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的互联网医疗+保险, 到底有哪些模式

2016-05-19 10:55
作者:保观
来源:

互联网医疗接通保险已经达成了共识,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是一种变现途径,而对于保险工作则能满足其对健康管理拓展的需求。预计,商业保险和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结合,将成为2016热点。

互联网医疗与商业保险如何完成闭环?这里总结了两种方式:


自筹自建型


一般采取这种方式不是巨头,就是土豪。首先,要说明的一点,这里的自筹自建包括了两种双向的途径:互联网医疗公司自己成立健康保险公司,代表典型是阿里健康;而保险公司“逆生长”布局互联网医疗的典型是平安健康推出的“平安好医生”。
 
前者不久前刚宣布与中国太平、太平人寿等企业发起成立阿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跟互联网医疗的结合暂且还停留在“整体思路是打造从医药到医疗再到保险的联动布局”的战略层面,我们暂且不对其做过多探讨,所以今天主要来来聊聊平安好医生。
 
前两天刚看到一则新闻,有人爆料平安好医生内部放出一张内容为“热烈庆祝平安好医生A轮融资成功,市值30亿美金”的海报,如若该消息属实,无疑,平安好医生将成为移动医疗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公司,成为可与美国医疗保险新贵Oscar相抗衡的独角兽。
 
背靠在商业医疗保险领域市场份额领先的平安健康险,平安好医生从诞生之初拥有让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艳羡的背景。天生的保险支付方角色,可以将供应方(医生、医院、药房)和患者同时汇聚。也就是说,平安好医生要做的就是搭建医疗体系。如何搭建?答案是砸钱。

砸个上百亿雇全职医生、建设万家诊所,有了医生和诊所构成医疗资源,平安健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包括挂号、预约、体检等服务项目,并与保险对接,形成医疗+保险的健康管理闭环。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健康管理。在商业健康险领域,行业亏损是普遍,医院遇阻是常态。因为国内的医疗体系,保险公司无法通过介入医疗诊断过程,来达到控费的目的。所以假设保险公司能够参与到患者的健康管理中,为健康人群制定健康管理计划、为慢性疾病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就可以在源头上实现控费的目标。
 
所以近两年来,可以看到众多险企纷纷布局健康医疗行业,部分整理如下:
 

另外,从大环境来看,人口加速老龄化,使基本医保面临巨大缺口,这点从税优健康险的推行就可以看出来;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中高端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以上均说明我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正在崛起,或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面对这个万亿市场,保险公司自然都想要分一块蛋糕。但是仅仅卖几款产品还不够,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医疗服务能力,所以布局健康医疗是很重要的一步棋。

 

双方合作型


像平安或者阿里大手笔自筹自建的,无论是对于保险公司还是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都是少数,更常见的是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式,实际上这正在成为一种热潮。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医疗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然而在资本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个行业并没有呈现出类似于O2O的极速变革态势,相反一直在试错的道路上曲折前行,一大原因是绝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并没有找到盈利模式。
 
分析原因,我国医疗服务的产业链大体包括患者、医院、医生、企业(药品、医疗器械等)以及支付,从理论上来讲,各个环节都能成为赢利点,但因为受限于我国医院、医生的垄断以及患者对在线医疗信赖的缺乏,无法从这三方入手完成支付。于是,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成为互联网医疗公司打通支付环节的重要途径,也被看作是其探索商业模式的主流途径。
 
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是完成支付闭环。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其初衷在于前文提到的介入健康管理,干预医疗行为。而干预医疗行为的前提是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大数据的挖掘价值在于提高对患病概率的精准判断。具体而言,如果用户支付同样的保费,通过互联网医疗的增值服务能够降低患病或者加重病情的概率,在理赔金额下降的背后是利润空间的增加,这是互联网医疗对于保险的价值所在。
 
以上表中众安、丁香园、腾讯推出的“糖小贝”为例,腾讯的糖大夫负责收集、处理大数据,丁香园提供医疗端支持,众安则在后端对大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应用。数据的另一个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保险公司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保险产品,以“妈咪保”为例,“妈咪知道”的一大特点是利用大数据算法为妈咪匹配场景化、个性化的资讯、问诊服务,这就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
 
所以,且不论数据规模如何,保险公司无法在封闭的公立医疗体系获取数据的难题,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可以预见,互联网医疗和商业保险的结合,仍是2016年的大热门。

诚然,互联网医疗与保险的“亲密接触”,对双方均利好,但是总体而言,互联网医疗+保险仍处于一个初级的探索阶段,问题与挑战并存。
 
1、数据是起点,也可能是终点。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而言,如何获得更高价值的规模化数据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具备连续性、关联性的数据,在保险企业眼里才有更大的价值。目前,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数据仍需积累。
 
2、对于现在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医疗服务能力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是在线问诊模式的合法性、可行性没有明确的定论,另一方面基本上互联网医疗公司的线下服务能力还都处在起步阶段,未成气候。而在获取用户方面,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究竟拥有多少用户,拥有多少粘性用户,又拥有多少付费用户,基本还都是迷一样的状态。
 
3、互联网医疗+商保的模式依赖一个强势的支付方,而目前在中国,虽然商保有崛起之势,但整体力量还比较弱小。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费用支出仍旧以政府主导的基本医保和个人支付为主,而美国则是以政府主导的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为主。总体而言,同美国相比,我国公民医疗负担较重,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支付方力量还比较弱小。
 
4、国内的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医疗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看还更多着眼在将互联网医疗作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或加强用户忠诚度的手段,未来还有许多创新的可能性。

 附互联网医疗与保险公司合作部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