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公司的健康险发展方向

2019-05-07 18:01
作者:非车产品观察
来源:非车产品观察

截至2018年底,国内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5448亿元,同比增长24.1%,在各保险业务大类中增速最高,直接拉动人身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的业务增长;2019年1季度,健康险同比增长39.1%,增速进一步放大,健康险业务规模正在向财产险看齐。

尽管这其中有健康险政保类增量业务集中在年初起保的季节性因素,但健康险的江湖地位正在逐步凸显。

分险类保费收入(亿元)

在2019年1季度的财产公司保险收入中,健康险已然成为继车险之后的第二大险类。

2019Q1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亿元)

尽管财险公司只能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但百万医疗的产品创新遇上互联网渠道的加速爆发,让财险公司在医疗险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健康险已迎来属于它的时代, 健康险经营现状与财险公司在健康险业务上的发展方向值得研究。

健康保险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障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事故受到伤害所造成的直接费用支出或间接损失。

健康保险包括:以疾病发生为给付条件的疾病保险;以约定医疗费用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医疗保险; 以意外、疾病致失能/失智看护为给付条件的护理保险,以及以意外、疾病致失能收入损失为给付条件的失能保险。

2018年商业健康险保费结构

01

疾病保险

目前,疾病保险仍然是整个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中的绝对主力。 

2018年疾病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553亿元,在健康险业务中占比达到65.2%。疾病保险又以重大疾病保险为主(重疾在疾病险保费中占比高达89.42%),且重疾增速达到41.4%。

面对期限不同的重疾险产品,客户更倾向于购买定期、终身产品。主要是因为一年期重疾采用的是自然费率,年纪越大,保费越贵,而且没有保证续保;而长期产品采用均衡费率,保费定价中考虑到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对保费的抵充。长期产品更具稳定性和经济性。

重疾险的保障对象为约定病种;赔付方式为确诊一次性给付;赔付金额为约定保额;赔款用途不限;对服务需求不大;只要确诊疾病、达到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实施了某种手术达到理赔标准即获赔付。

当前市场热卖的主流重疾险产品,如“百年康惠保旗舰版”、“复星达尔文1号”等高性价比消费型重疾险;“平安福2019”、“太平福禄康瑞2018”等兼保身故的终身型重疾险;以及“弘康哆啦A保”、“复星备哆分1号”等多次赔付重疾险,都是寿险公司出品。

财险公司只能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在重疾险领域并不具备优势。

02

医疗保险

在2018年商业健康险中,医疗险保费占比为33.9%,同比增速为30.6%,落后于重疾险。医疗险业务规模不及疾病险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设计有关。

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的,以医疗救助托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社会互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内医疗保障体系

社会医疗救助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网底。2018年,中央财政下达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达到235亿元;

基本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国家医保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11万亿元,总支出1.76万亿元;

社会互助是有一定量的具有共同要求和面临同样风险的群体以预交风险损失补偿分摊金为加入条件,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保障形式。水滴互助的会员数量已经超过7800万;

商业医疗保险是基本医保的有力补充。2018年,保险行业健康险赔付支出1744.34亿元,只相当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的1/10。

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医疗费用的不稳定性对保险公司长期医疗险定价带来挑战,保险公司更倾向于提供短期医疗保险产品。

现在市面上的商业医疗险大多是1年期产品,这种类型的保险保障灵活,保费较低,适合经济预算不充足的人群投保。

医疗险保障对象不限病种;赔付方式为医疗费用实报实销,以保额为限;赔款用以弥补医疗支出;对服务需求大。

近三年火爆市场的百万医疗产品普遍具有高保额、高附加值服务、免赔额设计等特征。

03

护理保险

随着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护理险保费收入快速坠落。2018年,护理险同比负增长近92%,仅实现保费收入39.2亿元,其中大部分由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贡献。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于2016年6月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取承德、长春、齐齐哈尔、上海、南通、苏州、宁波、安庆、上饶、青岛、荆门、广州、重庆、成都、石河子等作为15个试点城市,并将山东省、吉林省作为国家试点重点联系省份。

