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健康险|增速反弹、两位数增速!2018最亮的星如何练就

2019-02-26 11:19
作者:保观
来源:保观

2018年众险种中最亮的星,非健康险莫属。健康保险价值链中发生变化的复杂性比其他保险业要大得多,而且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潜在积极影响更加深远。随着老龄化问题深入人心,医保无法覆盖的报销范围使人们寻求商业保障的意愿高涨,消费者对于健康保障的需求日渐提升。而这也将健康险送上了增速最快险种的冠军之位。

体量虽小,增速优秀

健康险的火热不是说说而已,数据表明了一切。健康险保费2018年前11月保费收入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058.78亿元。同时险企的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却保持了23.22%的增速,远超寿险业4.75%的增速,也远高于保险行业整体2.97%的增速。前10月,健康险保费占寿险业保费收入的20.2%,较2017年全年提高4个百分点。

其中财产险公司贡献的健康险保费收入虽然占比较低,但其增速却很高。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财产险公司实现的健康险保费虽然不足500亿元,但其增速却达到了将近44%,是同比增长最快的非车险之一。

在回归保障的大势驱动下,多家保险公司率先在互联网渠道对健康险、医疗保险等进行优化升级,推出百万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2018年上半年,健康险依然为互联网保险的热点,规模保费平稳增长,上半年实现规模保费54.1亿元,同比增长85.9%,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实现规模保费28.8亿元,同比增长150.1%,占互联网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的53.2%。

随着消费者保障需求的不断提升和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保险公司为寻求转型而不断优化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结构,健康保障性产品将成为下个互联网保险爆发风口

健康险火热,背后原因几何?

事出皆有因,健康险的爆发也不例外。经小编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健康保障不足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的崛起政策红利释放是健康险在今年爆发的主要因素。

8000亿美元的保障缺口是行业爆发的诱因

保费收入不断攀升的同时,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巨大的健康保障缺口。

近期,瑞士再保险发布的《亚洲健康保障缺口》报告中显示,“亚洲健康保障缺口1.8万亿美元,中国内地健康保障缺口就达8050亿美元,高居亚洲其他调研国家”。而在《国民健康大数据白皮书》中显示,目前国内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仅有10%,且据预测,到2020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将达1.3万亿元。

似乎一切的数据都在表明,目前中国的健康保障还存在大量不足。

回归行业角度来看健康险业务。保险普及度方面,据2015年的一组数据分析,商业健康保险人均卫生支出占比不足6%,在医疗卫生需求起到的作用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从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与健康保险规模保费收入比值来看,除2011年超过50%以外,其余各年均在40%以下,尤其从2013年开始,商业健康保险赔付占收入费用比值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仅24.75%,下降率达21.81%。由此可见,尽管健康险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无论是深度还是密度,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健康险市场是一片蓝海,而正是基于对市场的看好,行业对健康险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逐渐增强,医疗卫生保障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把保障缺口转化为万亿健康险市场,此等诱惑,又有谁能拒绝?

老龄化问题凸显,90后成健康险市场主力军

提到焦虑,当下有两大主题引发热议,一是中国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另一个则是人口老龄化。看似与保险行业不沾边,实则这两大社会问题成为了健康险爆发的推手。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收入的上涨带来保险意识开始增长,年轻的一代对寿险意兴阑珊,而健康险成为他们看好的领域,其中尤属90后们

根据泰康在线发布的《90后保险态度报告》中看出,90后健康意识普遍觉醒,除去关心自身健康外,也开始担忧父母健康风险。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90后购买的保险产品中,健康险占比35.82%。

若说对健康险的关注是年青一代焦虑的体现,那么对于老年人群体,健康险或许是核心需求。比起年轻人,他们患病的次数更多,重病的概率更大,即便是有社会医保,医疗费用的支出仍然不菲。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这一比例将达到34.9%。老年人群面临的巨大健康保障缺口,使得人们对健康险的需求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政策红利+监管驱动

政策的变化,影响非常直接。

自2013年,涉及健康险的多部文件出台,政策方向从“允许”改为“鼓励”,从“社会事业”拓展到“产业”,从“作为补充”上升到“转型重大举措之一”

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产业上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同年11月,实施已长达11年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启动修订。新规为险企打开了新的政策空间,首次加入“健康管理服务与医保合作”的内容,并提及社保个人账户闲置资金在健康险领域的应用,以及税优健康险试点下“保险账户+健康服务”模式创新。此规被业界视为健康险的一大利好。

而在2018年全年,国家推出的政策以及监管方面的动态也持续促使健康险的火热发展。

2018年健康险行业发展有关的政策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国家的政策红利不断推出,健康险将迎来市场爆发期已成为业内共识,而极具政策嗅觉灵敏的险企也开始争先积极布局健康险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递交到保监会的健康险公司筹建申请就多达50多份。

可见,国家的重视,监管的驱动,健康险呈“井喷”之势实属正常现象

巨头和创企纷纷入场

健康险目前的市场规模近 5000 亿元,预计在 2020 年将达到 1 万亿规模。但因为其高频小额又复杂多变的特点,目前在整体保险市场中只占有 12% 左右,而健康险在美国等保险成熟市场均占比在 30% - 40%,这为保险公司留下了足够多的增长和创新空间。

