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再现地板价,价格战卷土重来?微利时代的车险生存密码是什么?

2018-09-26 18:14
作者: 明天
来源:保险文化

143.05元车险保单腾空出世


9月15日广西某中型规模的财险公司开出的一张仅143.05元车险保单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与争议,而此后陕西某财险公司也开出了178元的车险保单。据了解,这两地件均两三百的保单仍在不断增多。


虽然这两份保单都有其合理之处,仅包含第三者责任险和车上人责任保险,并没有保障车辆损失的机动车损失保险,但其差不多仅之前一半的价格还是令人惊叹,也令人疑虑车险价格战是卷土重来,还是从未走远?


今年4月,银保监会明确表示在广西、陕西和青海三地进行商业车险自主定价改革试点,这意味着车险费改开始向完全市场化的终极阶段进发。如今,两份地板价车险保单均出自车险费率全面放开的三个地区——广西、陕西、青海当中,似乎是市场化的结果,让人觉得情有可原,但此举是试错还是创新,还是有些让人费解。


三次商车费改路至半山,舟至中流,回首是萧瑟,前望亦茫然。处于费改风暴风眼中的财险公司,究竟以怎样的节奏和力度才能走好前面的路?


商车费改治乱亦生乱


分析师表示,我国商车费改的源头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彼时行业恶性价格战趋势愈演愈烈,保监会后规定险企折扣不得低于七折,行业承保盈利空间才得以缓冲。然而从2008年开始,受金融危机、汶川地震和车险恶性竞争加剧等原因,行业综合成本率再创新高,财险行业承保亏损已成为行业常态,变革在所难免。2008年,原保监会出台“70号文”,进一步对行业乱象采取整治措施,对不遵守规则的恶意价格战公司,可撤换高管人员并追究总公司级别的管控责任,堪称史上最严条例。“70号文”出台后,行业综合成本率步入一波下行阶段,但并不持久。2011年,车险霸王条款问题遭曝光,随后2012年原保监会下发“16号文”,严格管控车险费率条款,引导行业回归投保人利益,但由于费率严格受限,本就亏损严重的车险行业再次进入死胡同,新的费改迫在眉睫。


2015年开始,小步快跑的商车费改拉开序幕,目的就是挤压费用空间,让利消费者的同时,将定价权更多的交还保险公司,倒逼其全面提升风险定价能力。



车险马太效应致两极分化


目前财险业务上,车险无疑仍是占比最高、对行业影响最大的子板块。2007年我国车险保费1484亿元,而2017年已经达到7521亿元,增长407%。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2017年底汽车保有量已达3.1亿辆


商车费改以来,财险市场龙头公司的优势极其明显,主要体现在综合成本率和市场占有率方面。2007-2017年,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三大巨头财险公司共占财险市场份额的65%左右。龙头公司优势另一面体现在综合成本率。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2017年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7%、96.2%和98.8%,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大部分中小险企的综合成本率高于100%。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规模化优势形成的马太效应使得龙头公司强者恒强

 

尤其实施“报行合一”之后大型险企优势愈加明显,在保险竞争透明情况下,投保人对同种保险产品实际支付费用趋于稳定,降保费换市场的的模式受限。大型保险公司渠道布局领先,内部组织科学,成本优势明显,保费规模增加和盈利能力优势双因素共振,竞争优势显著;而规模较小的险企则由于渠道成本高导致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车险进入微利时代  


分析师表示,在改革和监管的背景下,将来车险行业的格局将是:大公司以规模化实现微利,小公司必须走专业化和精细化路线。


著名保险人谢跃坦言,车险费改就是一个去产能的过程,最后剩下的公司,要么就是依靠成本和规模取胜的大公司,要么就是发现了创新和细分市场的小公司。


三次商车费改推动相关地区商车险保费下降,车险利润进一步摊薄,但困扰行业多年的“价格战”是否能因此而得到遏制还需以观后效。


车险市场化  勿让创新成创伤


资深车险专家指出,中国车险业,至少未来十年内,将依然是各个财产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吃饭险种”,而在此车险费率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当属“生死存亡之秋”。从汽车保险从两个维度上看,在中国就还存在巨大的未被开发的潜在机会:一个是基于汽车保险使用场景的创新和细分;另一个是基于汽车保险驾驶人人群职业特点的创新和细分。而在这两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和PK,才是中国车险未来健康和进步的推动力量。


面对车险的市场化,尤其是中小险企不应延续以往的“投费用换市场”的低端运营模式,打着创新的名义大搞价格战,而应当着眼于细分领域、科技创新,寻找符合自身能力、发展方向的致胜密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另类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