截至2018年底,15个试点城市已全部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有关试点政策文件,并落实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试点区域累计参保人数已超过5700万人,实际待遇享受约18万人,共计发生长期护理费用超过7亿元,其中长护基金总体报销水平达到70%以上,在有效减轻失能/失智人员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带动了试点地区相关产业投资超过70亿元,直接拉动就业4万多人次,有力促进了护理服务业市场的发展。

中国人寿、人保健康、平安养老、泰康人寿、太平洋寿险、太平养老、太平人寿等人身险公司以及人保、大地等财险公司积极参与各地试点工作。

长护险试点——保险公司参与情况

各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在筹资水平、失能评定、待遇支付等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的有益尝试。

15试点城市的人均年筹资金额在30(长春市城镇居民)~180元(石河子市城镇职工)之间,平均水平为100元。人均年筹资比例为医保缴费工资基数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4%(承德市城镇职工)~1.5%(齐齐哈尔市)之间。总体负担不大。

国内商业护理保险开始于2005 年,到2018年底,国内共有约10家人身保险公司开展护理保险业务,在售保险产品约23款(财产行业主要是人保、大地参与长护险试点,报备了长护险产品)。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护理保险包括:人保健康推出的“百万安行长期护理险”、昆仑健康推出的“聚宝盆长期护理保险B款(万能型)”、国寿康馨长期护理险、人保全无忧长期护理险,以及近几年信泰百万终身护理保险等产品,但目前业务规模不大。

护理保险具有天然的长期保障属性,属于典型的长尾业务,不适合短期产品设计。但长护险在试点阶段多采用短期签单方式、逐年续转,财险公司可以积极参与。

04

失能保险

失能保险作为健康险四大产品类别之一,2018年保费收入仅有7.1亿元,在全部健康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只有0.1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的失能保险产品分为两大类,即个人类和团体类。

个人类:国内首款个人类失能保险产品是中宏人寿推出的“安心失能补偿计划”,其提供罹患癌症、意外残疾、身故时的月度收入补偿。它是一款附加险,可与各种寿险产品、重大疾病险、养老险、分红险等险种灵活搭配。

团体类:国内首款团体类失能保险产品是人保健康推出的“金福利”团体失能保险,其分别针对因工伤、非工伤事故,导致的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状态,按不同额度进行给付。被保险人可以根据财务保障需求,选择按月领取或一次性领取两种方式。可与医疗险、疾病险和意外险等产品组合成较完整的企业员工福利保障计划,能够设计差异化的保障水平以满足企业投保的需求。

此外,还有针对特定人群设计的失能保险,如运动员失能保险、职业艺人失能保险等。

4月27日,CBA公司与中国人寿在广东东莞举办CBA球员合同保障险签约发布会,现场发布了国内首款职业体育失能收入保险—CBA球员合同保障险。

目前,财险行业共有13家公司提供共计31款失能保险产品,但尚未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

短期医疗险是财险公司在健康险领域的主战场。随着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功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商业医疗险拥有了更高程度、更多层次、更多样化的健康保障服务发展空间,财险公司应积极布局、深耕。

05

优化产品、提升服务

财险公司可以细分市场、细分风险,为特定客户定制专属产品。同时医疗险对医疗费用进行实报实销,对医疗服务需求大,财险公司可以整合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资源,嵌入医疗场景,提高客户体验。

众安在线的“尊享e生”在这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尊享e生”在三年时间内不断迭代,先后推出“尊享e生”2016版、2017版、运动版、康复版、爸妈版、旗舰版等多款产品;并升级绿色通道、医疗垫付、律师费用、质子重离子保障、特需医疗、赴日医疗、特药、术后家庭护理等多项医疗服务,产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赢得“国民医保”的称号。

