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障矩阵到服务生态,看中国人寿的西北普惠实践
为什么需要普惠保险?
答案或许就藏在甘肃省白银市王女士一家的经历里。
2022年底,王女士因感染新冠引发重症肺炎,此后历经了7个月重症监护,后续治疗辗转甘肃、北京两地,整个救治征程长达两年,总费用超百万元,巨额开销差点压垮了一家人。
关键时刻,王女士参保的大病保险发挥了作用——基本医保报销后,大病保险接力报销,让整体报销比例从6.6%跃升至63.14%。“如果没有大病保险,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根本撑不住。”这是王女士发自内心的感慨。
王女士的亲身经历,折射出了普惠保险的价值。普惠保险,就是将更广泛的人群纳入保险的覆盖面,提升保险的可及性,将风险保障送到最需要的人身边。作为金融央企“国家队”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股票代码:601628.SH,2628.HK),也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在甘肃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土地上,引领着、推动着普惠保险的发展。
广泛覆盖,让保障“买得到”“买得全”
让人民群众获取可负担的有效保障,是普惠保险的重要使命。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人寿发挥主业专长,在甘肃省助力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多层次保障体系,不断拓宽民生保障范围。
在筑牢大病保障防线的同时,中国人寿持续拓展保障半径,将温暖触角延伸至“一老一小”等民生重点领域。
响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公司大力推广“夕阳红”“夕阳保”“银龄安康”“关爱老人”“银龄无忧”等老年人专属保险产品,覆盖全省102.97万银发群体,累计赔付金额1158.56万元。
面对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保障缺口,公司以多元化的产品供给,织就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网络:为近50万妇女儿童提供专项健康保障;为5千余名残疾人提供意外风险防护;通过“扶贫保”“乡村振兴保”等产品组合为536.3万农村人口构建防返贫保险屏障;累计为建筑工人群体支付逾亿元理赔金;在校园安全领域赔付超8500万元……
科技赋能,让服务“便于民”“惠于民”
普惠保险的生命力,在于服务的精准触达与高效响应。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国人寿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服务生态。中国人寿寿险APP集成多项功能,并推出“尊老模式”使用界面,致力提供更精准的温暖服务;空中客服让客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视频办理多种业务。
当数字驱动的便捷服务持续释放效能,深入县区的服务革新更让普惠保险在陇原大地扎根更深、惠及更广:全省72家网点完成无障碍改造,配备轮椅通道、银发专窗、便民百宝箱等设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双语服务,组建专业团队深入86个县区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保险进万家”等活动,将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为户外劳动者打造“爱心驿站”公益空间,服务新市民群体超2.7万人次……
从惠及“一老一小”、覆盖弱势群体的多元保障,到融合线上线下、深入城镇乡野的便捷服务,中国人寿扎根西北的普惠实践,只为舒展更多“王女士”因医药费皱起的眉头,让普惠保险从政策文本里的词汇,变成每个普通家庭触手可及的安心。
未来,中国人寿将继续以报国为民的头雁担当,把保障的根系扎进民生的土壤。在深化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征程中,以实干笃行书写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