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看看车险还能乱到什么程度

2019-02-27 11:55
作者:伊周平
来源:今日保

2018年的财险行业经营境况:

2018年财产险行业合计利润同比下降26%,比2017年少赚了166亿元,迎9年来首次承保亏损。

不同于寿险行业主要依托于利差、依托资本市场吃饭的行情,财险行业的利润来源有两大组成部分:投资收益+承保利润。

如果不考虑投资收益和准备金等,财产险行业利润来源=保费—(费用+赔款),即承保利润。

事实上,看到诸多财险公司槽糕的现金流状况,可知2018年资本市场的萎靡不振,纵然令保险业下降了看起来很恐怖的约1.5个百分点的投资收益,但这更多是对寿险行业的影响,非左右财险业利润大幅下降的主导力量。

承保经营情况的恶化,方才是财产险行业低迷的根子。几乎无法控制的费用返回、价格战更是罪魁祸首。

2018年财产险行业“少赚了的166亿元”也意味着,消费者和中介从保险公司手中,以赔款和费用返还的方式,多获得了过百亿元的收益?

尤是行至“深水区”的“商车费改”,以一己之力影响着行业承保经营情况。

利润变化如此之大,根子还在车险费率市场化的不彻底。

二次费改后,商业车险台均保费同比减少12%左右,而应承担的保险责任并没有降低,只要险企维持同等的理赔尺度,利润同比必然下降12%。余下的12%哪去了?

很明显,体现在费用率上。期间的费用并没有用于改善保险公司员工收入及福利,而是返还给了中介机构和消费者,其间消费者占了主要部分。

据行业最底层的管理者吐槽,2018年车险返还比例,比往年高出10%以上。即使是现在,伊周平了解的城市,新车业务的返还,仍达到50%以上,家自车(家庭自用车)、旧车达40%,且是不除税的净费用,开票成本由保险公司和业务员承担。

每一轮行业自律,最终都以更大程度的费用上涨作为惩罚和回报。

2018年8月1日,车险行业推行“报行合一”。

虽然这类“狼来了”的从严监管口号喊了一次又一次,但这次基于行业主要财险公司的自觉自愿,而且从总公司到支公司层层都极其郑重的签署了承诺书,大家抱着前所未有的乐观,期待行业有序经营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但是当时也有许多不同声音,按照行业主体多年来的自由散漫、相互拆台,“车险自律,行业的美梦一场”,每一轮行业自律,最终都以更大程度的费用上涨作为惩罚和回报。

果然,坚持了约一个月的承诺如同破窗效应,在各个保险主体的共同肆虐下,再一次成为笑话,这个笑话也将载入史册。

如果放置其他行业,“报行合一”早就被群起而攻之。

因为以反垄断的视角来看,“报行合一”没有严谨的法律支持。

事实上,车险的普及程度,已经可以参照一般消费品。反观汽车、家电等一般消费品,早已实行市场化定价与议价。即便打折、促销亦是堂堂正正,很少听说需悄悄的、变相的给消费者返还现金。

试想:如果商家收了你1万元、开了1万元的发票后,再私下塞给你2000元现金,你肯定认为这个商家脑子有病,明摆着是多此一举。最主要是,这又增加了双方的税务成本。

当前的保险市场,如同20年前的汽车、家电、制药等行业。回想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最多时达200余家,制药厂高达3000多家,至于家电厂商更是多到——几乎每个省都不止存有一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商。

再看今日保险分支机构之多,已超乎行业想象。

隐藏于大街小巷的保险公司机构,比公共厕所还多。

多年来,社会资本不惜一切代价获取一纸保险牌照,原因?

牌照如此受到青睐,除了倒手就能获得上亿元的快钱外,主要还是看到了保险业的保费。尤其是寿险业巨大的保费体量,及财产险低成本的保费资金。

多年后,国内保险集团公司、人身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合计200多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超过2500家。

涌入大量资本的保险江湖,无论寿险业,还是财险业,中小公司出现普遍性亏损,甚至成为无底洞,亏损年复一年,更需股东反复注资。即便股东家大业大,暗无天日的亏损也令之失去耐心。

另一端,财产险多是一年期业务甚至更短。如果承保亏损,意味着失去了正现金流,股东之前“打保费的主意”注定落空。现金流都是负的了,你拿什么投资、挪用更无门。

同质化的产品、没有明显差异化的服务,少了哪一家、哪十家,除了过度的价格竞争,都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手续费混战的背后,是车险费率还没有调整到合理的区间。

相信许多财产险公司的管理者也有成本意识,尤其是上市险企更需要好看的财务报表。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无论怎么严监管,在微观上、个体上,都不可能将保费返还彻底灭绝。

按照“报行合一”的举措,只要费用列支方式经得住税务检查,销售人员个人向车主返还20%不算违规。那20%和25%,又存在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无非是返还的额度不一样。根据严监管,在保险合同约定之外,一分钱的支出都是不可以的。

充分透明的市场,高频率的承保和赔付,每一位车主的周围都有多名车险专家作为议价、索赔的参谋助手。费率市场化的进度、市场主体扩大的速度、市场竞争混乱的程度,三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竞相攀比的手续费返还的背后,是车险费率还没有调整到合理的区间。

大浪淘沙,大浪是市场经济。如果还依靠行政保护,往昔30年保险市场化之路白走了。只有不断的洗牌,才能让费率降到边际状态,保险公司从降低管理成本中获得收益,让消费者从理赔端获得更多的服务和收益,这才符合保险的原理。

精算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更是保险公司赚钱的工具。

两次费改、过度竞争,居然还可以产生利润,令竞争者们有继续加大价格战的空间,这是否说明精算过于保护保险公司,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去保护管理落后的保险公司?

既然一些保险公司和其分支机构不顾自身的能力水平,自暴自弃,不计后果,自寻死路,作为监管者是否有必要赶鸭子上岸?

事实上,局部市场承保能力已经过剩,一些社会资本也没有“保险姓保”的初衷,那么让这些没有竞争能力、没有特色盈利模式的保险公司,早日将资本金亏完,是不是更符合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市场经济原理?

对于监管者,只要前端重视消费者的保护,后端加强偿付能力的监控,就不会出现行业性的风险。

针对当前车险市场,监管者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看看还可以乱到什么程度,再探一探费率市场化的底究竟在哪里?

看看一次次洗牌后,哪些保险公司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