“尊享e生”的13次迭代升级

作为众安在线的看家产品,“尊享e生”支撑着众安在线的健康险业务飞速发展,2016年-2018年,众安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05、9.39、23.25亿元。2018年,众安在线总保费收入突破100亿元,仅“尊享e生”和“好医保”贡献的保费就超过17亿元,保单客户达到400万。

众安在线健康险保费收入(亿元) 

06

重视防控、管理前置

全周期健康管理包括“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五个阶段。传统健康保险只关注事后风控,重疾险从确诊后开始赔付;医疗险在治疗结束后开始报销;护理险是在失能/失智评定后开始提供护理服务或津贴;失能险是在失能评定后提供收入补偿。

同时由于健康险业务管理难度大,医疗成本缺乏统一标准,健康服务涉及环节多而不透明,带病投保、过度医疗、虚假医疗屡见不鲜,极易导致赔付成本失控,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近三年,财险行业健康险业务整体赔付率维持在90%上下,2018年业务规模排名前十家公司中有四家公司综合赔付率超过100%。

健康险不能止步于保险赔付,而应该以大健康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从预防到康复的人身健康管理闭环,实现健康风险管理产业链与相关产品的充分融合,风控前置。保险公司将从事后理赔逐渐走向事前健康干预,真正做好专业健康管理服务,既能降低出险概率,减少赔付成本,也能加强客户互动,增强客户粘性。

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健康行业内涌现出一大批专业TPA服务机构,包括专注于预防、筛查服务的专业机构,如健康有益、爱家早查等,都可以成为保险公司的合作伙伴,提供专业支持。

07

积极拓展G端业务

由于国内医疗保障体系的特殊性,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占据了医疗成本支出的绝大部分。基本医保工作由医疗保障局(原人社局)组织开展,近几年各地医保局陆续向商业保险公司输出经办类和承办类业务,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在精算定价、信息系统、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以及理赔服务的网点优势,提高基本医保、补充保险的服务水平。

经办业务主要是购买服务型,保险公司不承担赔付风险,以支付为核心,为基本医保提供精算分析、稽查监管、专业审核、异地报销等服务。

承办业务中,保险公司承担赔付风险,包括基本医保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镇职工大额、医疗救助、特定疾病保险、特定药品保险、特定团体补充、基本照护承办,以及补充照护承办等各类业务。

财险行业内,人保财险在G端业务上尽显优势。2018年,人保财险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333.45亿元。其中,承接社保续保、新保项目超过1200个,社保相关业务保费241.32亿元,在健康险保费中占比72.37%。2018年,人保财险健康险实现承保利润1.79亿元。

国元农险充分发挥地方法人保险机构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拓展大病保险业务及基本医保业务,2018年健康险保费规模已位列行业第6。

  国元健康险保费收入(亿元) 

国元农险的发展格局是农业险、健康险、传统商业险“一主两翼”,目前短期健康险已经成为国元农险商险业务的支柱。

07

布局慢病管理市场

慢性病已遍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等。

目前,国内慢性病人群已达到4.5亿。以糖尿病为例,中国目前有超过1.1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占到中国成年总人口数的10%,这个数字预计在未来20年将增长30%。在这些被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中,仅有不到1/3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同时,糖尿病造成的危害又很大。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有130万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其中40.8%的人年龄低于60岁。

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规划目标为:

到2020年,慢性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

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主要指标

《规划》的“策略与措施”部分多次提及商业保险:

  1.  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商业保险机构等参与慢性病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培育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2. 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展各类慢性病相关保险经办服务。

  3. 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防治服务。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体检、养老和养生保健机构以及基金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商业保险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互联网企业等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参与所在区域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慢性病防治服务,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发展。

关注、关心、关爱慢病患者,为慢病患者设计慢病保险,参与慢病管理,提供并发症保障,财险公司的业务空间巨大。

财险公司只能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健康险领域具有天然的短板,但在医疗险赛道上可与人身险公司并驾齐驱。狭路相逢智者胜,财险公司应持续优化产品、提升服务;善于借力,做好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重视G端业务拓展;积极介入慢病管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