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监局张云正:首张网络分销保险牌照年内面世

2018-12-12 12:10
作者:朱丽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自去年9月推出以来,目前快速通道计划收到了数家公司的申请,我们不仅从技术层面来考察这些申请机构是否符合发牌条件,而且希望借此机会以金融科技来推动香港保险业长远的发展。”11月27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下称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他透露,香港保监局将在今年年底前颁发首张网络分销保险公司牌照,并于明年上半年再发一至两张牌照。这项名为“快速通道”的实验计划是保监局2017年9月底推出的两项先导计划之一,为申请机构提供一条专队,加快处理采用全数码分销渠道经营的新保险公司的授权申请。

据悉,快速通道申请者必须拥有一套创新和稳健的商业模式,通过数码分销,在产品开发、分销、客户服务和成本效益方面,为香港的消费者带来益处。

香港金融发展局去年发表题为《香港金融科技的未来》报告,对不同地区的金融科技发展概况进行剖析。报告指出,保险科技(InsurTech)是香港推动金融科技五大发展重点领域之一。

“现有很多保险公司已经将科技应用在销售渠道、理赔等不同方面,而快速通道则主要针对初创公司,让他们得以在数码渠道销售产品,而非面向现有的持牌人。因为申请传统保险牌照的审批过程比较复杂,耗时较长。”他坦言。

两类机构申请“快速通道”

张云正透露,目前主要有两类机构提出申请“快速通道”,“一类为年轻的创业家与现有的保险公司合作,两者大都组成合资公司,传统保险公司并非主要控股方,而以持股形式提供支援。这类申请人目前占多数;另一类为独立的科技公司,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来测试其技术确实能有效改善保险业现有的流程和服务,最终提供技术输出。”

同时,他坦言,这些申请者目前计划推出的产品并非传统的保险产品,而是因应科技发展改变消费模式带来的风险而设计的产品,“比如资料外泄,网购产品与描述不一致等,或者开发一些理赔、投诉处理等软件,将改变传统保险产品流程。”

以香港寿险市场为例,保险的渗透率高,而保障程度却不足,“目前市场上很多保险产品的储蓄及投资成分较高,销售渠道以中介代理人为主。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风险,而非投资增值,因此对于这些申请机构有一定的产品导向,比如他们销售的主要为结构简单、保障型强的产品,回归保险的基本。”他坦言。

张云正表示:”这类以网络渠道为主的公司主要针对年轻的客户群体,而这些客户较多面对一些低频高影响的风险,因此这些客户购买的保险杠杆(保费与保额之比)最高,保费最低。而在香港现有以中介代理为主的销售模式下,这类产品并非传统保险公司主力推售的产品。”

对于传统的保险公司而言,与新兴科技公司结盟可谓一举两得,“吸引潜在的年轻客户有助于帮助保险公司分散风险,因为这类客户发生事故的比率相对较低,而且有助于帮助其拓展新的客户群。”

他透露,目前亦有一些内地公司参与快速通道牌照申请,但由于该计划对可销售的产品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一些内地保险公司则倾向于选择与香港现有的保险公司合作。11月底,云锋金融宣布收购美国万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交易金额达到131亿港元。云锋金融此次收购意在融合现有的金融科技服务与传统的保险业务,利用万通亚洲金融科技能力,开发涵盖信息技术、在线和线下平台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完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内地资本赴港投资保险公司已成潮流。2017年1月,高瓴资本、腾讯控股入股香港保险业英华杰(香港)。2016年,泰禾和九鼎先后收购了大新和富通保险。还有更早期的复星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共同在香港发起鼎睿再保险。

此外,他透露,这与保监局成立以来的角色转变有关,“以往的保监处(编辑注:后于2017年6月新成立香港保监局)主要担当一个审慎监管的角色,并无市场促进的角色。根据新的保险条例,保监局在维持审慎监管、市场稳定之外,法定职责还包括向保单持有人、潜在保单持有人提供信息进行风险教育,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香港保险业的竞争力。”

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金融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据悉,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正与内地商讨,希望批准香港的保险公司在大湾区设立寿险售后服务中心,提供理赔及其他售后服务。

张云正坦言,设立服务中心既不涉及市场对接,亦不涉及销售行为,而是将现有服务转移提供地点,牵涉的改变不大而且两地互惠,“大湾区计划将会吸引更多的香港人在大湾区居住、工作,因此如果香港保单持有人可以轻松在大湾区获得售后服务或者理赔,将会提供更多的诱因;同时,内地客户占今年上半年新造保单的27%,将体检、理赔服务转移至大湾区,有助于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并增加就业。”

近年香港保险市场发展蓬勃,投保额度不断上升,内地旅客已成为香港保险市场最重要的增长动力。他透露,经过前两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大部分内地游客在香港购买的保单均为健康人寿保险产品。

由于香港保险业竞争力较强,已经成为香港服务出口的重要一环,去年香港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造保单涉及的保费达508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约三成。

据保监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达到223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6.6%。其中,约95%是医疗或保障类型的保险产品,例如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及年金等。相比之下,十年前,2008年全年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仅为32亿港元。

数据显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粤港澳三地保险保费收入据统计约116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额的四分之一。

对于外界关注的“保险通”,即允许香港保险公司在内地销售保单,方便内地居民可以直接在内地购买并进行理赔,张云正坦言,由于涉及两地监管协调较为复杂,因此牵涉一系列问题包括是否允许香港或者内地保险代理去销售香港保单?如何监管这些保险代理?如果出现纠纷,在何地法院进行裁决?

“类似于股票通、债券通,未来保险通将采用资金封闭通道,监管机构可以清晰地监控每月保费、理赔资金以及保单分红资金的流向,而且一些保单分红的资金可以汇回内地,确保这类资金不会停留在香港,”他坦言。

“一带一路”保险枢纽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走出去”,为香港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张云正坦言,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划,香港在“一带一路”的定位十分清晰,从保险行业来看,香港是保险枢纽以及风险管理中心。

“我们希望两地关于偿付系统互认后,能在再保险之外的其他险种实现突破,比如输油管道的恐怖袭击风险、发电厂主要组件的延误风险等。‘一带一路’项目多,年限较长,风险大,通常涉及多边合作,香港保险业历史发展悠久,可以帮助内地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分担。”他表示。

同时,他透露,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内地政府鼓励内地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重工业国企,来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成立专属自保公司,“目前香港已经有三家内地国企在香港成立了这类公司,分别为中海油、中石化、中广核,此外上海电气正在计划中。”

专属自保公司是由母公司所成立,专门负责承保母公司、集团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保险业务的保险人。成立这类公司可以有效地为母公司进行风险管理。

为了吸引内地企业来香港设立专属自保公司,今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修改了《税务条例》,将专属自保保险公司业务的税务减半优惠扩大至包括在岸及离岸风险的业务,争取更多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专属自保保险公司。此外,香港保监局联同中国保险业协会成立专属自保保险的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研究具体的成立事宜),协助提升香港业界在专属自保保险范畴上发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