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赋能B端成为“热门赛道”

2019-06-10 18:50
作者:钱林浩
来源:金融时报

经历过风口初起时的众声喧哗,眼下保险科技正在逐渐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但是,在看似逐渐归于平静的表面下,保险科技行业也悄悄发生着变革。

融资情况显现变化

不妨先从保险科技行业在2018年的融资情况中窥探一二。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保险科技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42起,其中12家保险科技企业的融资金额过亿元。而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保险科技行业投融资报告》,2017年,保险科技行业仅有8起单次超过1亿元的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同之前相比,如今资本更为青睐集中资源投资一些优势较为突出的保险科技项目。经过前期“洗牌”的保险科技行业正在迈向更高的成熟度。

通过观察过去一年保险科技行业的融资情况,还能够得到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12家融资额超过亿元的保险科技企业中,大多数保险科技企业的主打方向都指向2B业务。

保险科技企业凯泰铭在过去的一年内获得了两轮过亿元的投资。公开资料显示,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保险科技企业专注于保险理赔风险管理,基于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场景提供风控服务,为客户管控理赔案件风险、降低理赔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据凯泰铭透露,其在2016年度至2017年度为合作伙伴节约了数亿元不合理赔款。同凯泰铭一样聚焦于车险领域的另一家保险科技企业评驾科技,在去年2月完成由汉富控股领投的近亿元的A2轮融资。这是一家通过用户行为大数据来为汽车和保险行业客户提供创新保险产品定制、保险定价与风控咨询等服务的保险科技企业。评驾科技董事长兼CEO李献坤此前曾表示,未来将会开放4100多万车辆行为数据,供保险公司查询用户风险系数等信息。

以上仅仅是其中的两个案例,但是就融资情况不难看出,在保险科技领域,此前领跑的2C项目正在逐渐让位于2B项目,后者成为保险科技行业新的热门赛道。

有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在保险科技初步崛起之时,彼时出现的保险科技公司多以营销作为自身的主营业务,例如一些在销售渠道上有所创新的创业企业以及更为常见的互联网第三方销售、比价平台。而在此之后,随着保险科技赋能保险行业的层次不断加深,保险科技企业的重点也逐渐从营销层面转移到产品和服务层面,保险科技企业不仅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帮助保险公司开发设计创新型保障方案,也为保险公司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贡献了重要力量。

2B业务逐渐崛起

其实,在2B业务上发力的并非只有保险科技企业,持有牌照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也紧盯这一趋势。众安保险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众安保险共实现科技输出收入1.124亿元,同比增长176.2%,签约客户超过300家。众安保险的保险科技输出甚至远达海外。据了解,2018年,众安保险与一家日本财险公司签订了协议,帮助其实现数字化转型。而在2019年,众安保险又与一家东南亚O2O平台达成合作,探索互联网保险分销业务以及为用户量身定制保险产品。

事实上,2B业务崛起的原因并不难以理解。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中国互联网C端用户已逐步饱和,市场格局稳定,消费级互联网市场已进入聚焦客户黏性的存量时代。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像支付宝、微保等拥有巨大流量入口者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通常采用的“烧钱”补贴用户以争夺流量资源的模式也难以移植到保险领域。究其原因,在居民保险意识才刚刚开始觉醒的阶段,保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非刚需,对更多的人来说保险只是一个低频、弱需求的金融产品。近年来,始终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尝试将其手中的流量导向平台上的金融产品,但效果难言理想,对于在流量端处于巨大劣势的保险科技企业来说则更显困难。

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级互联网市场正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通过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释放出积极效应,保险行业同样如此。因此,通过在市场定位、服务模式、定价策略等方面的调整与适应,保险科技企业也将更多地向服务性、辅助性的技术服务角色转变。

一家保险科技企业负责人此前也曾表示,经过用户调查和实践经验分析发现,相对于2C来讲,2B更容易切入市场,也更容易进一步获取用户需求。在该负责人看来,一方面,2B业务较2C业务的用户更为单一,有着巨大的优势,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利用2C业务短期内获得大流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2B业务的达成,则意味着通过一次合作,即可在短期内达成数百甚至数千的订单数;另一方面,2B的合作也能在与用户的不断接触中,收集用户的需求,再反馈到保险设计,从而不断优化自身产品设计,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