根据行业近年来披露的公开信息所示,健康险业务总量过去五年内增长近4倍,明星产品三年间百万医疗保险全行业每年超过千万保单。无论是对于人身险公司还是财产险公司来说,健康险显然都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险种之一。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日前参会发言时也提到,商业健康险要取得更大的发展,要加大保障性健康保险创新力度,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更要发展利用各项先进技术如大数据等,以打造+互联网的服务平台,从而在服务国家医改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嗅到市场风向变化的各家公司均在2018年走出各自的健康险业务发展道路:传统寿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布局健康险各有优势,也各有侧重。这一片蓝海之巨大,也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巨头策略:给予健康险更多关注

1传统保险巨头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日前表示,健康保险将来会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流产品。从政策层面看,健康险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新华保险今后将以健康险为主,坚持以风险保障业务作为核心业务,继续实施“以附促主”的产品策略。近几年,新华人寿推出的健康险产品呈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保障型业务的首年保费达到87亿元,增长14%,保障型业务占首年保费的比重提升到62%。

太保日前也对公司未来健康险业务方面提出了三大布局。一是启动健康险大数据转型项目,建立集团健康险大数据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场景,提升健康险发展战略的决策能力;二是提升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围绕“保险产品+健康管理”进一步提升供给能力,提升客户渗透率,增进客户粘度;三是发挥协同优势,深入推动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互补与协同,打造在健康险业务领域的融合发展模式。

2互联网巨头

互联网巨头进入保险业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新鲜的是这一年“相互保险”的尝试把互联网巨头为保险业业务引入新能量的话题推上了顶峰。也彰显了健康险于互联网保险发展中所处于的首要地位。2018年10月,支付宝携手信美相互上线了一款大病保险,产品一经推出,短时间内用户突破千万,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红。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相互保险更名为相互宝,产品性质也变为网络互助。继相互保之后,11月13日京东金融与众惠相互共同推出的“京东互保”上线,成为与互联网联姻落地的第二例相互保险产品。

新兴创企:频获资本青睐

健康险成为保险业的下一个风口,围绕健康险的科技创新也成为一大热门方向。随着保险姓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保险公司们也更加重视健康险业务,部分人身险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该板块,同时财险公司也积极参与短期健康险业务的经营,在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碰撞出很多创新火花,推出新产品和经营新模式。

在经历初期的市场抢占后,健康险有逐步理性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此,产品创新是必然路径,在创新过程中,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设计产品,依托于互联网销售渠道进行发力,也会是险企未来选择的方向。而从获得融资的企业来看,健康险领域的创新也开始从前端销售到后端服务转变,如理赔和风控。如果能够实现健康、医疗、保险的控费闭环系统,利用技术实现系统化控费,那么我国健康险将得到巨大的发展。

2018年健康险部分融资案例

提升服务:引入健康管理,打造健康生态

以健康险为圆心,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去规划自己的健康生态圈。伴随商业健康险正与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业等业态协同的趋势,保险科技也在推动着很多保险公司的大健康产业布局。无论是老六为代表的传统大型寿险公司,还是众安等新兴互联网保险公司,更或是新入局的互联网巨头都在进行多种尝试。通过投资、业务整合、产品创新将健康险有关的整个产业链串联起来,搭建健康生态。

保险公司将健康管理引入到商业健康保险中,不但是简单的费用报销和经济补偿,而且提供了病前、病中、病后的综合性健康保障管理全过程服务

比如太平洋人寿此前公告称,拟向旗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增资4亿元,推进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如国寿投资香港康健国际医疗、河南南石医院等;阳光保险与潍坊两家医院共同出资筹建阳光融和医院,成为当地唯一一家三级医疗机构。再如泰康保险养老社区的建立和收购拜博口腔;中国平安通过平安好医生与医药企业合作推出“医药新零售”模式,提供专病管理、患者随访等医疗健康管理服务。

此外,众互联网平台也在针对健康险做出更多改变。

比如微保对旗下的产品“微医保·百万医疗险”再次进行了迭代升级,而本次更新,除了增加保障还其推出了一个健康激励计划——“WeFit健康计划,用户授权微信运动即可参与。(PS:何为“WeFit健康计划”?详见保观1月2日发表的《推出“WeFit健康计划”,腾讯微保欲把健康管理+保险本土化》加入该计划后,微保会根据其近30天内平均运动步数测算结果给予梯度保费折扣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此前国内险企也有过尝试,如众安结合运动手环数据开发的步步保也是一个运动挂钩保费的案例。

可见众险企在多年积淀下,已不再局限于对健康服务个别环节的试水,进一步向全链条渗透。不过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配套服务的覆盖能力仍显不足,已投保客户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服务体验不足。健康管理服务的成熟度、客户对服务的认知、服务的效用可能影响这一服务的受欢迎度。

瓶颈犹存,未来可期

马云曾说:“下一个如果能够超越我的人,一定是出现在健康产业的。”如今看来,此话在不久的将来或能成真。

从行业角度而言,我国商业健康仍处于发展初期,制约健康险发展的瓶颈犹存,产品结构失衡、定价基础薄弱、产品形态落后及运营成本高企等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健康险产品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疾病险和医疗险占比大,护理险和失能险份额过低,险种类别问题较为严重。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健康险蓝海可见,但在经历初期的市场抢占后,消费者对于健康险的态度,不再是“买个新鲜”,而是更加理性、审慎的选择产品。

除去行业自身痛点,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健康险的发展也不容乐观。随着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寿险公司、财险公司也开始布局健康险业务,竞争壁垒在不断加高,相比之下,健康保险公司在业务开展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细分市场上容易“吃亏”。

对于发展健康险的公司而言,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要在附加服务方面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这又谈何容易。

星空可堪仰望,前路仍有险阻。站在风口上的健康险,未来发展仍需卯足劲,不断攻坚克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