外还有基于互动分享机制而形成的保险红包产品。当前,基于大流量平台的微信和支付宝都有相关产品上线。这些产品依旧是传统保险产品,所以它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不能算是产品创新。


综合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而言,新保险确实还处于发端状态,在售新保险产品也仅有几款互联网保险产品。目前比较明确的下一款新保险产品可能就是UBI车险,但发展情势也并不乐观。在产品备案上,目前只有4款,而且还并没有正式上市。


当前,在保险产品创新上剑走偏锋开发新保险产品的的保险公司少之又少,同质化的传统保险以及科技赋能依旧是主流发展模式。即使是身具互联网基因的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其产品线也以传统保险产品为主。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会不会出现一家像恒康保险这样革自己命的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