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念响险企“紧箍咒”

2016-02-28 14:16
作者:
来源:

  最近险资的“大手笔”投资被不断推上头条,使得近一年来发展的都相对稳健的保险业显得十分热闹。

  万科、金融街(000402,股吧)等地产和商业连锁龙头上市公司,被来自保险界二线品牌的前海人寿、安邦保险、生命人寿举牌,万科更是与前海人寿所属的宝能系上演了股权争夺战。同时,安邦保险又在一周内举牌七家公司。其他保险企业也是不甘示弱,四季度以来,生命人寿多次举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阳光保险举牌京投银泰(600683,股吧)、中青旅(600138,股吧)、承德露露(000848,股吧)。一场场险资“逼宫大戏”不断上演。

  高调的险资引起了保监会的注意。就在险资大举进军资本市场后,保监会也开始接连“出招”,给市场打了针“清醒剂”。

  12月11日,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审慎性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险企开展压力测试。

  就在保监会发文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压力测试仅4天后,12月15日,保监会又再次推出新规,印发了《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及《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第3号)(以下简称《应用指引》),有效防范股票投资领域的资产配置风险、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风险等问题。

  12月23日,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意在规范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票的信息披露行为,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同时防范投资风险。

  究竟保监会监管政策的轮番上阵剑指何方,如此大规模进军资本市场的险资又意欲何为?在监管层的政策监管下,险资的投资策略还将如何进行?

  险资的“大手笔”

  近期,在金融领域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屡次荣登热榜的安邦保险与前海人寿。

  从去年年底开始,安邦保险在A股市场就表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多的时间,安邦保险已经在超过十家公司完成了建仓举牌,其中,在其巨资投入之下,安邦已经一举成为民生银行(600016,股吧)的大股东。

  12月8日,在安邦保险宣布首次举牌金风科技(002202,股吧)后,当日晚间又宣布举牌万科和同仁堂(600085,股吧)。而在安邦举牌国内万科后,关于万科近期的控股权之争又生波澜。

  在万科公告显示,安邦保险旗下安邦人寿、安邦财险、和谐健康险和安邦养老四家子公司合计持有万科A股5.525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达到举牌线。而同仁堂公告也显示,截至12月8日,安邦保险旗下这四家子公司合计持有同仁堂6,857.36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

  记者通过梳理资料了解到,进入12月后,安邦明显加大了这两家公司股票的收购力度,在12月初的六个交易日内,安邦就合计增持约4.38亿股万科A股,增持价格为每股15.01元至19.75元,初步估计投入资金规模约70亿元。

  而对于这两家公司的收购原因,安邦方面表示,出于对这两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未来12个月将根据证券市场情况并结合这两公司发展及其股价情况,决定是否增持公司股份及具体增持比例。

  而安邦保险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也不仅靠收购这两家大公司,安邦更是屡次出手购买多家上市公司的大宗股权。

  金融街最新的公告称,12月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和谐健康保险和安邦人寿保险分别增持1372.44万股和5036.60万股,合计增持6409.0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0000003%。值得注意的是,安邦保险持股比例已接近金融街的大股东——金融街投资集团,而截至三季度末金融街投资集团的持股比例为27.52%。

  欧亚集团(600697,股吧)也表示,12月安邦保险集团合计增持366.6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00036%,这也是首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5%。

  同时,大商股份(600694,股吧)也表示,12月安邦保险集团旗下安邦养老保险和安邦人寿保险增持股份682.07万股和511.07万股,合计增持1193.1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0002%。

  而险资大军中的另一位前海人寿也在投资领域表现不凡,深圳宝能系成员--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和前海人寿12月7日宣布,其在万科的合计持股达到20.008%,超过20年来始终位居万科第一大股东地位的华润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但是,万科对这一突然闯入的“野蛮人”表示质疑,一场股权争夺战也悄然打响。

  而前海人寿在投资领域也是“大手笔”不断,最近半年以来,被举牌的公司除了最近火热的万科A之外,前海人寿累计举牌高达18次,涉及金额高达394.98亿元。

  “大手笔”背后的逻辑

  实际上,有着破竹之势的险资大军突然席卷起资本市场的投资浪潮也绝非一时兴起。

  有业内人士指出,险资的“大手笔”进军也有其一定的规律和逻辑,从被险资举牌的这些上市公司特征来看,一是低估值或拥有较大资产重估价值,如万科A等;二是拥有高现金流;三是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

