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盈利艰难保费下行 水分挤压后未来去向何处

2018-08-30 11:08
作者:石雨
来源:蓝鲸新闻

在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经历过山车之后,专业健康险公司当下的发展情况尤为值得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发布2018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至此,除安邦系旗下已持续一年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外(以下简称“和谐健康”)外,其余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均已披露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在经历保险业回归保险保障的2017年以后,业务构成中不乏储蓄理财型产品的健康险公司,也经历了保费收入的缩水,今年上半年,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共计实现142.9亿元原保费收入,同比缩减约73.6%。对此,多位业内专家向蓝鲸保险分析称,原保费下滑背后,除了产品结构存偏差外,健康险发展仍存政策束缚、数据壁垒等障碍,对此,专家建议,健康险公司应在数据孤岛突围,并放松对健康险业务政策层面的管制。

健康险公司各有发展步调,人保健康上半年净现金流出百亿

截止目前,国内已有7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现状或可从近期披露的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见端倪。

首先,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来看,人保健康原保险保费收入“遥遥领先”,2季度实现33.18亿元原保费;平安健康、太保安联健康2季度则分别实现8.83亿、6.07亿元原保费;与平安健康、人保健康同期成立的昆仑健康,2季度仅实现原保费收入3.75亿元;去年年初成立的复星联合健康,同期原保费实现1.03亿元,因对比基数较小,增幅高达943%。

健康险盈利艰难保费下行 水分挤压后未来去向何处

再来看盈利情况,6家健康险公司2季度净利润却“南辕北辙”,今年2季度,太保安联健康、昆仑健康以及刚刚展业的瑞华健康出现亏损,分别亏损1733万、9283万以及6950万元,其中亏损最为严重的昆仑健康在1季度出现3.13亿元净亏损,2季度亏损延续;而平安健康、复星联合健康以及人保健康均实现盈利,其中平安健康盈利情况较好,2季度实现4716万净利润,同时,蓝鲸保险注意到,剔除成立首季度数据不完整的情况,这是复星联合健康成立以来首度盈利。

净现金流方面,人保健康净现金流出现象最为严重,2季度净流出25.71亿元,而其1季度净现金流出情况更为严重,净流出80.76亿元,这就意味着,今年上半年,人保健康已经净流出106.47亿元;同样在2季度净现金流出较为严重的还有太保安联健康,净流出6.55亿元。

健康险盈利艰难保费下行 水分挤压后未来去向何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是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保障能力的重要凭证。截至今年2季度末,昆仑健康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24.44%,排在6家健康险公司的末尾;复星联合健康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最为严重,从1季度末559.37%下行至331.56%,缩减了228个百分点;其余健康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主要集中于200%-400%区间内。

此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原本资本实力即相对较弱的昆仑健康,净资产从1季度末的1.99亿元,直线下滑,截至2季度末,仅有3445万元。

产品结构偏差存“水分”,健康险企规模保费纷纷下行

据监管数据显示,剔除新成立的瑞华健康保险,今年1-6月,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共计实现142.9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缩减73.63%。原保费缩水主要因原保费收入较多的人保健康、和谐健康双双大幅下行导致。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和谐健康原保险保费收入从去年同期359.32亿元大幅缩减至1.44亿元,同比缩水99.6%;人保健康今年前6月原保费收入为105.83亿元,较上年缩减36.03%。

在原保费收入同比上行的健康险公司中,2017年初成立的复星联和健康,因对比基数较小,涨幅最为明显,同比增长1092%后,原保费收入增至1.52亿元;昆仑健康原保险保费收入也在今年上半年翻倍,实现14.9亿元;太保安联健康、平安健康则各有93%、78%的增幅。

健康险盈利艰难保费下行 水分挤压后未来去向何处万能险方面,除却上半年未开展万能险业务的太保安联健康、复星联合健康,其余4家险企共计实现158.05亿元万能险保费收入,超过原保险保费收入之和,较去年同期增长逾9成。其中上半年原保费大幅缩减的和谐健康万能险保费收入增幅逾9倍,昆仑健康增幅达120.94%,同时,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则各有92.18%、75.76%的缩减。

健康险盈利艰难保费下行 水分挤压后未来去向何处整体来看规模保费情况,去年上半年原保费“遥遥领先”的人保健康与和谐健康规模保费各自缩水50.65%、64.33%,基于此,尽管其他健康险险企保费收入有所上扬,但合计规模保费收入仍现腰斩。

保费变化的背后,是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2017年或为健康险的分水岭,市场挤出一些水分,要重新发展”,对于健康险业务同比增速的下行,慕尼黑再保险中国市场健康险负责人王校复直言称,“从渠道端而言,真正的健康险最有意义的是团险,但中国的健康险个险渠道占比76%,团险占比1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院副主任朱俊生持有相似观点,他向蓝鲸保险分析称,“目前国内健康险以长期保险产品为主,占比约为7成,且多带有满期还本责任,剔除掉这一部分带有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健康险发展不充分现象进一步暴露”。

在此前提下,在保险业回归保险保障,各险企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的背景下,健康保险公司阶段性的保费变动,不难理解。

健康险原保费先飙升后降温,仍有病灶未愈

据《2016-2017保险业风险管理白皮书》显示,目前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总和,占健康险行业原保费收入总量不足三分之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健康保险的险企共有149家,除专业健康险企外,还有75家人身险公司与68家财险企。

脱离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整体来看目前健康险业务。2016年,健康险成为保险市场“黑马”,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一度冲高至9成,但随着保险业整体业务调整,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迅速下滑,今年初出现同比缩减现象,目前有所回暖,但增幅仍未恢复“辉煌”。

据《国民健康大数据白皮书》显示,国内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仅有10%,且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健康险市场原保费收入将达到1.3万亿元。面对巨大的带挖掘市场,为何国内健康险业务推进反而减速?

一方面,这与此前,健康险业务中储蓄理财型产品占比过高有关,水分挤压后,保费收入出现下行。而除了产品设计的偏差,健康险发展仍有不少难点,王校复进一步分析称,“首先,目前国内老龄化提前、癌症年轻化等问题,以及不断推进的医改,均给传统健康保险产品的转型、发展形成了挑战”。

数据障碍也是健康险发展暂时难以跨越的瓶颈,多位业内人士均指出,商业健康保险通常身处数据孤岛,在数据互联、数据的获取渠道方面均存在障碍,阻碍了健康保险产品的发展。

在此前提下,朱俊生向蓝鲸保险提出建议,“首先在制度层面,应放松对微观主体的管制。举例来说,目前多家险企推进税优健康险,效果并不理想,这与税优健康险产品身上背负的大量设计要求有关”。

同时,朱俊生强调了市场环境对产品的重要影响,他建议,应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实现各方之间的利益协同。目前医保经办的垄断现象也应打破,实现向市场、社会分权。

从险企层面而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水平仍然较低,体现在客户定位、产品、渠道、风险控制等,专业深耕才能进一步挖掘保险保障需求”,朱俊生向蓝鲸保险分析称。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是科技在健康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表示,在销售端通过加快科技应用与落地,“能够从支付能力和健康状况、医疗消费的行为习惯等上千个维度,细分客户群体,分析客户的需求,精准地开发产品”。科技,是各方进行合作,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流程对接的必备条件。

“在服务端,针对互联网消费场景化、高频化特征,可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快速给付和理赔”,他进一步介绍道。

星空可堪仰望,前路仍有险阻。关于健康险痛点与解决方法的讨论从未停歇,而“纸上谈兵”效用有限,仍需切实打破政策、技术层面的壁垒,才能看到健康险业务的突围,切实保障消费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