  而举牌背后的目的是否想达到控制的意图,这也成为了评判险资是否为“野蛮人”的重要标准。“从之前的保险公司举牌来看,很少会发生险资通过举牌控制上市公司的先例,此前前海人寿及其联系方在中炬高新(600872,股吧)、韶能股份(000601,股吧)非公开发行后将成为其控股股东,也是通过举牌+定增双重方式达成。”泰康人寿某高管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该高管表示,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财务投资,二是战略协同。“保险公司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和需求去控制一些与保险主业完全无关的上市公司。”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险资密集举牌的目的主要是想做长期战略投资者,这与寿险公司的资金特征是有关系的,与寿险合同相匹配的资金往往是长期资金,所以险企通过举牌征求长期控股,以进行战略性投资。

  而通过观察险资对于一些上市公司在举牌之后再减持的举动,也无疑印证了财务投资成为其频繁举牌的重要原因。

  以安邦保险在万科A上的投资为例,早在去年三季度,安邦保险即通过“安邦人寿保险公司-稳健型投资组合”产品,持有万科2.35亿股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为2.13%,位列第四大股东。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安邦已然退出了万科前十大股东行列。这一“转身”股价涨幅竟已超四成。

  同时,频繁举牌的背后与这些险企的业务逻辑也不无关系。

  例如,前海人寿自2012年成立后,在一年时间内即扭亏为盈,保费进入市场前列。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前海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36.45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达481.50亿元。公司虽保费规模在业内领先,但主营的高资本消耗险种,也会迅速拉低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迫使保险公司不断“加码”资本金,由此也使得前海人寿不断活跃在资本市场。

  “安邦、前海这些公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做法,这类公司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财型产品占比较高,规模增速很快。”上述高管表示。

  在他看来,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型险企,业务模式是负债驱动型的,即先设计了负债端的保险产品,再去找资产。所以这类保险公司走的是以“销售为王”的发展路线。而像安邦保险、前海人寿这样的公司,虽然也有销售队伍,但是人数和传统险企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他们走的是资产驱动负债路线,负债端是为资产策略来服务的。

  “因此,这样的险企,他们会对他们看好的投资目标及时下手。”上述高管称。

  而负债端规模的不断上涨也对这些险企资产配置形成巨大压力,根据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627.07亿元,同比增长21.17%,而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6563.6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90.86%。

  保监会的“紧箍咒”

  尽管险企在二级市场的大幅扩张有着自身的目的和逻辑,但从市场来看,却依然容易带来诸多风险。

  而在现行“偿二代”体系下,保险公司的权益类投资对资本的占用,将比“偿一代”提高数倍,这也将有力约束保险公司对股票市场的投资。

  华融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赵莎莎称,“偿二代”的特色是风险约束,也就是说,险资投资的风险越大,对资本计提占比就越大。也就是说,未来如果险企进行高风险投资,而使得偿付能力无法达到标准,带来的后果将是无法开展业务。因此,未来险资在举牌的同时,对资本金问题也需要进行更多的考量。

  此时,保监会也陆续出台监管政策,或将对一掷千金的举牌行为念响“紧箍咒”。

  12月15日,保监会印发了《指引》与《应用指引》,有效防范股票投资领域的资产配置风险、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风险等问题,而这距离保监会发文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压力测试还不满一周的时间。

  据悉,《指引》采取总指引与配套应用指引共同组成“1 +N”的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指引体系。在首次发布的《应用指引》中,分别对银行存款、固定收益、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等投资的关键环节制定了内控标准和流程。在此基础上,保监会还要求保险机构聘请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开展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实际上,部分保险公司一直青睐高现价产品,低利率导致保险公司负债成本上升,同时资产荒越来越严重而导致的保险资金错配,这或许也都是造成近期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大手笔”操作的原因。

  有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说开展压力测试是针对险企近期频频举牌尤其是个别比较“冒进”的险企敲响警钟的话,那么,《指引》则是对即将正式实施的“偿二代”风险防范提出更高要求而出台的配套措施。当然,在低利率周期环境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有所提高,需要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监管。

  而对于在“紧箍咒”下频繁举牌还会否持续,徐晓华表示,单一从某家保险公司的举牌情况来看很难讲持续性,但众多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群体不排除会有一定持续性。“因为对于一些险企来说,发现有能力的公司并在政策框架之内选择举牌还是很正常的举动。”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